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怀进)▪P3

  ..续本文上一页(3)离合释、(4)约位释四种。就十界释而言,主要在说明“十如”是“十法界”的共通范畴。其次,说明“十如”在“十法界”的每一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不同形态。就佛界释而言,重在说明依“十如”所显示的“佛果”的内容。就离合释而言,即以“十如”说明自行、化他的权实关系。就约位释而言,即以“十如”分别凡圣诸位,且显示“三德”始终常住。

  除此之外,智者大师还从三途、三善、二乘、菩萨佛的四个立场,来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十如是观。

  总之,“十如是”之理,收摄了十法界的色心依正,融会了染净迷悟并统一事理不二,集权实一如,现诸法实相的妙趣,究竟平等,圆融无碍。荆溪湛然大师称叹十如是的思想为“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首,释教之关键,众生之依正”[23]。

  (三)三世间

  智者大师把抽象性的十如是,结合成十法界的具体论,又把十法界的具体论(百界千如),结合为具体的三世间,而成绵密的三千世界之体系。那么,何谓三世间呢

  三世间出自《大智度论·释佛母品》第七十卷。其文云:“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24]其各个世间又有什么特征呢

  (1)五众世间:又叫五阴世间。五阴是构成人的五种要素,指色(感觉的物质世界)、受(受动的感情世界)、想(思考)、行(意思)、识(统一前四的心力——分别)。所谓五阴世间是指由前业所感,以依正二报的五阴为元质。其中色是物质要素,后四者是心理或精神要素。

  (2)众生世间:即正报的有情世间,依五阴而成立,由惑业而引“生有”的延续,如动物、人类等,由种种迷悟相的差别而显明十界成相类型。例如:揽五阴称为众生,揽三途阴是罪苦众生,揽人天阴是受乐众生,揽无漏阴是真圣众生,揽慈悲阴是大士众生,揽常住阴是尊极众生。

  (3)国土世间:是指众生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境域,即依有情的增上力而生风轮,再由业力而起大云雨于风轮之上结成水轮,再由业力生起大风而击水,使上部凝结而现金轮。由以上三轮,为地盘而现成山河大地,构成世界的现象,属依报,又称器世间。例如:地狱依赤铁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罗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宫殿住、六度菩萨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依住、断惑尽者依方便土住、别圆菩萨惑未尽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断惑尽者依实报土住、如来依常寂光土住。土土不同,故名为国土世间。

  以上叙述了三千世间的涵义结构、形相特征与组织体系。事实上,三千世间也只是方便立名,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介尔(微细)一念心的理具事造。《摩诃止观》第五卷说:“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性相,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可思议。一即一切(假观),一切即一(空观),非一非一切(中道观),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25]

  总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再约五阴实法、众生假名和依报国土各各一千,所成的三千性相,摄尽诸法无遗。吾人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三千圆具,是为理具三千。诸法皆由介尔心造,即是事造三千。任举一物,任指一法,皆具三千。有漏的阴妄一念之中,还本具“有漏的诸法界”与“无漏的佛法界”。因此,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1”,正是一念三千理论实践的目标及意义之所归趋。

  四、一念三千与三观、三谛的关系

  根据一念三千的形相特征及组织体系,我们知道心的理具事造都有三千世界。那么,这三千世界的本体又是什么呢

  《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26]

  智者大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的所观之境,认为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性相,皆从心起。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和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名“一念三千空假中”。而空、假中又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名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轨则行人,呼为三法。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呼为三语,归宗呼为三趣”[27]。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这是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这是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这是总中观。三观由主观而立名,三谛由客观而立名。三谛圆融无碍,然从各谛的特性而言:空谛有“破情之德”、假谛有“立法之德”、中谛有“绝对之德”。诸法的究竟虽然都是空,而事事物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物之中,还含具万物的性质。一念三千论是属于假谛的范畴而开显的世界,所以叫立法之德。

  另一方面,三千诸法,毕竟空寂,属于真谛范畴的世界,所以有“破情之德”。此外,空假两个范畴并非空有二偏的极端论,因为“假故空、空故假”,空外无假,假外无空,从空假本身来看也是绝对的中道,由此显出绝对之德。一念心中,具足三谛妙理,也具足三千世界。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圆具三千。三千的理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但这一念之心如能专一向上,唯有佛心,此时就是佛界。从超越时间的角度看,原因即是结果。世界虽只有三千性相,但如能专心唯一,性的具足性,能现出修的专一性;修的专一性又能将自己的境界来收摄一切。这就是性修不二、或理事不二。既然如此,心世界等同物世界、主观等同客观,心物一元、观心也就等于观世界。这里的心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心,并非指肉团之心。从离开宇宙万法的角度看,究竟也没有心的现象可言,因为心是一种集聚性的东西,若离开了世界的种种因缘,也就没有心的存在了。因为心也是因缘性的。此外,心原本是无形象的,宇宙的本性也同样是无形象的,二者是一元的。离开宇宙,则心无意义。除了认识的主观,也无宇宙可谈。宇宙的存在是认识的见地,并非纯客观的东西,其成立要有主观的条件。所以说“一水四见”。宇宙世界的现象虽说都是由惑业所感而成,但主观的构成本身就是宇宙世界。除了心的属性作用之外,也就无心、无现象世界。这个境界是实相的本来面目。实相的本来面目也即是真空妙有的境界。真空妙有的境界又是心物世界的最高原因,这个原因又是藏于一念之中。因为主客究竟是一体的,宇宙万象又是一即一切,一切的作用却又是深绝玄妙的。由此说来,在这个微妙境界里,介尔一念,能够显现三千世界,具足三千要素。

  宇宙世界的本体和心的本体是同样的,因为宇宙世界的本体是空、心的本体也是空。而空的本体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所以心物世界的本体也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空,“一切”是有(假),“即”是中,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集“空、假、中”三谛于一体的圆融三谛。三谛互融,同时成立,每一谛皆同时兼具其他二谛。空是诸法当体即空,是抽象的真理层面;假是诸法由因缘生,因而是假有幻有,是具体的现象层面;中则不着于空、假二边,而是超越二边,同时又综合二边,以显中道。空假中三,真实不虚,就是三谛。《摩诃止观》第一卷云:“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28]。又云:“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29]。一境三谛为一心三智所照:一切智照空谛、道种智照假谛,一切种智照中谛。三谛圆融,玄妙深绝。宇宙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三谛圆融,而三谛圆融又是了解心物真相的妙方。三谛与三观,本是一体,因三观中包含三谛、三谛中也含有三观。譬如太阳自放光明以突显自己的存在,三谛发三观的慧光正是为显现三谛真相。由此可见,三谛与三观同体,二者只是体用差别而已。《摩诃止观》卷三上说:

  圆顿止观相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在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念心而有三相。……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若见此意,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何但三一一三

  总前诸义,皆在一心。[30]

  综上所述,三千世间,一切阴界入等即是一实法界,一切法即一法,是真谛。三千世间,一切阴界入等各各有其一定的规律,宛然而有,一法即一切法,为俗谛。三千世间非一非一切,亦一亦一切,名中谛。观其真谛空理,名为空观。观此俗谛假名,名为假观。观其中谛中道,名为中观。虽说有三谛,而实为一心的空谛、一心的假谛、一心的中谛。三谛相互融合,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三谛发乎三观,固在一念,三观照乎三谛,也在一心。离了一心,既无三谛,也无三观。

  五、一念三千与性具的关系

  天台宗把整个宇宙大分为“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和国土世间”三种世间,接着又把“众生(世间)”细分为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凡道;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道。而且,每一国土所居住的各类众生均有不同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因此,总而言之,宇宙中共有三千法。这三千法,本性地具足在众生的一念心中,这就叫做“一念(心中本性具足)三千”诸法。例如:就其十法界众生来说,地狱界众生,必定本性具足饿鬼乃至佛界等上面九界众生的三千法;相反地,佛界(亦即…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怀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