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觀心法要(馮樹芳)

  前言

  有幸參加由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市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研究會、杭州佛學院聯合舉辦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學術研討會。本人感到非常榮幸。

  據曆史記載:唐末五代時期,國家四分五裂,藩鎮各據一方,戰禍連年,民不聊生。而據守今浙江全省、江蘇蘇州以南、福建一部分的吳越國,卻是一派繁榮太平景象。從他的創建者錢镏到叁世祖忠懿王錢弘俶執政期間,均奉行發展農桑、保境安民的國策,因而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吳越國王還倡導人民信奉佛教,靈隱寺石塔、梵天寺經幢、六和塔、雷峰塔、保塔、閘口白塔、臨安功臣塔,都是吳越國所建。 天臺宗典籍因會昌法難後而大量失散,幸而有天臺宗十五祖義寂大師(919 —987 )。他因國師德韶的推薦,爲吳越王錢弘俶釋天臺教義。錢氏特爲大師在天臺山建螺溪道場。並采納大師的建議派使者往高麗國請天臺宗典籍。其後高麗遣谛觀法師送臺教來浙江,由于天臺宗典據大備,呈中興之象。後經四明知禮大師山家山外之诤,大唱天臺圓宗,終于使天臺宗教義發揚光大。

  今天爲了更好地研究、弘揚在曆史上曾經是非常輝煌的吳越佛教文化,特別在吳越時期,天臺宗教典重新請回國內後,使天臺宗的教觀都具備了必要的條件,一些臺宗高僧隱居天臺山大演教義,修習止觀。因此本人准備寫《天臺宗觀心法要》,使教觀雙備。正文分四部分,一. 觀心大意,二. 觀心宗旨,叁. 觀心方法,四. 諸宗觀心。

  一.觀心大意

  天臺宗提倡教觀雙運,正如藕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因此觀心法門成了天臺宗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1.觀心消文

  天臺宗解釋經文通常用四意消文,一因緣二約教叁本迹四觀心。開始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退。皆用四意消文。一因緣釋(指四悉檀因緣釋):世界因緣釋、爲人因緣釋、對治因緣釋、第一義因緣釋。二約教釋(指約四教釋):藏教釋、通教釋、別教釋、圓教釋。叁本迹釋(指約本地不可思議釋、和迹門示現而釋)四觀心釋(指前面叁種都屬教,後一種依教而起觀照),智者大師在《法華文句》、《金光明文句》、《維摩诘經文疏》等著作中遍用觀心消釋文意。還有《法華玄義》、《金光明經玄義》等其它玄義都有觀心解義,從而使天臺宗教典教觀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這也成了天臺宗的一大特色。

  2.觀心境界

  天臺宗對于境界解釋也曆來非常重視,如《法華玄義·境妙》列舉了七種境:一.十如境、二.十二因緣境、叁.四谛境、四.二谛境、五.叁谛境、六.一谛境、七.無谛境。並說明諸經論已有無量境界之多,智者大師略舉其要,能統攝一切境界,如《法華經》說:“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這是指境妙。

  又《摩诃止觀》中開止觀境界爲十。一陰界入。二煩惱。叁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此十境通能覆障。用止觀以上十種境界,破一切障礙,而親證叁德秘密之藏。這在觀境上各有偏重。但其目的都是一樣。都是爲了破惑證理。既然境界分明智能照理也能明澈。智能也無所惑也。

  3.四教觀心

  天臺宗教網是包羅萬象的,以四教來統攝所有教法。四教各自皆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法華玄義》說:“今以四教意釋之。叁藏具有叁人。而皆以析智觀界內十二因緣事爲初門。然析智淺弱。叁人之中聲聞最劣。以劣人標淺法。故名下智。”意思是說藏教有叁乘人(聲聞、緣覺、菩薩),都是用析空觀的方法來觀察叁界以內的十二因緣之事,作爲修行的初門。但析空智淺弱,稱之爲下智。

  “通教亦有叁人。同以體智觀界內十二因緣理。體法雖深望藏爲巧。望別未巧。叁人之中緣覺是中。以中人名通法故言中智。”接著說明通教人用的是體空觀智,觀察叁界內的十二因緣之理。比藏教智能要巧妙的多了,所以稱爲中智。

  “別教佛與菩薩。俱知界外十二因緣事。次第菩薩比佛。猶未是上。比于通藏則是上法。故以上智當名也。”別教的菩薩和佛智能能知叁界外的十二因緣事相,所以勝于通教人的智能,稱爲上智。

  “圓教佛與菩薩。俱觀界外十二因緣理。初心即事而中。此法最勝故。以佛當名故。言上上智觀也。以四教釋四觀。”圓教的佛菩薩智能能觀察叁界外的十二因緣理。又勝于別教人的智能,稱爲上上智。

  四教觀心則有四種智能、四種理、四種修行方法。則淺深次第分明。

  4.觀心次第

  天臺宗教理非常講究次第性,因此無論教理體系如何龐大也是有條不紊的。如《釋禅波羅密》中釋諸禅次第義。“行人從初持戒清淨。厭患欲界。系念修習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獲得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內色界定。次爲大功德緣外衆生受樂歡喜。次第獲得四無量心。是名外色界定。此八種禅定。雖緣內外境入定有殊。而皆屬色界攝。行者于第四禅中厭患色如牢獄。滅前內外二種色。一心緣空得度色難。獲得四空處定。是名無色界定。此十二門禅皆是有漏法。”以上說明叁界內的有漏禅定,先是持戒清淨,再修數息觀入欲戒定、未到地定。再從初禅到四禅,再獲四無量心,再滅色入四空定。

  “次此應明亦有漏亦無漏禅。行者既得根本禅已。爲欲除此禅中見著。次還從欲界修六妙門。所以者何。此六門中。數隨止是入定方便。觀還淨是慧方便。定愛慧策。愛故說有漏。策故說無漏。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亦有至上無色地者。次此應明十六特勝。橫則對四念處。豎則從欲界乃至非想。但地地中立觀破析故能生無漏。次應說通明觀前十六特勝總觀故麁。今通明別觀故細。此禅亦從欲界至非想。乃至入滅定。此叁種禅亦名淨禅。五種禅中猶是根本攝。” 接著修亦有漏亦無漏禅,主要是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叁種觀。

  接著是無漏禅次第。即有二意不同。一者行行次第。二者慧行次第。行行次第。所謂觀煉熏修。初明觀禅次第。有六種禅。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乃至修六神通。都是觀禅攝。二.煉禅即九次第定。叁.熏禅者即是師子奮迅叁昧.四.修禅即是超越叁昧。二.無漏慧行次第,聲聞所行無漏慧行。辟支佛無漏慧行。菩薩從假入空通觀。

  再接著是菩薩不共禅有九種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義禅、叁.難禅、四.一切門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惱禅、八.此世他世樂禅、九.清淨淨禅。菩薩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

  以上是禅定的次第修習,也是觀心漸次深入實相境之階梯。佛道雖然長遠猶可希期。

  二.觀心宗旨

  觀心的法門很多,然究其宗旨唯以“一心爲宗”、“一念叁千”爲宗而已。而能融通一切大小乘經論。

  1.一心爲宗

  天臺宗認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但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自觀己心則爲易。《涅槃經》雲:“一切衆生具足叁定。上定者謂佛性也。能觀心性名爲上定。”上能兼下即攝得衆生法也。

  《普賢觀經》雲:“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又心純是法。”《淨名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華嚴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

  《般若經》雲:“一心具足萬行。”《華嚴經》雲:“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衆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于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能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宗鏡錄》說:“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 各經論中廣明一心爲宗。一心之旨通大小乘、法相、華嚴、禅、密等諸宗。

  2.一念叁千爲宗

  一念叁千是天臺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目的在于教人觀照當下一念之心,不論此心落于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叁千即空了因佛性;叁千即假緣因佛性;叁千即中正因佛性。

  《宗鏡錄》雲:“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一心能具。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叁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 衆生由理具叁千故能感。諸佛由叁千理滿故能應。應遍機遍。欣赴不差。

  《大智度論》雲:諸佛及大菩薩。智能無量無邊。常處禅定。于世間涅槃。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劣。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淨。無所罣礙。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國土。大地諸山微塵。故知真心。有此大力。衆生妄隔而不覺知。

  天臺宗的一念叁千在《摩诃止觀》中最初正式提出:“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

  又《華嚴經·出現品》雲:“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叁千大千世界。書寫叁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乃至此大經卷。雖複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能明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于諸衆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衆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衆生。普得饒益。如于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華嚴經》中說明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圓人即從現前一念修觀“叁千不思…

《天臺宗觀心法要(馮樹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