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幸参加由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研究会、杭州佛学院联合举办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本人感到非常荣幸。
据历史记载:唐末五代时期,国家四分五裂,藩镇各据一方,战祸连年,民不聊生。而据守今浙江全省、江苏苏州以南、福建一部分的吴越国,却是一派繁荣太平景象。从他的创建者钱镏到三世祖忠懿王钱弘俶执政期间,均奉行发展农桑、保境安民的国策,因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吴越国王还倡导人民信奉佛教,灵隐寺石塔、梵天寺经幢、六和塔、雷峰塔、保塔、闸口白塔、临安功臣塔,都是吴越国所建。 天台宗典籍因会昌法难后而大量失散,幸而有天台宗十五祖义寂大师(919 —987 )。他因国师德韶的推荐,为吴越王钱弘俶释天台教义。钱氏特为大师在天台山建螺溪道场。并采纳大师的建议派使者往高丽国请天台宗典籍。其后高丽遣谛观法师送台教来浙江,由于天台宗典据大备,呈中兴之象。后经四明知礼大师山家山外之诤,大唱天台圆宗,终于使天台宗教义发扬光大。
今天为了更好地研究、弘扬在历史上曾经是非常辉煌的吴越佛教文化,特别在吴越时期,天台宗教典重新请回国内后,使天台宗的教观都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一些台宗高僧隐居天台山大演教义,修习止观。因此本人准备写《天台宗观心法要》,使教观双备。正文分四部分,一. 观心大意,二. 观心宗旨,三. 观心方法,四. 诸宗观心。
一.观心大意
天台宗提倡教观双运,正如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因此观心法门成了天台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观心消文
天台宗解释经文通常用四意消文,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开始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退。皆用四意消文。一因缘释(指四悉檀因缘释):世界因缘释、为人因缘释、对治因缘释、第一义因缘释。二约教释(指约四教释):藏教释、通教释、别教释、圆教释。三本迹释(指约本地不可思议释、和迹门示现而释)四观心释(指前面三种都属教,后一种依教而起观照),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金光明文句》、《维摩诘经文疏》等著作中遍用观心消释文意。还有《法华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其它玄义都有观心解义,从而使天台宗教典教观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也成了天台宗的一大特色。
2.观心境界
天台宗对于境界解释也历来非常重视,如《法华玄义·境妙》列举了七种境:一.十如境、二.十二因缘境、三.四谛境、四.二谛境、五.三谛境、六.一谛境、七.无谛境。并说明诸经论已有无量境界之多,智者大师略举其要,能统摄一切境界,如《法华经》说:“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这是指境妙。
又《摩诃止观》中开止观境界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此十境通能覆障。用止观以上十种境界,破一切障碍,而亲证三德秘密之藏。这在观境上各有偏重。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破惑证理。既然境界分明智能照理也能明澈。智能也无所惑也。
3.四教观心
天台宗教网是包罗万象的,以四教来统摄所有教法。四教各自皆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法华玄义》说:“今以四教意释之。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为初门。然析智浅弱。三人之中声闻最劣。以劣人标浅法。故名下智。”意思是说藏教有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都是用析空观的方法来观察三界以内的十二因缘之事,作为修行的初门。但析空智浅弱,称之为下智。
“通教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体法虽深望藏为巧。望别未巧。三人之中缘觉是中。以中人名通法故言中智。”接着说明通教人用的是体空观智,观察三界内的十二因缘之理。比藏教智能要巧妙的多了,所以称为中智。
“别教佛与菩萨。俱知界外十二因缘事。次第菩萨比佛。犹未是上。比于通藏则是上法。故以上智当名也。”别教的菩萨和佛智能能知三界外的十二因缘事相,所以胜于通教人的智能,称为上智。
“圆教佛与菩萨。俱观界外十二因缘理。初心即事而中。此法最胜故。以佛当名故。言上上智观也。以四教释四观。”圆教的佛菩萨智能能观察三界外的十二因缘理。又胜于别教人的智能,称为上上智。
四教观心则有四种智能、四种理、四种修行方法。则浅深次第分明。
4.观心次第
天台宗教理非常讲究次第性,因此无论教理体系如何庞大也是有条不紊的。如《释禅波罗密》中释诸禅次第义。“行人从初持戒清净。厌患欲界。系念修习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获得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内色界定。次为大功德缘外众生受乐欢喜。次第获得四无量心。是名外色界定。此八种禅定。虽缘内外境入定有殊。而皆属色界摄。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此十二门禅皆是有漏法。”以上说明三界内的有漏禅定,先是持戒清净,再修数息观入欲戒定、未到地定。再从初禅到四禅,再获四无量心,再灭色入四空定。
“次此应明亦有漏亦无漏禅。行者既得根本禅已。为欲除此禅中见着。次还从欲界修六妙门。所以者何。此六门中。数随止是入定方便。观还净是慧方便。定爱慧策。爱故说有漏。策故说无漏。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亦有至上无色地者。次此应明十六特胜。横则对四念处。竖则从欲界乃至非想。但地地中立观破析故能生无漏。次应说通明观前十六特胜总观故麁。今通明别观故细。此禅亦从欲界至非想。乃至入灭定。此三种禅亦名净禅。五种禅中犹是根本摄。” 接着修亦有漏亦无漏禅,主要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三种观。
接着是无漏禅次第。即有二意不同。一者行行次第。二者慧行次第。行行次第。所谓观炼熏修。初明观禅次第。有六种禅。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乃至修六神通。都是观禅摄。二.炼禅即九次第定。三.熏禅者即是师子奋迅三昧.四.修禅即是超越三昧。二.无漏慧行次第,声闻所行无漏慧行。辟支佛无漏慧行。菩萨从假入空通观。
再接着是菩萨不共禅有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义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
以上是禅定的次第修习,也是观心渐次深入实相境之阶梯。佛道虽然长远犹可希期。
二.观心宗旨
观心的法门很多,然究其宗旨唯以“一心为宗”、“一念三千”为宗而已。而能融通一切大小乘经论。
1.一心为宗
天台宗认为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自观己心则为易。《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
《普贤观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心纯是法。”《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
《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剎。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能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宗镜录》说:“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各经论中广明一心为宗。一心之旨通大小乘、法相、华严、禅、密等诸宗。
2.一念三千为宗
一念三千是天台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目的在于教人观照当下一念之心,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三千即空了因佛性;三千即假缘因佛性;三千即中正因佛性。
《宗镜录》云:“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一心能具。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
《大智度论》云:诸佛及大菩萨。智能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竟清净。无所罣碍。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国土。大地诸山微尘。故知真心。有此大力。众生妄隔而不觉知。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在《摩诃止观》中最初正式提出:“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又《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乃至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能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华严经》中说明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圆人即从现前一念修观“三千不思…
《天台宗观心法要(冯树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