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

  第一節 四論大意

  本宗的根據,以《華嚴》、《大品》、《法華》、《涅槃》四經爲主。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爲宗。這在陳隋時代,興皇法朗及其門下,是經常標榜的。叁論宗以爲,諸大乘經,皆以無得正觀爲宗。菩薩依經造論,而論還是闡揚經宗,也是以無所得觀爲宗。無所得觀者,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名無所得觀。無所得是空義,空也不可得,才是實相真空。無所得觀又名中道觀和實相觀,簡稱中觀或正觀。此觀是一切觀法的根本,最爲深遠。此觀修習若成,則一切功德悉皆具足。如《大品般若·一念品》說:“菩薩修行無所得般若時,一念具足行六波羅蜜等一切功德。”《十二門論》說:“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但如何理解、如何學習無所得觀的理論,那就要學習龍樹提婆的《中》、《百》諸論,龍樹提婆諸論,正是闡發無所得理論的要典。就四論中,叁論專用遮诠,不用表诠,就是但破不立。《大智度論》有破有立。就佛教典籍,弘宣佛法,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一般常用的表诠方法,就是從正面用肯定的語言文字表達自身的理論,一種是《叁論》常用的遮诠方法,就是從相反的用否定的言語文字,否定一切,若此否定成立,這就建立了自身的學說,發揚了自宗的教義。所謂破而不立,就是不拿出自家的任何主張,但破他家的立說。破就是否定,一切都否定,一切都遮止。用遮止的方法,來诠顯自家的空義。這就是但破不立,名爲遮诠。用遮诠的方法,用否定的方法,來發揮自家空義,這就是發揚了無所得觀的義理。吉藏大師《大乘玄論》卷五說:“今論唯破不立,則唯破不申。所以然者,若經若論,唯破顛倒虛妄,更無所申。”又說:“他論有破有立,此乃是增有得,非但不能申,亦不能破,自是有得,何能破他?今論但破,曾不自立,非但能破,亦複能申……故能洗顛倒斷常。顯出如來真實正法。”

  四論的綱領,是破邪顯正。破邪顯正,具有二義:一者約但破不立,唯破不申說,這意味著,破邪之外,無別正可顯,破邪即是顯正。二者若就顯無所得正說,須要破洗一切,方爲顯正,然此顯正之外,無別破邪,申正即是破邪。例如《中論》八不,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此八不霍破八種偏邪,是爲破邪。然此八不,不落二邊,本身又是中道,即是申正。若就破邪義說,則唯破不申,若約顯正義言,便但申不破。破邪顯正是個統一體。爲顯無所得正,否定一切,摧破一切,令一無所有,則無所得實相正理方顯。再進一步說,若有個無所得理存在,那還須破除,連無所得也不可得,方才是真正的無所得。然而對這種無所得觀的修習,只是一種方便或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此宗又說:若有所得則有所不得,若能心無所得,便能無所不得。可是無所不得,只有成佛才能達到。佛是無念,佛心是無所住,佛心是無所得,要這樣學佛才直接了當,但成了佛是無所不得的。四論無所得的宗要大致如此。

  第二節 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法性宗的根本理論。緣起性空的理論認爲,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凡是緣起的,就一定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就是性空。《大品般若·道樹品》說:“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智度論》卷十八說:“菩薩觀一切法皆無相。是諸相從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無。”《中觀·四谛品》說:“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十二門論》說:“衆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五說:“知諸法從衆緣生,無有定性,行于中道。”這都是緣起性空的經論根據。

  所謂緣起性空,是說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不是孤立自有的,都是由衆因緣和合而産生的,換句話說,都是由衆多因素和條件組合而成的。若是脫離了因素和條件,世間上任何事物都不能産生和存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固然繁多,但無不是由因緣和合而有,由因緣和合生起,所以名爲緣起,也稱緣生。性空是說,凡是由衆緣生起的事物,必然是無自性的。自性,就是事物的自體本性,緣起事物沒有自身的實體本性,所以叫無自性,或稱性空。

  舉例說明,例如一所房子,這房子是由磚瓦木石等衆多條件建成的,或是用鋼筋水泥磚木造成的,這房子就沒有自身的體性。請問,什麼是房子的自體?磚瓦木石是房子的自體嗎?磚瓦木石是房子的因素或條件,鋼筋水泥包括人工設計等也只是房子的因素和條件,這樣說來,房子只是以其他的因緣和條件爲體,屬于衆因緣,而沒有房子自我的獨立實體。試問,離開這些因素條件,另外哪裏還有個實體的房子存在?沒有!當然沒有!既然沒有,這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性空。房子是這樣,一切事物無不這樣,所以說諸法皆空。佛家說空,不是離開事物另外說空,事物當前存在說它沒有獨立不變的真實體性爲空,故名緣起性空。

  又如一般見解,都認爲有個實在的人,實在的我。例如人們常說:我的書,我的衣服,我的錢財,但書衣錢財不是我,而是我所有的物,爲我這個人所有。再進一步推求,我這個人是否就是個實在的我?人們常說,我的頭,我的腳,我的胳臂,我的腿,我的心肝五髒,乃至說我的身體。如果這四肢百骸都是我的,是我所有,如書衣錢財那樣不是我。當然這不是我,那麼,我又在何處呢?如果說,四肢百骸都是我,試問,究竟有多少個我呢?四肢百骸都是我的身體組成部分,這是客觀事實,但除此之外,哪裏還有個實在的我呢?雖然實無有我,但人們卻都迷信執著有個實在的我。本來沒有,認爲是有,這才是迷信呢!這樣看來,人我也無自性,實我也不可得,名爲我空。

  上面舉的兩個例子表明,不但人無我,法也無我——無自性,這就是佛教常說的我法二空。不但法性宗這樣講,佛教各宗無不講我法二空。不過中觀宗更加徹底,更加無保留地強調“叁界如幻,萬法皆空”罷了。緣起性空,“緣起本如幻,萬法皆性空”。緣起和性空的關系,緣起是事物的現象,性空是事物的本質,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故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即是中道。以此修觀,名爲中觀。

  第叁節 真俗二谛

  一 空有二谛

  緣起性空的另一表現,可說是爲真俗二谛。但緣起性空爲統一的原理。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綱要,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義谛”,或名“勝義谛”,“俗谛”又名“世谛”,或稱“世俗谛”。真谛說空,俗谛談有,因而又名空有二谛。“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有的解作“谛理”,即真理,謂真谛之理,俗谛之理。有的解說,真谛是理,俗谛爲事,稱爲事理二谛。假使二谛是真理,俗谛應解作相對真理,真谛應解作絕對真理。又可說俗谛是世間真理,真谛爲出世真理。這就是約各宗一般的說法。早期的中觀宗也作類似的解釋。後來攝山諸師相承建立了叁論宗,便多以言教解釋二谛,這更有其深遠意義,詳在後文。

  今叁論宗解釋二谛,有二種不同:一是以真谛爲理,即諸法皆空實相之理;以俗谛爲教,即世間緣起假名語言文字。世間語言可以表達法性真理,如來借此緣起事物說法,以表達真如法性真理,皆是就世俗谛說,故俗谛是教。二者非空非有是中道,說空說有,空有二谛皆是教,名爲言教二谛,仍是真谛談空,俗谛說有。真空俗有,是佛所說,故二谛是教。

  《般若》、《叁論》批破自性,建立緣起,所以空有二谛也是無自性的,對空說有,對有說空,故空有皆無自性,只是相待假名。言教二谛的空和有,乍看名相是對立的,但同時又是統一的。如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統一。“色即是空”,是緣起無自性;“空即是色”,是性空不礙緣起。因此說“有”,這是不離空的“有”,言“空”是不離有的“空”。這樣,空有不二,雖對立而常統一,對立是相對的,統一是絕對的,故經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客觀事物就是如此。有中觀見解的人,見空有常統一,沒有中觀見解的人,看空有恒對立。中觀見就是佛菩薩的中道正見,中道正見就是經中說的般若智慧。若見有定作有解,聞無定作無會,那是二邊的偏見,生死的根本,今二谛的空有,是相待緣起的空有,對空說有,對有說空,談空不住空,聞有不著有,空有圓通,相即無礙,不同一般定性對立的空有。這是叁論宗空有二谛的基本內涵。

  二 于教兩種二谛

  叁論宗有兩種二谛。謂“于情二谛”和“言教二谛”,簡稱“于谛”和“教谛”。今先述“言教二谛”。《大乘玄論》卷一,爲建立二谛是教,提出五點理由,五點理由是:

  第一,對不二中道是理實。故明二谛是言教。因爲真理只有一個,不二中道既是理實,二谛是施設的差別名相,所以爲方便言教。又非有非無是中道,爲破衆生的執著病,而說有說無,這自然是言教。故此說二谛是教。

  第二,諸佛如來觀照緣起事物,不作有無定解,以非實有實無故,純以中觀實智,直契諸法實相。諸佛了知衆生執有執無,不能理解真如法性的真實相,以方便力,說空破有,說有破空,令衆生悟入非空非有的真如實相。以說爲教,借教顯理,所以二谛是教。

  第叁,從來學佛的人,都認爲二谛是理,既是真理,就不能違反,不能動搖,這樣便成了定性二見,不能反映緣生事物無常變化無自性的真相,反而障蔽中道實相的啓悟。今欲拔除二見的病根,故說有無只是方便,有無不究竟,不應住在有無中。故此說二谛是教。

  第四,有無是衆多邪見的根本,經論中強調…

《叁論宗綱要 叁論宗的教理和觀行 第二章 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