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現實、使理想成爲真實。智者大師所說的一念叁千理論,就充分發揮了上述精神。所謂一念,即指吾人當前介爾一念之心,所謂叁千即指叁千種世間。一念叁千,就是告訴我們行人,依此當前一念具足叁千性相,觀其即空即假即中,稱作一念叁千空假中。觀之觀之,觀到能所雙忘,心境一體,即達到“不思議境”。進一步說,正視日常一念,捕捉日常一念,並淨化日常一念,正視和捕捉一切可能的存在狀況,隨時隨地深化觀之即空假中,至能所雙忘不思議境。若以“十界”現起爲例,盡管“日常一念”微細,也會起相應作用。如“恚”念起,則現地獄界;“貪欲”念起,則現餓鬼界;“愚癡”念起,則現畜生界;“無明愛欲”念起,則現人界;“禅悅定樂”念起,則現天界。若觀“四谛”則現“聲聞界”;若觀“十二因緣”則現“緣覺界”;若發“四弘誓願”則現“菩薩界”;若與“真如”相應,則現“佛界”。不論什麼念起,都得隨時觀其叁千即空假中。所以如實觀照當下一念,是一個修學佛道者的“用功處和要緊處”,這更是一個虔敬和嚴肅的修道者必備的自覺心。
總之,一念叁千說,是具有深刻修道意義的實踐理論。圓人即從當前一念修觀“叁千不思議境”,觀到極處,法體自然圓融,也就達到了淨化現實的修道境地。
結語
一念叁千是天臺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其重要性不亞于當年釋尊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一樣。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提出此說,目的在于教人觀照當下一念之心,不論此心落于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的實踐意義而言,有個抉擇的必要,正如智者大師所言“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作爲修學者來說,觀照自己介爾一念心的功夫,正是決斷離染的捷徑。
透過一念叁千的理論,我們還可了悟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意旨,也在當下的一念心中。“即心即佛、即心作佛”。這刹那之心,雖是起于有情的意根與法塵相對,但其具足叁千世間,並能進一步達到以小攝大、以大入小、互無滯礙的不思議境。當下一念,即可展現叁千世間的形形色色,只因衆生根鈍障重,不能感觸領悟而已。智者大師以大慈悲願力故,將這一念叁千說引導有情歸入正道,脫離生死,證入涅
1而又不住涅
1,永遠化導衆生、利益人類。
注釋: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大正藏》卷10,102a—102b。
[2]同上,卷10,《大正藏》卷9,465c。
[3]《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大正藏》卷33,696a。
[4]《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2a。
[5]《止觀輔行傳弘決》卷5,《大正藏》卷46,296a。
[6]《續藏經》卷101,229a。
[7]《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大正藏》卷33,696a。
[8]《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2c。
[9]《大方廣佛佛嚴經》卷11,《大正藏》卷9,465c。
[10]《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4a。
[11]《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4b。
[12]《金光明經》卷3,《大正藏》卷16,346b。
[1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大正藏》卷9,278a。
[14]同上,《大正藏》卷9,405a。
[15]《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4a。
[16]《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大正藏》卷33,696a。
[17]《大智度論》卷47,《大正藏》卷25,401a。
[18]《止觀輔行傳弘決》卷5,《大正藏》卷46,295c。
[19]《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大正藏》卷33,693a。
[20]同上,《大正藏》卷33,693c。
[21]《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藏》卷9,5c。
[22]《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大正藏》卷33,694a。
[23]《妙法蓮華經文句》卷4,《大正藏》卷34,222a。
[24]《大智度論》卷47,《大正藏》卷25,402a。
[25]《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5a—55b。
[26]同上,54a。
[27]同上,《大正藏》卷46,55c。
[28]《摩诃止觀》卷1,《大正藏》卷46,7b。
[29]同上,《大正藏》卷46,8c。
[30]《摩诃止觀》卷3,《大正藏》卷4b,25b。
[31]同上,《大正藏》卷46,31c—32a。
[32]《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大正藏》卷46,707a。
[33]《四念處》卷4,《大正藏》卷46,579a。
[34]《摩诃止觀》卷5,《大正藏》卷46,55a。
[35]《觀音玄義記》卷2,《大正藏》卷34,905b。
[36]《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大正藏》卷46,717a。
[37]同上,《大正藏》卷46,718a。
[38]《止觀輔行傳弘決》卷5,《大正藏》卷46,296c;《大般涅槃經》卷33,《大正藏》卷12,828a。
[39]《妙法蓮華經玄義》卷5,《大正藏》卷33,743a。
[40]《觀音玄義記》卷2,《大正藏》卷34,882c。
[41]同上,卷1,《大正藏》卷34,880b。
[42]《傳佛心印記注》卷上,《續藏經》卷101,399—400a。
[43]《止觀義例》卷上,《大正藏》卷46,450c。
《試述天臺宗的一念叁千(懷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