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鎮江陵,因齋會無有導師,請昙光爲導。及明帝設會,見光唱導稱善,勅賜叁衣瓶缽焉。)
[18] 《釋氏稽古略》卷叁,T49, p0855c。
[19] 五代有兩個天福年號,一是後晉天福,時間爲936至944年。另一個是後漢天福,時間是947年,只有一年的時間。
[20] 《佛祖統紀》卷第十雲:“(錢)俶始于晉開運中爲臺州刺史”。
[21] 當時德韶住在天臺山雪居寺。
[22]《天臺四教儀》卷一,T46, p0774a。
[23] 無明在佛教中最基本的意思是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爲其自相,即是煩惱的別稱。但是在佛教各派中,對無明還有特殊的解釋,如唯識宗將無明看作心所之一,有癡的作用。《起信論》稱無明爲不覺。天臺宗依空、假、中叁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無明即爲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爲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為叁惑之一。《永嘉集》是用天臺義理來闡釋禅宗思想的著作,故此處應以天臺的無明說法爲准。
[24] 《摩诃止觀》卷六,T46, p80b。
[25]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26]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27]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28]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29]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30] 《宗鏡錄》卷第八十八。
[31] 《佛祖統紀》卷第十。
[32] 《天臺四教儀·四教頌》,T46,p773c。
[33] 《天臺四教儀》,T46,p773c。
[34]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六,T36,p781c。
[35]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卷第叁。
[36] 《教觀綱宗》。
[37] 《佛祖統紀》卷第八。
[38]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T46, p0929c。
[39]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T46, p0929c。
[40]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此書卷第八亦雲:“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天臺宗)上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于邃、修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卷散亡,外、琇、竦叁師唯傳止觀之道。螺溪之世,賴吳越王求遺書于海東,而谛觀自高麗持教卷用還于我,于是祖道複大振,四明中興實有以資之也。”
[41] 《佛祖統紀》卷第十。《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七的說法也很典型,茲錄入供參考。“後時忠懿王以教相咨問德韶國師,師指授尊者,因是奏王,請出金門。”
[42] 《佛祖綱目》卷第叁十五(致字號)。
[43] 《佛祖綱目》卷第叁十五(致字號)。
[44] 《佛祖綱目》卷第叁十五(致字號)。
[45] 《釋氏稽古略》卷叁,T49, p0855c。
[46] 《佛祖統紀》卷八,T49, p0191b。
[47] 文益《宗門十規論·自敘》,卍續110·877下。
[48]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T46, p0929c。
[49] 《佛祖綱目》卷第叁十五(致字號)“(甲子)光祚禅師住智門”條、《五燈嚴統》卷第十、《景德傳燈錄》卷第二十五、《釋氏稽古略》卷叁,T49, p0855c等書俱載。《禅林僧寶傳》卷第七的記載也很典型,茲錄出供參考:“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願藉禅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
[50]《十國春秋》卷八十九。
[51] 《宋高僧傳》卷第十叁《德韶傳》雲:“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甯爲塔碑焉。” 《宋高僧傳》卷七《義寂傳》雲:“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之沾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每一談揚則摐金玉應召羽商和,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
[52] 《宋高僧傳》卷七“宋天臺山螺溪傳教院義寂傳”。
[53] 《佛祖統紀》卷第十。
[54] 爲理解方便,茲將《宋高僧傳》中的《德韶傳》與《義寂傳》錄入如下:
《德韶傳》:“釋德韶者,姓陳氏。缙雲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後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初發心于投子山和尚,後見臨川法眼禅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依者衆。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爲國王,當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後署大禅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願焉,乃題疏雲:“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裏,山如野燒蔓筵,果應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甯爲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數尤精利人爲上。至今江浙間謂爲大和尚焉。”
《義寂傳》:“釋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葷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幼啓二親,堅求去俗,旋入開元伽藍,師授《法華經》期月而徹,寺之耆老稱歎希有。受具已,往會稽學南山鈔,既通律義,乃造天臺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迹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甚學。寂思鸠集也,適金華古藏中得《淨名疏》而已。後欵告韶禅師,囑人泛舟于日本國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宗學者幾握半珠爲家寶欤,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訓。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演,私署淨光大師並紫方袍,辭讓不卻受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侶霧擁雲屯。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缁伍經業,寂從山入州治寺。寺東樓安置,樓近大山,夜夢剎柱陷沒于地,意頗惡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樓圮,人鹹謂寂先見同修報得之眼焉。因受黃岩邑人請,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靈石,是智者冬居道場也,勸人修寺塑像,入緣者繁沓。今上遣高品衛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諸官同命受菩薩戒。雍熙初永安縣請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獲發願辭,即唐鹹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勸七鄉人裝塑尊像,願舍報爲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傳法利樂衆生雲。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臨海、缙雲、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寢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祭奠應緣俗禮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臘五十矣。四方傳法弟子見星而舍者數百人。寂平素講《法華經》並《玄義》共二十許座,《光明》、《淨名》、《梵網》等經,《止觀》、《金[镙-纟+廾]》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禅源诠》、《永嘉集》各數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數卷。自智者捐世,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後,二百余齡寂受遺寄,最克負荷。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之沾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每一談揚則摐金玉應召羽商和,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又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有寶莊嚴幢座,題曰文殊臺,設枑梐闌隔,求入無由。俄覩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攘卻行馬低迂相接,斯須覺已與觀音身泯合不分,因而驚寤。自是之來樂說無盡矣。或曰,入普門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覺證無上故,下合衆生凡同體故,開則群靈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欤,是以講談也,施戒也。自瓯越之鄉迨叁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也,鹹食椹革音,說法之功所謂善建。由是堂室間可見者,曰澄彧,曰寶翔,曰義通,及乎臺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來州治開元寺祭飨,皆缟素哀泣,天爲之變慘,其慈攝之所感。知州鄭公元龜爲詩悲悼焉。“
[55] 《宋高僧傳·序》。
[56] 《宋高僧傳·後序》雲:“前代諸家或雲僧傳僧史記錄,乃題號不一,亦聲迹有殊。至梁沙門慧皎,雲《高僧傳》蓋取高而不名者也,則開其德業。文為十科,見於傳內。厥後有唐《續高僧傳》,倣仰梁之大體而以成之。洎乎皇朝有《宋高僧傳》之作也。清風載揚,盛業不墜。”
[57] 《五家正宗贊》卷第四。
[58] 《五家正宗贊》卷第四。
《天臺德韶與天臺宗(黃夏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