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先驅者的止觀實踐(潘桂明)▪P3

  ..續本文上一頁”實相與性空是一個意思。但是,般若性空之說比較強調萬物本質的空性,雖也說“性空幻有”,給人的感覺未免偏于空。《法華經》的實相說雖源于般若,卻並不停留在般若的“性空”上,而且也注意到“世間相”即現象的方面,最後歸結于實相。慧思視大品《般若經》爲次第義,而視《法華經》爲非次第的圓頓義,專爲利根菩薩所說,從而對這兩部經作高下品第的安排,目的就在于通過《法華經》的“開權顯實”,以種種方便達到對“諸法實相”的領悟。

  回顧慧思早期修習的禅法,因受北方禅系的影響,其內容比較複雜,甚至大小乘兼備。如他所持的“十六特勝”,即屬小乘禅法。所以他曾自謂“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通過慧文而接受《大智度論》的般若空觀,又根據自己對《法華經》的反複研習,慧思終于獲得對諸法實相的領悟,這種領悟則有助于他在南朝的止觀實踐。

  學術流派産生並發展于特定的社會環境,東晉南朝玄學所討論的問題多爲老莊哲學中常見的;般若與玄學的結合,使江南佛學表現出自己獨有的風格。早在天臺宗形成之前,叁論學派已在金陵一帶傳播,叁論學者素以善辯好爭著稱,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用“二谛”、“中道”統攝全部佛教,即以徹底空觀的認識與實用原則的實踐緊密結合。“叁論”或“四論”(加《大智度論》)的思想基本相同,都是大乘中觀學派的主要著作。“叁論”之學在南朝的流行,乃是魏晉以後般若學在這一地區的變相延續,是對這一地區傳統文化和傳統佛學的適應。慧思南下的決策和智顗金陵弘法的成功,說明他們對南北的文化傳統和佛學傳統都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能夠有所選擇,主動予以適應。

  慧文——慧思禅系的地域轉移與達摩後裔的南下傳法有著微妙的相似性。前者的轉移,最終建立天臺宗;後者的南下,最終建立禅宗。可以認爲,這種地域上的轉移,確實是天臺宗和禅宗形成的必要條件。

  這兩個系統的禅法都帶有止觀並修的特點,他們並不滿足單純的禅定枯坐,而轉向智慧解脫的追求,內在地具有自力、自悟的傾向。這成爲他們難以在北方立足的主要原因。

  天臺先驅者的禅法與早期楞伽師禅有很多相似之處,突出表現在以下叁個基本方面。

  第一,早期楞伽師禅在北方地區受到以僧稠系爲代表的傳統禅法的排斥,達摩及其弟子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迫害。與此同時,天臺宗的先驅者慧文和慧思也都傳法于北方,他們的禅法傳授也都未能在北方獲得成功,並受到與楞伽師禅類似的迫害。這一現象至少說明,這兩家的禅法與流行于北方的傳統禅法有所不同,無法與傳統禅法溝通並取得同等地位。

  由于相同的環境遭遇,楞伽師和天臺先驅者都對“末法”有切身體驗,存在著強烈的末法意識,只是由楞伽師禅發展起來的禅宗後來逐漸將它放棄了,而天臺宗的曆代禅師則始終未能擺脫這種觀念,並隨著佛教在宋以後的衰落而不斷加深,表現爲對忏法和念佛的特殊重視。第二,所謂天臺先驅者在禅法上與楞伽師禅的相似,主要反映在重智輕悲方面。楞伽師禅從達摩開始,就強調“理入”,實踐觀心、安心,提倡“藉教悟宗”、智慧解脫。慧文、慧思所實行的禅法,所依經典與楞伽師雖不盡相同,但同樣重視智慧解脫,形成思想理論特色。達摩禅法傳至道信、弘忍時,在以《楞伽經》爲所依的基礎上,加入了《般若經》。《楞伽經》說“如來藏”佛性,《般若經》論萬物本質性空;如來藏之“有”與般若之“空”的結合,相當于“中道”觀或“二谛”說。慧文所依經典爲《大智度論》,慧思所重經典是《法華經》,至智顗而完成“叁谛圓融”學說。《大智度論》重點論述般若“性空”原理,《法華經》由開方便門而闡明“諸法實相”思想,“叁谛圓融”則在二谛說基礎上發展而成。禅宗因過于重視個體對禅的意境的體驗,後來沒有能發展出哲學理論體系,而天臺宗則在智顗那裏就已形成龐大的理論體系,此後又有後繼者們的不斷承緒和發揮。

  第叁,爲了謀求發展,楞伽師和天臺早期禅師在傳法地域上都有自北向南的轉化趨勢。楞伽師自叁祖僧璨起,長期隱居于皖公山(在今安徽潛山境內)、司空山(在今安徽嶽西境內),並在獨山(在今安徽六安西南)滯留過,據傳還曾南下廣東羅浮山數年。其弟子道信則初住江西吉州,複上廬山,繼而住湖北黃梅。道信弟子弘忍不僅受學于黃梅,而且傳法于黃梅。道信和弘忍時代,建立起“東山法門”。這一地域上的轉移,使達摩禅獲得生機,擺脫被動局面。

  同樣,慧思爲了擺脫北方禅系的幹擾,也曾不斷南下。他初住光州大蘇山,大蘇山所處地理位置已是淮河以南,與皖公山、司空山大約同一緯度,可以較多地接觸南方佛教思想。就在這裏,他開始了“教禅並重”、“定慧雙開”的佛教活動,並很快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歡迎。慧思走的這條道路,也就相當于後來道信、弘忍所走的道路。他們把禅法的重點都落實在引發智慧方面,都循著“重智輕悲”的方向展開。《佛祖統紀》所說慧思“盛弘南方”,而在北方的慧文弟子們則“皆無聞焉”,原因就在這裏。慧思還嚴命弟子智顗南下,弘法于陳朝。

  佛教認爲,禅是治服煩惱、引發智慧,超脫世俗、到達彼岸的重要方式。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證得最高智慧,獲得徹悟,實際上就是運用了禅定功夫。佛教傳入中國,同時帶來了禅法。禅在中國同樣受到特殊重視,道安說:“匪禅無以統乎無方而不留,匪定無以周乎萬形而不礙。”(《出叁藏記集》卷六《大十二門經序》)就是說,禅定幾乎可以囊括佛教的一切內容。宗密也指出,禅定乃是佛教徒必修的法門:“禅定一行,最爲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叁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

  禅法在北方地區有著較爲深厚的基礎。北魏時期,由于戰爭頻繁,社會動亂,禅法更趨發達。佛陀——佛陀弟子慧光、道房——道房弟子僧稠一系的禅法,始終受到官方的支持,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最有勢力的禅法派系。

  據道宣《佛陀傳》記載,佛陀所修的禅法稱“火光定”,即出火之禅定,實屬神異的一種。除此之外,佛陀禅法的具體內容和特色並無記載,但我們可以從他再傳弟子僧稠的禅法中加以推測。僧稠初從“跋陀之神足”道房“受行止觀”。然後北遊定州嘉魚山,“斂念久之,全無攝證”,忽遇泰嶽來僧“苦勸修禅,慎無他志”,乃“旬日攝心,果然得定”。又詣趙州障洪山道朋禅師,“受十六特勝法,鑽仰積序,節食鞭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後從定覺,情想澄然,究略世間,全無樂者”。自覺有得,便詣少林寺祖師跋陀呈己所證,旋爲佛陀印可。據說僧稠所在之處“奉信者殷焉”,官員紛紛就山供養。受僧稠禅法的影響,“燕趙之境,道味通被,略無血食。衆侶奔赴,禮贶填充。……息心之俦,更新其器”。他受到北魏、北齊諸帝的竭誠敬奉,魏孝明帝前後叁召入宮供養;魏孝武帝“爲立禅室,集徒供養”;齊文宣帝敕于邺城建雲門寺請居,兼爲石窟寺主。齊文宣帝在位期間,僧稠“兩任綱位,練衆將千,供事繁委,充諸山谷”。並敕“國內諸州,別置禅肆”。文宣帝令“以國儲分爲叁分,謂供國自用及以叁寶”,即“敕送錢絹被褥,接轸登山,令于寺中置庫貯之,以供常費”。

  僧稠的禅法基本上屬于小乘範疇,通過“四念處”法的修習,達到對原始佛教“四谛”、“十二因緣”教理的體驗,覺悟到“究略世間、全無樂者”(《僧稠傳》)。他把苦行當作實現解脫的最重要手段,因而全面禁性欲、節食欲、修死想,其入定則常以“七日爲期”、“九日不起”(《僧稠傳》)。“十六特勝法”包括調心、數息、觀想等更爲具體的修行方法,最終目的也是要達到同樣的覺悟。

  總之,佛陀——道房——僧稠系統的禅法,不包含深奧的哲理背景,觀想和對治的對象明確,修習的層次清楚而易于把握,所以它理所當然地受到一般禅僧和普通民衆的熱忱歡迎。又由于這一派系的禅法教人忍受現實痛苦,安于不幸遭際,因而也獲得上層統治者的多方支持。

  僧實的禅法與僧稠基本上屬于同一系統,他的禅法強調 “九次調心”,即是嚴格按照“九次第定”法調整心理和呼吸,使心不散亂而住于一境,並漸次深入,從“初禅次第定”逐步遞進到最高的“滅受想次第定”。這是佛教相當古老的傳統禅法,其苦行要求十分嚴格,禅定程序和章法更爲細密而清楚。因此,僧實的禅法也在北方深受歡迎,備受帝王禮敬咨文,以至“化通關壤”,濂洛聞名。道宣《僧實傳》記載說,僧實“能勤整四儀,靜修叁法;可憲章于風俗,足師表于天人”。僧實卒後,其弟子昙相等“傳燈不窮,彌隆華實”。

  道宣在總結僧稠、僧實派系禅學的影響時寫道:“高齊河北,獨盛僧稠;周氏關中,尊登僧實。寶重之冠,方駕澄安;神道所通,製伏強禦。致令宣帝擔負,傾府藏于雲門;冢宰降階,展歸心于福寺,誠有圖矣。故使中原定苑,剖開綱領;惟此二賢,接踵傳燈,流化靡歇。”【《續高僧傳》卷二○,《習禅篇.總論》,《大正藏》卷五十,596c。】可見道宣在評價北方禅學時對僧稠、僧實系統有所偏愛,這與前引他對隋唐禅者“耽著世定”的批評並不一致。“惟此二賢”之說,實際上排斥了同時代還存在的達摩禅以及其他各家的禅,可見道宣對品類繁多的禅系尚無絕對的把握能力。

  事實表明,由于達摩禅的反傳統立場,才使他和他的弟子們的佛教活動遭到最強有力的抵製。史傳達摩遇毒,其弟子慧可、林法師遭人斫臂,乃至文學之士也“多不齒之”;慧可“流離邺、衛,亟展寒溫”,而“滯文之徒,是非紛舉”【《續高僧傳》卷一六《慧可傳》,《大正藏》卷五十,552a】。這表明,達摩禅在北方未能爲人們所接受,從之者寥寥無幾,處于蕭索狀態,以至達摩之死或曰“不測于終”,或曰“滅化洛濱”,十分慘淡。慧思的禅法思想深受北方滅佛事件的影響,從而形成強烈的末法觀念,他在《立誓願文》中一再申述對末法環境下惡濁比丘的厭惡之情,也表達了對北方佛教現狀尤其禅法系統的憂慮和痛心。

  [潘桂明,1944年生,上海人。1982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爲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發表有《中國禅宗思想曆程》、《智顗評傳》、《中國居士佛教史》等專著。]

《天臺先驅者的止觀實踐(潘桂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