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的現象即本質說(方立天)▪P2

  ..續本文上一頁相範疇的涵義後,我們再來論述天臺宗的“諸法即實相”這一重要的命題。

  諸法即實相是什麼意思呢?從天臺宗的論述來看,似有以下叁個要點:

  一是“諸法即實相”的“即”是不離、不違的意思。所謂諸法即實相是說諸法與實相相即不離,不相違背;也就是說,一切事物、世界現象與其本質、本體、本原是內在統一的,現象與本體並非相隔、對立,兩者圓融無礙。展開來說,諸法即如如(真如),佛法即妙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如此等等,都是諸法即實相的具體表述。智顗說:“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注:《摩诃止觀》卷1上,《大正藏》第46卷,第1頁下。)“一色一香”即一草一花。意思是如花草一類平凡事物也洋溢著中道真理,中道實相之理是普遍存在的。這也就是說,世俗世界與中道真理是圓融無礙的:“陰人皆知,無苦可舍;無明勞塵,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注:《摩诃止觀》卷1上,《大正藏》第46卷,第1頁下。)苦、集、滅、道皆無,世間與出世間也無,一切都同于實相,諸法即是實相,不需舍離凡俗另求神聖。

  二是諸法是心造的幻象,心作的名字。從諸法爲心所造這層意義上說,所謂諸法即實相也就是心即實相。智顗說:“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爲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複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爲妙。……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複不滅。心即實相。”(注:《法華玄義》卷1上,《大正藏》第38卷,第685頁下。)“心”不有不無,不生不滅,非常微妙。“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則一心叁觀,圓照叁谛之理。”(注:《維摩經玄疏》卷2,《大正藏》第38卷,第529頁上。)若能觀照心的非空非假,也就能觀照到諸法的非空非假,能知心的空假,也就能圓照到空、假、中叁谛之理,體悟實相。

  叁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如上所述,《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強調唯有佛能證悟諸法實相,窮究其底蘊。佛自證究盡諸法實相,是超越名言的,是直接從諸法悟入實相,諸法與實相相即不離,這可說是極高的哲學境界、精神境界,不是一般衆生所能體證的。天臺宗所講的諸法即實相是就一切事物、現象與其本性、真理不相分離,就主體心與諸法本性、真理不相離而言的,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天臺宗的著述中,有若幹分別表示諸法與實相的範疇,天臺宗人往往通過闡發諸法與實相的對應範疇的關系,從多種角度表述諸法即實相的思想,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諸法即實相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這主要有:

  用以顯體。智顗解釋體用範疇說:“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種種芽,非地無以生,非生無以顯。尋流得源,推用識體,用有顯體之功故。”(注:《法華文句》卷3下,《大正藏》第34卷,第38頁上。)這是以體爲實相,用爲諸法。體是內在根源、本性,用是外在形態、現象。認爲無體即無用,無用則無以顯體,用有顯體之功。也就是說,諸法與實相是體用關系,相即不離。諸法用以顯體,諸法即實相,諸法是實相體的功用,外在的表現形態。智yǐ@②又說:“諸法既是實相之異名,而實相當體;又實相亦是諸法之異名,而諸法當體。”(注:《法華玄義》卷8下,《大正藏》第33卷,第783頁中。)諸法與實相互爲異名,由此實相當體即是諸法,諸法當體即是實相。“隨以一法當體,隨用立稱”(注:《法華玄義》卷8下,《大正藏》第33卷,第783頁中。),“一法”,即實相。諸法是隨實相當體,隨功用不同而立異稱。可見,用從體生,諸法即實相。

  事以顯理。智顗重視以理與事論實相與諸法,“諸法實相即是理,所謂諸法如是相者即是事。”(注:《法華文句》卷3下,《大正藏》第34卷,第38頁中。)他還從生起的角度論事理的關系:“生起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理也。一切法者,事也。……若非理無以立事,非事不能顯理,事有顯理之功,是故殷勤稱歎方便。”(注:《法華文句》卷3下,《大正藏》第34卷,第37頁下。)“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是《維摩經》的重要觀點(注:《維摩經》卷中,《大正藏》第14卷,第547頁下。)。“無住”是指無執著的心靈狀態,以無住爲本而確立一切法,爲“無住本”。智yǐ@②認爲,“無住”也就是理,一切法就是事。由理生起事,然理不能超然于事外而獨立存在,它是通過事來顯示自身的存在,事有顯示理的功用。智yǐ@②又說:“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從阿到茶入薩婆若海。”(注:《法華文句》4上,《大正藏》第34卷,第51頁中。)佛教般若學以四十二個梵文字表示般若空觀,稱“四十二字門。”“阿”與“茶”(也作“荼”)分別爲四十二字門中最先與最後的梵文字。天臺宗人用四十二字配菩薩乘的四十二位,以阿字表示初住,茶字表示妙覺。“薩婆若”,爲一切智。智慧的廣海,稱“薩婆若海”。智顗認爲,真正證悟實相,那就自在任運,從最初阿字門到最末的茶字門,都入于智慧的大海。也就是說,在智顗看來,真正覺悟者事理是圓融的,事理圓融就是諸法與實相相即,事以顯理,就是諸法即實相。

  權即是實。智者大師還以理爲實,以事爲權,“理是真如,真如本淨,有佛無佛,常不變易故,名理爲實。事是心意識等起淨不淨業,改動不定故,名事爲權。”(注:《法華文句》卷3上,《大正藏》第34卷,第37頁下。)又說:“權是權謀,暫用還廢;實是實錄,究竟旨歸。”(注:《摩诃止觀》卷3下,《大正藏》第46卷,第34頁上。)“權”,是一時隨機所說的教法,“實”,是永恒不變的最後的教法。權法是非究竟的,實法是最後目標。智顗通過由事理過渡到權實,進而從教法的角度確立權實不二門,以闡明諸法即實相的思想。他說:“一切悉有權有實。……一一法中皆有權實,不得一向權一向實也。”(注:《法華文句》卷3下,《大正藏》第34卷,第37頁中。)又說:“若雙照者,權即是實,實即是權;雖二而不二,亦名究竟等也。”(注:《法華文句》卷3下,《大正藏》第34卷,第43頁下。)這都是說,一一法中都有權實,權實是相即的,人們若能于權教中,當下觀照實教的平等一如之理,即入權實不二之門。智顗還以衆生法爲例來說明權實相即之理:

  今明權實者,以十如是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也。皆稱法界者,其意有叁: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複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也。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也。叁,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佛法界亦複如是。若十數依法界者,能依從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數皆法界者,即中界也,故令易解,如此分別。得意爲言,空即假中。無一二叁,如前雲雲。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束爲五差:一惡、二善、叁二乘、四菩薩、五佛。判爲二法:前四是權法,後一是實法。細論各具權實,且依兩義。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叁世諸佛二智之境。以此爲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故文雲諸法,諸法者是所照境廣也。……當知衆生之法不可思議,雖實而權,雖權而實,實權相即,不相妨礙。不可以牛眼觀視衆生,不可以凡夫心評量衆生。智如如來,乃能評量。何以故?衆生法妙故。(注:《法華玄義》卷2上,《大正藏》第33卷,第693頁下~694頁上。)

  十如是”指表示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相的十種範疇,具體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等。“十法界”即六道四聖。智顗認爲,以十如是約十法界,則十法界的任何一類衆生都具有自身的性、相、體等,或者說,十如是的任何一種性相都蘊涵在十法界中。十法界的各界雖不相同,但每一法界“當體即理”。對于十法界的認識,雖有空、假、中的區別,然空、假、中之別是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是實。一切法可以歸結爲由善、惡直至佛五等,判爲權實二法,但實際上衆生法各具權實,而且“實權相即,不相妨礙”,不可思議,這是諸佛的智慧境界。

  俗即中道。天臺宗人還從真理論角度論證諸法即實相說。智顗有七種二谛、二十一種二谛和五種叁谛說(注:詳見《法華玄義》卷2下,《大正藏》第33卷,第702頁下~705頁中。),他肯定圓教二谛說,尤其是圓教叁谛說。圓教二谛指真谛和俗谛,圓教叁谛指俗谛、真谛和中道谛,又指假谛、空谛和中谛。《法華玄義》卷二下雲:“圓教二谛者,直說不思議二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注:《大正藏》第33卷,第703頁中。)這是以珠爲比喻,說明俗二谛相即,是不可思議境。《摩诃止觀》卷五上就圓教叁谛說:“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谛。”(注:《大正藏》第46卷,第55頁中。)這是就因緣所生法立俗谛,就一切法即一法(空),立真谛,就非一非一切,不偏俗也不偏真,立中谛。“圓叁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叁谛圓融,一叁叁一。”(注:《法華玄義》卷2下,《大正藏》第33卷,第705頁上。)這是說,叁谛彼此圓融,叁谛實是一谛,雖一谛也不妨開爲叁谛,說叁而一,言一而叁,不相妨礙。具足佛法即具足諸法,中道具足諸法,真俗二谛也各具足諸法。從同是具足諸法這一層意義上說,俗谛即中道谛,換句話說是諸法即實相。

  無量即一。天臺宗人還從修持方法的角度,以數量概念的無量(多、一切)與一的關系,來說明諸法即實相。智顗就派生與歸原的關系說:“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爲實相。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注:《法華文句》卷2下,《大正藏》第34卷,第27頁下。)又說:“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爲無量法入一義處。”(注:《法華文句》卷2下,《大正藏》第34卷,第27頁下。)“無量義”、“無量法”均指衆多的修持方法、果位。無量法是從一法(實相)而生,無量法也歸爲一法。這就是“從一派諸,收諸歸一”(注:《法華文句》卷2下,《大正藏》第34卷,第27頁下。)。“無量法”是差別,“一”是無差別。智顗就差別與無差別的關系說:“一相一味,解脫離滅,若是二乘法體,猶是差別言宣,今作大乘究竟涅槃,終歸于空,即通無差別。”(注:《法華文句》卷7上,《大正藏》第34卷,第95頁上。)又說:“一相一味,解脫離滅等,爲緣分別,即是一中無量,究竟涅槃,終歸于空,即間無量中一。”(注:《法華文句》卷7上,《大正藏》第34卷,第95頁上。)差別與無差別,不可分割,互相滲透,彼此蘊涵。由此智顗進一步強調“無量”與“一”的相即關系。他以“四念處”爲例,謂“所言四者,不可思議數,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注:《四念處》卷4,《大正藏》第46卷,第577頁下。)“四念處”是佛教的四種修持方法:“身念處”,念生命軀體的不淨;“受念處”,念各種感受是苦;“心念處”,念心是無常;“法念處”,念法無我。智顗認爲,這四種修持方法是不可思議數。因爲一念處與其他叁念處無二無別,又一念具一切法,一切法趣四念處,這樣無量與一相即,無量即一。無量即一,就是諸法即實相。

  以上從體與用、理與事、權與實、俗與中、一與多的對應範疇關系,論述了天臺宗的諸法即實相說。天臺宗人的論證,重在闡明現象與本體相即不離,強調現象是本體的顯現,表現了肯定現象、肯定現實的理論傾向。萬物因緣和合,無自性空,是大乘佛教的世界觀。天臺宗人堅持這一基本立場,同時從體用相即的哲學高度,強調諸法即實相,肯定現象的意義與作用,表現出中國佛學者重視現實的民族性格與求實精神。天臺宗人重視從現象生活著手,強調在不脫離世俗生活的同時奉行佛法,成就佛果,從而爲佛教實踐生活開辟了新的道路。

  (原載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6期 作者系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天臺宗的現象即本質說(方立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