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議境”,即能成佛道,轉*輪,廣度一切衆生矣。
叁.觀心方法
天臺宗觀心方法也非常詳盡,現在只能略舉一二而已。
1.觀心前方便
天臺宗修行非常注重善巧方便,因此修行絕對不是那種很死板方法。《法華經·方便品》雲:“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力,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又如《法華經》雲:“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爲衆生說。” 又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在《釋禅波羅密》把外方便分爲五種。第一具五緣。第二诃五欲。第叁棄五蓋。第四調五法。第五行五法。此五五凡有二十五法。並是未得禅時。初修心方便之相。第一具五緣者。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叁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此是修禅五緣也。第二诃五欲,一诃色欲、二诃聲欲、叁诃香欲、四诃味欲、五诃觸欲。第叁棄五蓋者。一貪欲蓋、二瞋恚蓋、叁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第四調五法者。一者調節飲食、二者調節眠睡、叁者調身、四者調氣息、五者調心。第五行五法者。一欲、二精進、叁念、四巧慧、五一心。以上二十五種方便是修觀心法門的前奏。因此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和《摩诃止觀》中都涉及到二十五方便。《摩诃止觀》說:“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位。”《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說:“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二十五方便主要作用是“約事爲觀,調粗入細,撿散令靜。”爲正修而作准備。
2.觀心治病
修道本來就很難,有時又碰到生病的麻煩。因此智者大師非常慈悲幾乎講修止觀必定要講治病法門。如《釋禅波羅密》、《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摩诃止觀》等地方都講到病障。觀心修道的人,或許本來四大就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者有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而造成種種病發,概括起來有叁種病(一.四大增損病。二.五髒生病。叁.五根中病。)先說明四大病,地大增故。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下利等。百一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爽大小行不通利等。百一患生。風大增故。虛懸戰掉疼痛轉筋嘔吐嗽氣急。等百一患生。四大不調則有四百四病發。二.五髒病,從心髒生患者。多身體寒熱口燥等。心主口故。從肺生患者。多身體脹滿四支煩疼悶鼻塞等。肺主鼻故。從肝生患者多喜愁憂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痛等。肝主眼故。從脾生患者。身體面上遊風通身癢悶疼痛飲食失味。脾主舌故。從腎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脹耳滿。腎主耳故。五髒生患衆多。叁次略明五根中患相。身患者。身體卒痛百節酸疼瘡癢等。舌患者。瘡強急飲食失味等。鼻患者。鼻塞甕及流濃涕等。耳患者。耳滿疼聾及或時嘈嘈然作聲等。眼患者。眼懸視及闇疼痛等。以上略說四大五髒五根病患之相。
觀心對治的方法有五種(一氣息治病、二假想治病、叁呪術治病、四用心主境治病、五觀析治病。)一.氣息治病又分成二種(六種息、十二種息。)六種氣指(一吹二呼叁嘻四呵五噓六呬)。十二種息指(一上息、二下息、叁滿息、四燋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二.明假想治病者。《雜阿含·治禅病秘法》七十二法中廣說。但今人神根既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叁.呪術治病者。萬法悉有對治。以相厭禳。善知其法術用之。無不即愈。呪法出諸修多羅及禅經中。四.用心主境治病者。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群賊迸散。心王亦爾。隨有病生之處。住心其中。經久不散。病即除滅。五.觀析治病者。用正智能檢受病。既不可得。四大之患。即自消滅。
3.觀心驗魔
凡修習禅定的人必須要善于辨別正定境界,或是魔境界。如果發諸禅叁昧時,心不能識別。或見到魔定。以爲是善根發現的好境界,心生取著,就有得病發狂的危險。假如是善根的好境界,以爲是魔定,心中疑惑不定,又將失去善利益。因此智者大師在止觀法門中必談魔事及對治法。《涅槃經》中說有八魔。《華嚴經》中說有十魔。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密》、《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中把魔事分成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入界魔。叁者死魔。四者欲界天子魔。這四種魔就包括了一切魔。一煩惱魔者。即是叁毒九十八使取有流扼縛蓋纏惱結等。皆能破壞修道之事。二陰界入魔。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色系縛衆生。陰覆行者清淨善根功德智能。不得增長故名爲魔。所謂欲界陰入。乃至色無色界陰入亦如是。行者若是心不明了受著。都稱爲魔。叁死魔者。一切生死業報。輪轉不息。皆名爲魔。修行人欲發心修道。便得病命終。或爲他害不得修道,廢棄了聖道的修習。至于後世,又因緣變化,忘失本心,所以都屬于魔事之擾。又修行人正修道時,因爲怕死不活,便愛著其身,而不修道,亦是死魔所攝。四天子魔者。即是波旬,此魔是佛法怨仇,常恐行人出離其界故。令諸鬼神眷屬。作種的種惱亂。破壞行者善根。是爲他化自在天子魔。另外鬼神魔有叁種。一者精媚。二者埠惕鬼。叁者魔羅。以上種種都魔境界。
佛以功德智能而度脫衆生,入涅槃爲事。魔卻常常破壞衆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爲事。如果能安心修道,則道高而魔盛。今以破四魔事,破煩惱魔,得法性身故。破陰界入魔,得菩薩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得不動叁昧。破欲界他化自在天子魔,得一切法中自在無住故。
4.觀心忏悔
天臺宗觀心法門中,對于忏悔行法,祖師們一向非常重視。因爲修行人要想有所成就,而無始劫來的業障、煩惱障、報障等所障,非要忏悔法門除障不可。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觀經》及其它大乘經典,製定六根忏悔法,著有《法華叁昧忏儀》一卷。又根據《大方等陀羅尼經》所說,製定了《方等叁昧行法》一卷。又根據《金光明經》而製《金光明忏法》。還有遵式大師一生勤修忏法,獲殊勝感應。在幹興元年(1032),于天竺寺修《金光明忏》,禦賜“慈雲大師”的尊號。大師著作很多,其中《金光明護國儀》、《請觀音忏儀》、《熾盛光忏儀》、《小彌陀忏儀》、《法華叁昧忏儀》、《往生淨土忏願儀》、《金光明叁昧儀》、《請觀音消伏毒害叁昧儀》等著作。皆是忏悔法門。
忏悔方法主要有叁種(一作法忏悔,此扶戒律,以明忏悔。二觀相忏悔,此扶定法,以明忏悔。叁觀無生忏悔,此扶慧法,以明忏悔。)這是叁種忏悔法。
另外忏悔法又有十種和五種,十法指: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叁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于叁寶前如法修行。一七叁七日,或一月叁月,乃至經年專心忏悔,所犯重罪消滅爲止。五悔法指:一忏悔,破大惡業罪。二勸請,破謗法罪。叁隨喜,破嫉妬罪。四回向,破諸有罪。五發願,順空無相願。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5.觀心食法
天臺智者大師著有《觀心食法》,是教修行人如何在吃飯時用功觀心的方法。“既敷座坐已。聽維那進止鳴磬。後斂手供養一體叁寶。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飯稱施六道。即表六波羅蜜。然後受此食。”指吃飯前先上供叁寶,下施六道。“夫食者衆生之外命。若不入觀。即潤生死。若能知入觀。分別生死有邊無邊。不問分衛與清衆淨食。皆須作觀。觀之者自恐此身自舊食。皆是無明煩惱。潤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舊食從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開。食今新食照諸闇滅成于般若。”吃飯時不知觀心則生死流轉,會觀心則成般若食。接著智者大師說此食即是不思議法界,叁谛圓融之食。應作空假中叁觀。即成般若、法身、解脫叁德。“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這是假觀。“食若是無一切法皆無。”這是空觀。“今食不可思議故尚不見是有。雲何當有趣尚不見是無。雲何當有非趣。若觀食不見趣非趣。即是中道叁昧名真法喜禅悅之食。而能通達趣非趣法。即雙照二谛。得二谛叁昧法喜禅悅之食。是名食等。”這是中觀非空非有而雙照空有,即是中道叁昧真法喜禅悅之食。“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養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脫。是爲叁德。”即成叁德涅槃之食。這是天臺宗一心叁觀的食法。不能不說法門殊勝。
6.觀心誦經法
天臺智者大師著有《觀心誦經法》,教導修行人如何作到一心叁觀誦經法。“夫欲念經滅罪。第一先須盥漱整威儀。別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衆圍繞聽法。次須運心作觀。觀我能爲法師傳佛正教。爲四衆說想所出聲。非但此一席衆。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爲假觀。”首先具足威儀作假觀想。“次觀能說之人所念之經。何者是經爲經卷。是爲紙墨。是爲標軸。是誦者爲當心念是口念。是爲龈腭和合而出。爲有我身爲無我身。誰是念者。觀此四衆。爲是實有。爲後想生。四衆非有。推尋畢竟無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觀。”次能誦之人空所誦之經也空,故作空觀。“雖無所念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念之人。而有我身爲四衆宣念。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心口不出心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此爲中觀。能作此解能作此觀。名爲叁觀。接下來誦經具足六度“于一念得不前不後叁觀宛然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衆宛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非一二叁而一二叁。”名爲法施檀波羅蜜。“專心執持無諸遮礙。名爲持戒。”“忍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爲忍。“一心不息從始至終無有慚愧。”名爲精進。“專念此經無有愛味。”名之爲禅。“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谛了。字句分明。”名爲般若。是名六波羅蜜具足。接著說明修行本具叁因性德。“于無始心名爲正因種子。若有心觀名爲了因。高座四衆說授因緣名爲因緣。叁因具足。若觀未明但是性德。”最後說明念經人若肯觀心誦經必證第一義空平等大慧的修德。“研之不已觀心相應。名托聖胎以胎業成就名爲修德。中間四十二位亦名性修。至于極果名爲種智。伊字叁點不縱不橫。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念經正觀。”
四.諸宗觀心
1.小乘觀法︰四谛觀、十二緣起觀。
阿毗達磨之諸論師們以五取蘊爲苦谛,有漏因爲集谛,擇滅爲滅谛,學、無學法爲道谛。據俱舍論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八記載,先觀苦谛,依次觀集谛、滅谛、道谛。于四善根位觀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種行相,合計則爲十六行相,稱爲四谛十六行相。
十二緣起觀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論。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緣。指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2.唯識宗︰五重唯識觀。
五重唯識觀是慈恩宗的觀行法門。五重是︰(1)遣虛存實識,(2)舍濫留純識,(3)攝末歸本識,(4)隱劣顯勝識,(5)遣相證性識。這五重裏面所說的識,是唯識觀的簡稱。以上五重觀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識相觀察唯識理,後一重就圓成實性觀察唯識理。如此,空有、心境、體用、王所、事理五種,從粗到細,展轉相推,到第五重,實證唯識妙理,于是進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3.叁論宗︰八不中道觀。
龍樹之《中論》有“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之偈,《中觀論疏》說:“以八不依次破闡提、聲聞、外道、獨覺與初發心菩薩之執。” 八不中道觀爲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我國叁論宗重要理論之一。
4.華嚴宗︰一真法界觀。四法界觀。
華嚴宗叁祖法藏依《華嚴經》旨歸而作四法界觀門。華嚴宗以“一真法界”總赅萬有,欲入此無盡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有四種次第:(一)事法界觀,觀衆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二)理法界觀,觀衆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叁)理事無礙法界觀,觀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無礙,平等即差別,差別即平等。(四)事事無礙法界觀,觀一切分齊之事法,其相不壞,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互涉無礙。
5.淨土宗: 十六觀門
《無量壽經》中十六種觀法;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這是淨土宗最著名的觀想法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一)日想觀、(二)水想觀、(叁)地想觀、(四)寶樹觀、(五)寶池觀、(六)寶樓觀、(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十)觀世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十叁)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十五)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
6.密宗︰阿字觀。八葉蓮華觀。月輪觀。
密教菩提心觀的要旨,在于觀阿字、蓮華、月輪。阿字即菩提心種子,爲所觀之本尊,表示行者本有之菩提心;蓮華及月輪爲其叁昧耶形。蓋菩提心乃六大法性,具“理智不二”之特質,故于蓮月上觀阿字,此中,蓮華表胎藏“理法身”,月輪表金剛界“智法身”,阿字表理智冥合、不二一體之大日法身。
7.律宗:南山叁觀
唐初終南山道宣開創四分律宗中所立的叁種觀法︰(1)性空觀,(2)相空觀,(3)唯識觀。這叁種觀法,是基于南山宗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區分作化製二教,其中化教又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叁種,這叁種化教的觀法,即分爲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後人稱此爲南山叁觀。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修行成道,若論要旨唯一心爲宗,衆經論處處說修行必是依心而建立。《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寶生論偈雲:“微笑降伏大魔軍,明智覺了除衆欲。于此大乘能善住,深識愛原唯自心。”以上簡單介紹各宗觀心法門的概要。
《天臺宗觀心法要(馮樹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