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解脫道論:有分─轉──見─所受─分別─令起─速─彼事─有分
西 藏 傳:有分 動 見 尋求 分別 行 能轉
這是約心識發展的過程而豎說的。成實論明識想受行,也是豎說的。心識的從細到粗,從認識到作事,都有此發展的意義。本論約心意意識而豎說,與解脫道論相合;本論也應該是參考過解脫道論的。真谛所譯的攝大乘論,有二派:一、多心論者,二、一心論者。多心論者,近于北方所傳的,橫說六識或八識。一心論者,即一意識師,從細到粗,是前後豎說的。本論明心意識,與玄奘所傳的多少不同,這不要以爲希奇。佛法本是無量無邊,非一家一說所能盡的。本論不是傳襲一家一派,而是綜合衆說而自成一完整體系的。更應該知道:諸識的豎說與橫說,不一定是沖突的。如一棵樹,由根而幹而枝而葉而花而果,是豎的發展。但也可橫論,如一眼望去,根幹枝葉花果,都同時的呈現,這不是同時存在嗎?可是,雖同時現前,而根幹枝葉,還是有它的前後性。所以,衆生的心識,可約先後發展的生起次第說;也可約一時同在展轉相依說。橫豎都可以說,不可偏宗橫論八識而誹撥本論。賢首疏中,爲了融會,常與唯識宗所說的諸識相配屬,實也是難得恰當!
乙 依心起意
1 別明五意
此義雲何?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
先說依心起意。心即衆生心;于生滅門中,即阿黎耶識。“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點出有漏雜染心的根本。阿賴耶識,依覺不覺或明無明不一不異的統一而存在。所以說: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此無明,是阿賴耶識(心)中的無始無明住地。宋譯楞伽經,有與此相近的文義,如說:“如來藏……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阿賴耶識是如來藏爲無始虛妄所熏染而成;即有無始無明。賴耶識有無明分,所以“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不覺而起,即叁細六粗中因無明而動起的業相;能見,即能見相;能現,即境界相;能取境界,即智相;起念相續,即相續相。依根本無明──識藏心所起的這些,在心意識中,即“說”名“爲意”,本論以五相爲意,意即末那,攝義極廣大;而阿賴耶心,但攝得根本的不覺分。意的五相,與叁細及六粗中前二相,對列如下:
無明業相 能見相 境界相 智(分別)相 相續相以下
不覺而起 見 能 現 能取境界 起念相續
(業識) (轉識) (現識) (智識) (相續識)
此意複有五種名:雲何爲五?一者名爲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意”有五種相,即說“有五種名”。“一者,名爲業識”:根本無明──不覺,阿黎耶心所攝;所以雖有無明不覺處,即有業,而意中但說爲業識。業識,即由于賴耶心的“無明力,不覺”知一法界性而起的“心動”。妄心現起即是動,動即是業。動即有生滅心,即爲業識。楞伽經中的業相,爲賴耶識中虛妄熏習的種子。
二者名爲轉谶,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二者,名爲轉識”:即叁相的能見相。轉,生起義。楞伽經的轉相,約一切現行識說;或如唯識者所說的七轉識。但解脫道論,有分識下,名爲轉。轉是內心動發(近于警心令動的作意)的階段。本論即解說爲:“依于心動”而有“能見相”現起。內心動發,雖還不曾能及外境,但已轉起了能見分別心。
叁者名爲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叁者,名爲現識”:此名出楞伽經,即是阿賴耶識異名,賴耶是現起一切根塵器界的。但本論,著重于境界相,解說爲“能現一切境界”。動心有能見的力量;有能分別見,當下即于動心的能見中,現起一切境界。楞伽約能現得名;本論約不離自心的所現說。“如明鏡現于色像”,色像在鏡中,喻說不離內心而有境界。明鏡能一時頓現;細心的妄現境界,也是頓現;與六識緣境,次第各別不同。所以說:“現識”也如此:“隨”色聲香味觸──“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對至,即現爲境界義。現識的現起一切境界,是頓起而無有前後的,如明鏡而頓現色像一樣。所以無前無後的頓現,因爲“一切時”中,都隨業力成熟,“任運而起,常在”心識中現“前”。唯識者說:阿賴耶識如受人身(五趣都如此)時,人趣的一切根身器界即一時變現。本論但約五塵說;依楞伽經,實頓現十八界事。說頓現一切境界,約因緣成熟而說;如趣生異熟不同的,因緣不具足的,或受對治了的,都不現前。山河大地等境界,不因個人的認識而存在,是恒時任運而變現不失;但還是唯心的,即由于此。
四者名爲習識,謂分別染淨法故。
“四者,名爲智識”:由轉識的能見,而有現識的一切境界,心境相關,即有分別境界的能力;解脫道論即名此爲分別,今名爲智識。“分別染淨法”,有二義:一、境界有染有淨,所以分別爲染淨。二、心識緣境,而心起染成起淨,名爲分別染淨。
五者名爲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五者,名爲相續識”:既心境相關而起分別,任何分別,都有一種影像留在心識中。不斷的分別,即不斷的保存心像下來。由于過去分別的熏習,現在又能生起;生起後又熏集。“以念相應不斷”,所以名相續識。念相應,指分別心緣量境界,即不斷起念,念是相應的心所法。凡心起分別,即有種種差別影像,此影像于心中現,即是念。不斷的分別,即不斷的念,即由認識而有種種概念積留在心識中。世間的心識分別,都不能離念,一切都與念相應而來。由于念相應不斷,所以“能住持過去無量世等”的“善惡”“業,令不失”壞。無量百千萬世的善業惡業,都由此念的相續而住持不失。還有,“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現在及未來的苦報樂報,由某種業,得某種報,決無錯亂,這也是相續識中的念力。受熏而業力不失,所以業種能增長成熟,發現爲苦樂報的總體。前六識的異熟,也是依相續識中的業力而發生出來的。業的熏集增長,和由業而招感異熟果,都依此相續識而有。還有,住持業力而感果,與過去的事情能記憶一樣。所以,由相續識中念相應不斷,“能令現在”,對于“已經”的“事”情,無意中“忽然而念”起。曾經的事情,現在能忽然的浮現在心中,即因爲過去曾經的時候,當下有一影像(念)保留下來。這種保存經驗而不失,也是相續識的力量。還有:“未來”的“事”情,衆生在不知“不覺”間,每要去“妄”想思“慮”他。未來的事情還沒有來,而無意間要預想這樣,那樣。這由于相續識中,含藏了過去的種種見聞熏習的緣故。時間是前後相的,依于現在想到從前,即成過去;依于現在推到將來,即成未來。一切虛妄法,都是有前後性的。想到未來,不是到了未來,只是過去的經驗,推衍而用于未來。一切業果的建立,和記憶過去,設想未來,都因有此相續識而成立。
五意說,約緣起支說,與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支相當。約九心輪說,與轉、見、所受、分別、令起相當。然五意的綜爲一組,爲本論特有的教說,有深切注意的必要。五意說,是合著次第生起過程的,與瑜伽論者五心說,應有關系。率爾心,即不覺而起的業識。尋求心,以心趣境而著重能邊,決定心,以心了境而著重于境相的明確。這二者,與轉識、現識相當。智識的分別染淨,即染淨心。相續識的念相應不斷,即等流心。五意的合爲一組,應與瑜伽論的五心說有關。五心說,出于瑜伽論(第叁卷)意地中。考真谛叁藏,曾譯出十七地論初五卷。一般的心意識,真谛譯攝大乘論中,作意心識。所以瑜伽的五心,真谛可能是譯作五意的。這樣,本論的五意說,是有著明確的淵源了。當然,本論是攝取一切資料而成爲獨創完確的體系,不必與古說完全一致。
五意中的初叁,依動心而有分別,即分別而現所分別。這叁者,是極微細的心境,而成渾然不離的妄識。比對于玄奘傳的唯識說:業識爲攝得虛妄熏習的賴耶自證分;見識爲賴耶的見分;現識爲賴耶的相分。這叁者,爲不可知的賴耶心境。依于徽細的心境,而到達心境相關,心境分明的境地,即是粗相。而粗中之細的:智識著重于分別染淨的執著,相續識著重于受熏持種,執持根身。地論師以此爲第七阿陀那識的事用。攝論師以爲除分別染淨的一分我執而外,其他都是執相黎耶與果報黎耶的事用。唯識師以爲:執取是第七末那,而受熏持種等屬于賴耶。其實,虛妄的細意識,是諸識和集名爲一意。後代學者的分爲二類,各有分類的標准,所以不能一致,而內容都是這些。
本論的相續識:“念相應不斷”,爲主要特性;而無量百千劫的業力不失,即唯識者受熏持種的種子(因相)賴耶。住持業報,即受熏成熟而變的果報(果相)賴耶。所說的忽然而憶過去,不覺而慮未來,這不是說明意識的追念過去,預計未來;而著重那“忽然”,“不覺”。無意間會忽然如此,實由過去經驗的熏習保持。過去經驗的重現,以現在望過去,即成記憶;以現在望未來,即成預計。經驗的保持,實與業力的保持,同一原理。這都由于念。對分別心說,念即心上所有的種種心所作用。對境界說,念即心上所起的境象,即概念。從叁世說,憶念過去,想念未來,實即曾習的心念的重現。念相應不斷,爲相續識的重要內容。此五意,大體說,是從相依生起的立場,而爲奘傳第八識與第七識的內容。
2 結成唯心
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雲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