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黄夏年)▪P5

  ..续本文上一页王镇江陵,因斋会无有导师,请昙光为导。及明帝设会,见光唱导称善,勅赐三衣瓶钵焉。)

  [18] 《释氏稽古略》卷三,T49, p0855c。

  [19] 五代有两个天福年号,一是后晋天福,时间为936至944年。另一个是后汉天福,时间是947年,只有一年的时间。

  [20] 《佛祖统纪》卷第十云:“(钱)俶始于晋开运中为台州刺史”。

  [21] 当时德韶住在天台山雪居寺。

  [22]《天台四教仪》卷一,T46, p0774a。

  [23] 无明在佛教中最基本的意思是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即是烦恼的别称。但是在佛教各派中,对无明还有特殊的解释,如唯识宗将无明看作心所之一,有痴的作用。《起信论》称无明为不觉。天台宗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无明即为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為三惑之一。《永嘉集》是用天台义理来阐释禅宗思想的著作,故此处应以天台的无明说法为准。

  [24] 《摩诃止观》卷六,T46, p80b。

  [25]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26]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27]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28]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29]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30]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31] 《佛祖统纪》卷第十。

  [32] 《天台四教仪·四教颂》,T46,p773c。

  [33] 《天台四教仪》,T46,p773c。

  [34]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六,T36,p781c。

  [35]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三。

  [36] 《教观纲宗》。

  [37] 《佛祖统纪》卷第八。

  [38]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T46, p0929c。

  [39]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T46, p0929c。

  [40]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此书卷第八亦云:“传圣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观而已。(天台宗)上尊龙树下逮荆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于邃、修二师,相继讲演不坠素业。会昌之厄教卷散亡,外、琇、竦三师唯传止观之道。螺溪之世,赖吴越王求遗书于海东,而谛观自高丽持教卷用还于我,于是祖道复大振,四明中兴实有以资之也。”

  [41]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七的说法也很典型,兹录入供参考。“后时忠懿王以教相咨问德韶国师,师指授尊者,因是奏王,请出金门。”

  [42]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五(致字号)。

  [43]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五(致字号)。

  [44]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五(致字号)。

  [45] 《释氏稽古略》卷三,T49, p0855c。

  [46] 《佛祖统纪》卷八,T49, p0191b。

  [47] 文益《宗门十规论·自叙》,卍续110·877下。

  [48]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T46, p0929c。

  [49]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五(致字号)“(甲子)光祚禅师住智门”条、《五灯严统》卷第十、《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五、《释氏稽古略》卷三,T49, p0855c等书俱载。《禅林僧宝传》卷第七的记载也很典型,兹录出供参考:“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

  [50]《十国春秋》卷八十九。

  [51]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德韶传》云:“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宋高僧传》卷七《义寂传》云:“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52] 《宋高僧传》卷七“宋天台山螺溪傳教院义寂傳”。

  [53] 《佛祖统纪》卷第十。

  [54] 为理解方便,兹将《宋高僧传》中的《德韶传》与《义寂传》录入如下:

  《德韶传》:“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道,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义寂传》:“释义寂,字常照。姓胡氏。温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幼启二亲,坚求去俗,旋入开元伽蓝,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寺之耆老称叹希有。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既通律义,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甚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后欵告韶禅师,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由是博闻多识。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累请开演,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辞让不却受而不称。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雾拥云屯。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寂从山入州治寺。寺东楼安置,楼近大山,夜梦剎柱陷没于地,意颇恶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因受黄岩邑人请,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是智者冬居道场也,劝人修寺塑像,入缘者繁沓。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诸官同命受菩萨戒。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劝七乡人装塑尊像,愿舍报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寝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腊五十矣。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镙-纟+廾]》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所着《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自智者捐世,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二百余龄寂受遗寄,最克负荷。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又甞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寺,上方有宝庄严幢座,题曰文殊台,设枑梐阑隔,求入无由。俄覩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因而惊寤。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或曰,入普门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觉证无上故,下合众生凡同体故,开则群灵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是以讲谈也,施戒也。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说法之功所谓善建。由是堂室间可见者,曰澄彧,曰宝翔,曰义通,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来州治开元寺祭飨,皆缟素哀泣,天为之变惨,其慈摄之所感。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55] 《宋高僧传·序》。

  [56] 《宋高僧传·后序》云:“前代諸家或云僧傳僧史記錄,乃題號不一,亦聲迹有殊。至梁沙門慧皎,云《高僧傳》蓋取高而不名者也,則開其德業。文為十科,見於傳內。厥後有唐《續高僧傳》,倣仰梁之大體而以成之。洎乎皇朝有《宋高僧传》之作也。清風載揚,盛業不墜。”

  [57]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

  [58] 《五家正宗赞》卷第四。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黄夏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