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祖越州元表律師。著鈔義記五卷。第八祖守言律師。禀法元表研尋宗旨。第九祖杭州元解律師。第十祖法榮律師。第十一祖杭州處恒律師(亦曰處雲)作拾遺記叁卷。第十二祖宋杭州擇悟律師。作義苑記七卷。第十叁祖宋臺州允堪律師(亦曰真悟)承法擇悟宏敷律部。大宋第叁主真宗皇帝景德二年。乙巳誕生(當日本國一條天皇禦宇寬和二年乙巳)南山十部並作記解。故世號曰十本記主。謂事鈔會正記。戒疏發恽記。業疏正源記。義鈔輔要記。教誡儀通衍記。淨心誡觀發真鈔等。大宋朝中盛行此記。于南山宗。號會正宗。第十四祖擇其律師。第十五祖杭州元照大智律師。內外兼貫。大小該羅。證悟臺宗究暢淨教。南山宗旨。叁大律部。並述記解。事鈔資持記。戒疏行宗記。業疏濟緣記等也。照公大宋第四主仁宗皇帝慶曆八年戊子誕生(當日本國。後冷泉天皇禦宇永承叁年)第八主徽宗皇帝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入滅(當日本國。鳥羽天皇禦宇永久四年)春秋六十有九從入滅年至今當于大日本國嘉元四年丙午。已經一百九十一年。第十六祖開元經院智交律師(或立道標爲第十六祖。真照相傳取交律師。俊(草/仍)相隨取標律師)。第十七祖東堂惟一律師。第十八祖竹溪法政律師。第十九祖石鼓法久律師。禀律法政。融冶瑩練。彼同門有如庵了宏律師。乃當時神星也。禀律法政究暢宗旨。日本俊(草/仍)法師越海入宋。至彼門下。研精律藏年經數回。歸朝弘通。如庵門人有守一律師。精研戒律。大立義途。第二十祖上翁妙蓮律師。隨久律師習學戒律。與守一師诤論宗義。大宋第十四主理宗皇帝景定叁年壬戌(當日本國。人王第八十九代帝王禦宇弘長二年壬戌)正月叁日。卒于極樂庵。春秋八十有一。第二十一祖石林行居律師。承于蓮師秉持律藏。竹溪已下四人皆居潮心廣福律寺。住持遺法秉禦像教。日本真照律師入大宋朝。隨蓮宗師受戒問律。隨居宗師學律決疑。在唐叁年。乃正元弘長之間也。大宋律宗。行居已後。連續弘傳。于今不絕。上來陳述震旦古來律法相承之相貌竟。
至日本戒律弘通之事者。根元由來其相多矣。草創基地自微至著。大日本國人王第叁十代矶城島金刺宮禦宇天國排開廣庭欽明天皇治天下第十叁年。壬申之歲。釋尊教法始傳此國。如來滅後經一千十六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天竺佛法創傳震旦。厥後經叁百年。震旦佛法傳百濟國。厥後經一百年。百濟佛法創傳日域。即此廣庭天皇壬申之歲所傳度也。佛法漸傳而戒法未沾。
敏達天皇禦宇五年丙申。律師禅師咒師比丘尼等。從百濟國費經論來。自爾已後漸漸僧來。崇峻天皇禦宇元年戊申。百濟僧來。馬子宿祢請彼僧侶問受戒之法。雖有如是等事。諸緣不合。不能行如法受戒之事。本朝有叁口尼衆。日域所生。皆初出家。一曰善信尼(本期末妻)二曰禅藏尼(本等世妻)叁曰惠善尼(本伊志妻)此之叁尼有受戒志。欲往百濟。爲此即問受戒法。則使僧答以無二衆。故尼受不能。叁尼即以此戊申之年度百濟國。其年受十戒六法。明年己酉叁月受具足戒。明年庚戌即還本朝。住櫻井寺。後住楷井寺。即豐浦寺是也。此戊申歲。從百濟國送六口僧。謂令照律師。慧忪法師。令威法師。慧勳法師。道聲法師。令契法師也。即于椋原裏。造假垣假僧房。安置此六口僧。其後彼寺華構造畢。即本元興寺是也。斯乃日域僧尼之根本也。厥後僧尼漸多滿國。然而諸緣不具。無行受戒。他國來朝之僧皆彼國比丘僧。但于此國不能授具。然後後僧學習諸宗。通達定慧。研精經論。依占察地持等教。或于叁聚致從他受。或得好相行自誓受。並是菩薩通受方軌。智憬法師于維摩堂陳以此事。誠據炳焉。行基菩薩隨德光法師受具足戒者。即此事也。天平八年丙子。大唐道璇律師來朝。而僧數不滿。無行壇法。從欽明天皇壬申歲至人王第四十六代。女帝孝謙高野姬天皇禦宇天平勝寶五年歲次癸巳(當大唐第六主玄宗皇帝天寶十叁年)已經二百二年。其間此國戒律未傳。然日本人王第四十五代天瑞國押開豐櫻彥聖武天皇禦宇治天下天平五年癸酉(當大唐開元二十一年)敕興福寺永睿禅師及普照大德入唐留學。兩德至唐。即請東都大福光寺沙門道璇律師。先向日本令去。擬爲傳戒之師。睿照二人留學在唐。道璇大德年叁十五。天平八年丙子(當唐開元二十四年)隨副使中臣朝臣名之船方來朝焉。道璇大德戒律華嚴。臺教北禅。窮其幽旨。罄彼宗途。雖不行壇法講律開人眼。昔南山事鈔創傳此國。無人講讀之者。道融禅師始讀講敷。道璇已前處處講談。最初朗辨依靈夢告。于金鍾寺始行布薩。請道融師說梵網戒(依夢示告)是日本國布薩初也。其後融公。于罥索堂講行事鈔。智憬大德亦講律鈔。處處非一。道璇來朝常講律鈔。住大安寺。于彼塔院講宣律鈔。談諸部。多生門輩。明律者多。大安寺善俊律師。有明律之譽等即其門人也。永睿普照遊學唐朝經于十年。研究諸教。時天寶元年壬午(當日本天平十四年)詣楊州大明寺禮鑒真大和上足下。具陳來意。請遊海東弘傳戒律。和上乃諾。門人祥彥先約隨去。遂有僧道興神項等二十一人同心願隨。及余道俗彼此總合八十余人。要約已畢。造舟備糧。過海之間有種種難。逆浪奔波過而複還。四度造船。五回入海。十二年中辛苦無量。道俗逝化叁十六人。永睿祥彥等是也。退還之者二百八十人。唯大和上普照思詫取死爲期。都無退思。初度發足天寶二年癸未。其之最後第六度時。天寶十二年癸巳(當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乘船離唐。其相隨弟子。楊州白塔寺僧法進。泉州超功寺僧昙靜。窦州開元寺僧思詫。楊州興雲寺僧義靜。衢州靈耀寺僧法載。窦州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叁人。楊州優波塞番仙童。朝鮮國人寶最如寶。昆侖國人軍法力。膽波國人善聽。都二十四人。浮海發向此日本國。遂以天平勝寶五年癸巳。十二月二十日著日本地。同六年甲午(當唐第六王玄宗皇帝天寶十叁年)二月四日入京。遂引入東大寺安置。帝王睿感慰喻無量。授戒傳律一任和上。其年四月。初于盧舍那殿前建于戒壇。天皇初登壇受菩薩戒。次皇後太子亦登壇受戒。尋爲沙彌澄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又舊大僧靈福賢璟志忠善項道緣平德忍基善謝行潛行忍等八十余人。舍于舊成重受和上所授之戒。後于大佛殿西別建戒壇院。即移天皇受戒壇土。築以作之。天平寶字叁年己亥。大和尚造唐招提寺。乃賜官額以題于茲。請大安寺善俊律師講法砺律疏南山律鈔等。過海和尚來朝之時。思托大德受大安寺忍基等請。于彼寺塔院四五年中講法砺疏及鎮國記(定賓飾宗記也)其後忍基忠慧等于處處寺講砺疏等。大和尚專學法砺南山兩宗。故來日域多弘此二。鑒真大師齡至十八。隨道岸律師受菩薩戒。二十一從弘景律師受具足戒。隨融濟律師學律鈔等。隨義威遠智全修慧榮大亮五英學砺律疏。此之五人直滿意律師弟子也。大和尚兼達天臺法華教觀。五乘洞括叁藏通曉。內外兼綜大小包博。護法感通神變化導。講經律論訓導俗人。響振四遠德流八纮。九州崇爲受戒和上。講律及疏各四十遍。講敷事鈔總七十遍。輕重羯磨講各十遍。前後度人四萬有余。叁十五人特拔群倫。各建一方弘通像教。于日本國。結叁戒壇。一東大寺戒壇。二西國觀世音寺戒壇。叁東國藥師寺戒壇。並崇天思行受戒事。東大寺戒壇十人受戒。准中國式。兩國戒壇五人受戒。准邊國式。唐招提寺亦建戒壇。東西兩京授戒無間。來朝之後總經十年。初之五年住東大寺戒壇院。唐禅院即常居住處也。後之五年居唐招提寺。隨從弟子中。呈名後代者。仁韓大德。法進大僧都。昙靜大德。法顆大德。思托大德。義靜大德。智威大德。法載大德。法成大德。靈曜大德。懷謙大德。此十一人于唐受具。如寶少僧都。慧雲律師。慧良大德。慧達大德。慧常大德。慧喜大德。此之六人並亦唐人。而于此國受具足戒。沙彌道欽是亦唐人。此十七人隨從來朝。始終隨逐助師化儀。大和尚天平寶字七年癸卯(當唐第八主代皇帝廣德元癸卯)五月六日。端坐遷化。春秋七十有七。鑒真大師弘通南山相部兩宗。南山是第一祖。弘景爲第二祖。鑒真爲第叁祖。法進如寶並爲叁祖。若相部宗第一法砺。第二道成。第叁滿意。第四大亮。第五鑒真。今既海東始傳戒律。故于日域。以大和尚。爲第一祖。和尚弟子法進大僧都優遊五部。精閱四含。天臺教觀陶練研究。菩薩戒藏弘演開化。日本傳戒。鑒真大師爲第一和上。東大寺法進大僧都爲第二和尚。藥師寺如寶少僧都爲第叁和上。元興寺昌禅律師爲第四和上。唐招提寺豐安贈僧正爲第五和上。如此七大諸寺律德隨其戒臘次第補任。乃至當今第一百七代和上。興福寺增益信大德。住持律宗行受戒事。曆代住持宗緒不絕。東大寺受戒事。曆代住持如此。觀世音寺授戒亦爾。藥師寺授戒。中古已來廢絕不行。鑒真和尚。以唐禅院付囑法進。彼師門葉累代相傳。和上臨終以招提寺。付囑法載義靜如寶叁人。此叁大德同志合力。興隆彼寺弘通律法。各有門葉弘持繁昌。總而言之。和尚弟子十有余人皆有門輩。累世不絕。厥大和尚。是第一祖。次法載大德。次真璟大德。四戒勝大德。五壽高大德。六增思大德。七安鎮大德。八喜寬大德。自大和上至仁和年。如是八代宗緒繼續。又大和上之次有如寶少僧都。次豐安贈僧正。次道靜律師。次仁偕大德。次真空大德。如是六世宗緒不絕。余人門葉。恐繁略之。仁和已後。招提宗緒。門葉雖多。而不錄之。後代中川實範上人入招提寺。傳受戒法。即此等師。門葉者也。中間雖是不知人名。法緒相續流至後代。實範已後。相續傳持人名法緒相承不絕。招提一寺。戒律繁昌。諸寺僧侶。受戒之後。多住彼寺。五年一年研精律藏。後代斬廢。豐安道靜已後律法學行不替。其後二百余年。持行漸漸陵怠。而學業等相續不絕。至于人王第七十四代鳥羽天皇禦宇。有中川實範大…
《律宗綱要(凝然法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