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婆舍那觀義故。雲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

  第五、“修行止觀門”。觀是思考、辨析、推求、抉擇等作意。止是系心一境,使心于一境凝定,不致散亂馳求。如止爲九住心,觀爲四慧行,方法與性質,都是不相同的。止,重在系心一境的凝定,初修時,必先有一著落處,有一境界作依憑,才能息心不亂。如狗拴在木柱上,轉來轉去,轉不出去,自然會躺下來不動了。系念世俗的事相境,如不淨等,可以息心;系念勝義的真如境,也可以令心止息。觀也是如此,世俗境和勝義境,都可以托而修觀。

  本論所說的止觀初方便,是有所偏重的,不了義的。如以止爲無分別,即依心真如而修;分別生滅因緣爲觀,即依心生滅起修。以止爲隨順真如門,以觀爲隨順生滅門。又如說:坐時專修止,其他的時候,不離止修而作觀。本論的特色,是重于止的。然依中觀、瑜伽等說:勝義谛的觀慧,才能達成無分別的自證。因爲無分別慧,要依觀察一切法無自性而引發。其實,無念無分別的隨順真如,本論也還是說觀察修的。如上來說:“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下文說止修時,也說:“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隨順得入真如叁昧”。雖然入真如門,必需隨順觀察,但在這修習止觀的分別中,把觀局限于生滅因果,而攝勝義觀于無分別止中。以爲止一切境界相而不起分別,即成無分別。所以作如此說,這不外偏重于止而已!中國的禅宗,否認他們的禅爲禅定,以爲是般若,其實也還是重于止修。如晚期盛行的看話頭,即顯然是重止的。衆生的妄念無邊,用一句話頭,一個“是什麼”,激起疑情,使心在這“是什麼”上息下來,剿絕其他的情念。等到這疑念脫落,叁昧現前,即以爲是開悟了。又如一般念佛的,也是一種止門。以一淨念而絕一切染念;等到淨念能一心不亂,即是念佛叁昧(如從觀佛相好、功德入手的,是假相觀爲門)。單是這樣的令心止息而得無分別,依中觀、瑜伽等說,是不能斷盡煩惱而了脫生死的。一般不知叁昧現前,必有“空”、“明”、“樂”的證德,每誤以爲是寂寂惺惺的慧悟。如共外道的四禅:中間禅無尋有伺,二禅無尋無伺,內等淨,即無分別而淨心呈現。叁禅的正念正知,與定心相應,何嘗不是寂而常明,明而能寂!統論本論的正義,隨順真如的無念,要從唯心無境,境空心寂的觀,與止一切境界的止,隨順雙運,才能成就。但在這初修的方便中,到底是側重于止了。所以,學者切勿拘于這初方便的偏重(入道初門,可以有偏重的),以止或禅那,爲無分別而斷惑證真才是!

  本論說:“止”,以“止一切境界”爲“相”。使依心現起的一切境界。不再現前,即順于無分別。這樣的修止方便,能“隨順奢摩他觀義”。梵語奢摩他,義譯爲止。隨順,依下文說,即久久修習時,止觀互相助成,相順相應的意思。說到“觀”,以“分別因緣生滅”爲“相”。這樣的修觀,能“隨順毗婆舍那觀義”。梵語毗婆舍那,義譯爲觀。本論以止修而入奢摩他(止)觀,以觀修而入毗婆舍那(觀)觀,文句不順;所以唐譯即刪去了。上面說到隨順,“隨順”的意思是:“以此”(止的無分別,觀的分別)“二義,漸漸修習”,彼此“不相舍離”,能同時雙“雙現前”。所以隨順即止觀雙運的意思。起初,止與觀各別修習,漸漸的達到止觀雙運。觀于世俗,也即能止于真如。這是修習信心者初學的止觀門,所以且約偏勝,作如此說。

  二 修止

  甲 修習真如叁昧

  1 初修方便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相,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

  初修方便中,先說于端坐中修習,這又先明“修止者”所不可少的緣具。略辨叁事:一、“住于靜處”,如住阿蘭若處,遠離煩囂緣務,易于成就(此可攝五緣)。二、“端坐”:修止成就,雖行住坐臥中,都是可以止的,但初修時,應跏趺而坐,全身端莊正直,這才氣血通暢,易于安定(此即攝身具八事)。叁、“正意”:但求解脫,但求菩提,不是爲了名利、神通等而修。否則動機不純正,意欲不清淨,即容易招魔。環境、身儀、意向,這叁者應有必備的資緣。

  次說修止的方法:本論所說的修止,實即阿含經裏迦旃延所修的勝義禅,本論名此爲真如叁昧。修這勝義禅的時候,一無所取,心無所住。如阿含經說:迦旃延入勝義禅,大自在天等觀察他所入的是什麼定,結果,都不知道迦旃延是入的什麼定;因爲他無所緣境可得。這也即是無相叁昧。勝義禅,了知自性不可得而不取相,通達一切法空而心無所住,是聖者的證境。

  “不依氣息”,即不著于數息觀。氣有長、短、冷、暖、滑、澀等。初學止者,都先學調息;如密宗的風瑜伽,中國道家的吐納法,都是利用呼吸以引心得定的。由于氣息虛妄,實無自性可得,所以不依氣息而修止。“不依形色”,即不著于不淨觀。修止者,系心死後的青瘀腫脹到白骨分散等,爲不淨觀。或從白骨流光而出淨境,爲淨觀。這是聲聞乘行法。大乘中,如念佛相好,念佛土莊嚴,或觀日、月等。這都是依于形色而修。因了得形色的虛妄無性,所以不依形色而修止。“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即不著于六界觀。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空有內外,身外的如太虛空,身內的如毛孔等空。地、水、火、風四大,爲物質的原素。見聞覺知,是識的作用。識有六種,依六根而發:依眼根緣色而有見;依耳根緣聲而有聞;依鼻、舌、身根,緣香、味、觸而起覺;依意根緣法而有知。此空、地、水、火、風、識──六界,都是虛妄無性的,所以不依于空等而修。

  修道的初步方法,聲聞有二甘露門:二、不淨觀,二、數息觀。一般的說,不淨觀對治貪欲,數息觀對治散亂。依此二門修習,即能入定,引發真智:觀六界和合爲人,所以無我無我所。或者,初下手即修六界觀,對治我慢。不淨觀、數息觀、六界觀,合名爲叁度門。統論初修的大要,不出此叁(或加慈悲、緣起爲五停心)。本論所說的止修,即是習勝義禅──真如叁昧。一切取相的定境,都有相可得;如取著此等境界而修止(觀),即不能與無所住的真如相應。因此,現觀勝義的真如禅,不依這一切定境而修習。

  起初,“一切諸相(依元曉疏本;賢首本作想),隨念皆除”;次進一步的,也“遣除想”。一切諸相,即數息、不淨、六界觀的影像相,隨念起時,即了得外境無實,除遣而不再現起。不但除所起的境相,即能取的分別──想,妄心非實,也應加以遣除。除相,即不取著所取相;除想,即不取著能取想。本論的修止方便,不系心一境而使止息;是以心遣境,不著所取相;當下能境滅心亡,不著能取想。這即是“止一切境界相”的無分別止。這一唯心的修止法,是有理論爲依據的。因爲,“一切法本來無相”。雖然妄念現前,相想宛然,而實“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即本來是念而無念的。如有能取相、所取相,即不契于真如。要修習而體證真如,就得除一切相;要除一切相,即應不依一切相而修。不依一切相而修,只是了達妄念本空,沒有實在性,無實自性的生,無實自性的滅。不取著于念──所取相、能取想,即妄念自息,隨順無分別止了。

  上來不取著定境的影像相而修止,略近九住心的內住、等住;此下即安住等。初學修止的,每每心馳于外境而成散亂。所以說:“不得”放逸忘念,“隨心”的“外”散,而“念”于外在的“境界”。外念境界,即念于外境,如想于五欲境界,或起種種不正尋思。不念外境,即除一切諸相;更要除能取外境的妄想,所以說:“後以心除心”。怎樣能不取外境而又除妄心呢?“心若馳散”于外境時,“即當攝來”而“住于正念”中。甚麼是正念”?如攝外散的妄心,住于取相的定境,這還是妄境妄念相續,不能達到不取相的目的。所以,攝來住于“正念”,“當知”即是住于“唯心”而“無外境界”的正念。了得唯心而無外境。取外境的心,即能攝住而不再馳散。既住于唯心,更了得緣境起心。離境即心不能起,所以“即”能“複”知“此心”也“無自相”,而是“念念不可得”。這樣不取外境相,又不著內心想,即達到不依一切,隨順于止一切境界相的無分別止。

  修止的,不能老是坐著,總有從坐而起,或行或住的時候。但也應念念修止,功夫不可間斷。所以說:“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施作,如穿衣吃飯,擔水搬柴等一切動作。總之,“于一切時”中,應“常”以正“念”爲“方便,隨順”唯心無境,本來無相的法義而“觀察”。念念不忘的不依一切相而修,久久打成一片,才能成就。

  2 久習成熟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依上說的修止方法,經過“久”久的修“習”,漸得調柔而“淳熟”了,此“心”自“得”安“住”,不再馳流于取相的境界。住是安定的意義,即修止成就;等于九住心中的心趣一境。“以心”得“住”止了,定力即“漸漸猛利”,能“隨順”趣向而“得入真如叁昧”,即成就無分別定(等持)。真如叁昧,即勝義禅。叁昧,或譯叁摩地,意義爲正定,或譯等持。平等持心,與真如無相相應,名爲真…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