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怀进)▪P4

  ..续本文上一页诸佛)也本性具足地狱乃至菩萨等下面九界众生的三千法。这就是台家主张的性具法门。

  所谓性具,又称体具、理具。主要指本觉之性,真心真性或佛性具足菩萨界以下九界的恶法及佛界的善法,即总具十界善恶诸法。众生具佛的真心真性,众生界摄佛界;但另一方面佛性亦有善有恶,佛界也摄众生界。《摩诃止观》第三卷下云:“复次以摄诸教,略有两意:一者一切众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门,如来明审照其心法。按彼心说,无量教法从心而出。二者如来往昔曾作渐顿观心、偏圆具足,依此心观为众生说”[31]。这里所强调的是:心具一切法门,并且心又与佛性等同,故即性具。

  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所谓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说的当下的一念,圆满具足三千世间的一切善恶、染净诸法。四明尊者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32]。智者大师在《四念处》第四卷上又说:“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33]。这里着重阐明了平常的一念心是由无明与法性相结合,所产生的一切烦恼、智慧等。在烦恼法中包含一切善的、恶的和无记的东西。通过观想实修得法,可以开发出智慧(般若)、成就法身和达到解脱。《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若随便宜者,应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有一切梦事。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种相性皆从心起”[34]。无明与法性结合,五阴、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及这三种世间的种种“性”(内在本质)、种种“相”(外表现象)等都由此而产生。宇宙间一切万法的生起,也同样是由于无明与法性结合之缘故。

  对于台宗性具法门的独特处,从下文中可以彰显。知礼大师在《观音经玄义记》第二卷上说:“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此等诸恶,性本具不

  答: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此中略谈善恶,明性本具,不可改易。……若知善恶皆是性具,性无不融。……一切法不出善恶皆性本具,非适今有”。[35]智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下卷说:“故知性具百界,互融广遍”[36]。又云:“生佛一致”、“既解修成,全是本具,即知迷悟体用不二”[37]。由此不难看出“具”字在天台宗的重要性了。

  唐代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五卷之三解释“一念三千”之后,又引用《大涅槃经》说:“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名佛性。经文既云非一乃至非万,复云善恶无记即是佛性。善恶无记即三千也,故知三千非三千具足三佛性也”[38]。也就是说,一念所具的三千,包括善恶和无记的佛性。这与智者大师曾经说过,一念三千的一念,即指一念无明识心、烦恼心、刹那心等大体同义。由此,他有时把性具善恶解释为恶性中包含着善性。《法华玄义》第五卷下云:“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只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不烧。遇缘事成,即能烧物、恶即善性,未即是事,遇缘成事,即能翻恶,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39]。此文是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1的命题推论而来的。立足点是一个“恶”字,“恶”可概释为世俗世界、世俗心理。“恶”的本身还包含转变为“善”的可能性。如从这个角度看,“恶”也含有“善”的因素。表明心性具有善恶,而且在恶的心性中含具着善的心性。

  此外,智者大师还在《观音玄义》中,对性具善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文云:

  料简缘、了者,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

  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

  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答:阐提既不达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40]

  这里包含有二层意思:

  第一,佛与一切众生皆具善恶两种心性。正因、缘因、了因称名为“三因佛性”。其中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的中正觉性,也是众生成佛的主要根据。由于它超越了世间的实相,一般将其简称为性。后二者缘、了二因佛性,原与正因同体,只是功用的不同,而名称各别。缘因是功德、善根,资助了因。了因是智慧,开显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观音玄义》上卷云:“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严”[41]。此即表明了世间的各种善行等福德,即是“缘因”,那是资助“了因”(般若智慧)之开发的助缘。而属般若智慧的“了因”,则是令菩萨成佛、显现法身、发明“正因”的助缘。另一方面,正因佛性开发了因,了因佛性指导缘因,缘因佛性庄严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由性发修,由修照性,性修不二,统称佛性。它们又是空假中三谛,三千即空了因佛性;三千即假缘因佛性;三千即中正因佛性。佛性是处于因位的称谓,成报果时即为法身、解脱、般若“涅

  1三德”。不但缘、了二因具备性德善和性德恶,而且正因也同样具备。因为正因佛性即是实相,而实相即是能现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包括缘因(一切世间福德善行)和了因(一切世间般若智慧)等法。佛与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都性具善恶,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智者大师指出:一阐提虽然丧失了修善,但其本具的性善还存在。佛陀虽然断除了修恶,而其性恶仍在。既然称之为“性”,而性是“不可改”、“不可断坏”,也就是永恒不变的,推而言之,佛与众生本具的善恶二性也是永远存在的。明代传灯《传佛心印记注》上卷云:“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既性起,则全修在性。……而此修恶,即是妙事,正属所显,岂属所破

  故不须缘理以断九也。若不论乎性恶者,则九界修恶,非从性起。非性之恶,定须破断”[42]。此中明白说到,属于修善或修恶的缘、了二因,由“一性”的正因所起。即所谓“性起”。修善暂且置之不论,就以九界的修恶来说,由缘、了二因的修恶,乃由正因性起,因此,在圆成佛界(诸佛)的解脱当中,这些修恶就不必断除。因为正因性恶,由之而起的缘、了二因修恶,全修在性,所以不须断除。

  第二,既然性具善恶,那么恶人是否还能行善、佛陀是否还做恶事

  智者大师指出,恶人如一阐提虽然没有了修善,但性善仍在。不通达、了解性善,如果遇到佛菩萨等教化的善缘,仍可行善消恶。佛陀虽然没有了修恶,但性恶仍在。只是对恶法有所透彻的了解,所以能于恶自由自在,不会被恶法所染。也正因为于恶自在,所以即使生活在世俗恶的环境里、甚至现身于地狱之中,仍能用种种方式与因缘去教化众生,(所谓“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不为恶法所染。进一步说,佛在特定的条件和场合中,为了化度众生,仍可方便作恶,这是因为恶的本身通达真如、法性。所谓“烦恼即菩提”,决不会被恶法所染。这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与《涅

  1经》、《维摩诘经》所讲的大乘佛教的“方便和善巧”是一脉相通的。

  至于佛菩萨等要到世俗社会去并借用世俗手段化度众生,这原是大乘佛教的共同主张。南北朝时期,北方地论学派(即相州北道派)和弘传南北方的摄论学派对一阐提何以能“起善”,佛何以能以“恶”化导众生,也曾作过解释。天台宗以前的佛性学说多种多样,三论宗吉藏大师总结出一十二家,他自己作为此中的一家,主张唯一正确的是:以中道为佛性。

  唐湛然大师在评论这种性具善恶的理论时说:“他解唯知阐提不断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他指出其他心性说只承认众生以及阐提仍有正因佛性,但却不知道他们还同时具有修习止观、获得智慧、行善积福的内在可能性。这种“性德缘、了”既是成佛之因,当然也是佛性。

  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论,经过唐湛然、宋知礼、遵式等大德的解释和发挥,内容更加丰富、完备,成了天台宗“上求下化”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充实了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学的内容。台宗认为,众生时刻所起的每一念心,必属十法界的某一法界。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属某界。佛果圣者,虽断修恶,不断性恶;恶道众生虽无修善,而存性善。终有一天若能一念与佛相应,此念即是佛界。性具善恶是台宗极谈。此中有三层意义:(一)从凡夫众生而言:作恶修恶,必有恶报为戒。全修恶即性恶,既然全修即性,性亦具善,终必起善,修善消恶,以至圆满菩提。(二)三乘圣者精进修善,部分运用诸恶法门化利众生。(三)佛陀已尽修恶,了达恶法,于恶自在,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荆溪尊者曾在《止观义例》上说:“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而立

  ”[43]是知现身各界,普利群生,全是性恶法门的功勋。

  六、一念三千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理想如果离开现实,就会变成空想。因此,真实的佛法绝不脱离现实,而是正视现实、净…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怀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