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述天臺宗的一念叁千(懷進)▪P3

  ..續本文上一頁(3)離合釋、(4)約位釋四種。就十界釋而言,主要在說明“十如”是“十法界”的共通範疇。其次,說明“十如”在“十法界”的每一界中,所呈現出來的各個不同形態。就佛界釋而言,重在說明依“十如”所顯示的“佛果”的內容。就離合釋而言,即以“十如”說明自行、化他的權實關系。就約位釋而言,即以“十如”分別凡聖諸位,且顯示“叁德”始終常住。

  除此之外,智者大師還從叁途、叁善、二乘、菩薩佛的四個立場,來進一步說明具體的十如是觀。

  總之,“十如是”之理,收攝了十法界的色心依正,融會了染淨迷悟並統一事理不二,集權實一如,現諸法實相的妙趣,究竟平等,圓融無礙。荊溪湛然大師稱歎十如是的思想爲“法華之理本,諸教之端首,釋教之關鍵,衆生之依正”[23]。

  (叁)叁世間

  智者大師把抽象性的十如是,結合成十法界的具體論,又把十法界的具體論(百界千如),結合爲具體的叁世間,而成綿密的叁千世界之體系。那麼,何謂叁世間呢

  叁世間出自《大智度論·釋佛母品》第七十卷。其文雲:“世間有叁種:一者、五衆世間;二者、衆生世間;叁者、國土世間”。[24]其各個世間又有什麼特征呢

  (1)五衆世間:又叫五陰世間。五陰是構成人的五種要素,指色(感覺的物質世界)、受(受動的感情世界)、想(思考)、行(意思)、識(統一前四的心力——分別)。所謂五陰世間是指由前業所感,以依正二報的五陰爲元質。其中色是物質要素,後四者是心理或精神要素。

  (2)衆生世間:即正報的有情世間,依五陰而成立,由惑業而引“生有”的延續,如動物、人類等,由種種迷悟相的差別而顯明十界成相類型。例如:攬五陰稱爲衆生,攬叁途陰是罪苦衆生,攬人天陰是受樂衆生,攬無漏陰是真聖衆生,攬慈悲陰是大士衆生,攬常住陰是尊極衆生。

  (3)國土世間:是指衆生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境域,即依有情的增上力而生風輪,再由業力而起大雲雨于風輪之上結成水輪,再由業力生起大風而擊水,使上部凝結而現金輪。由以上叁輪,爲地盤而現成山河大地,構成世界的現象,屬依報,又稱器世間。例如:地獄依赤鐵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羅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宮殿住、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依住、斷惑盡者依方便土住、別圓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住。土土不同,故名爲國土世間。

  以上敘述了叁千世間的涵義結構、形相特征與組織體系。事實上,叁千世間也只是方便立名,歸根到底,還是在于介爾(微細)一念心的理具事造。《摩诃止觀》第五卷說:“心與緣合,則叁種世間,叁千性相,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指一爲多,多非多,指多爲一,一非少,故名此心爲不可思議。一即一切(假觀),一切即一(空觀),非一非一切(中道觀),遍曆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25]

  總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再約五陰實法、衆生假名和依報國土各各一千,所成的叁千性相,攝盡諸法無遺。吾人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叁千圓具,是爲理具叁千。諸法皆由介爾心造,即是事造叁千。任舉一物,任指一法,皆具叁千。有漏的陰妄一念之中,還本具“有漏的諸法界”與“無漏的佛法界”。因此,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

  1”,正是一念叁千理論實踐的目標及意義之所歸趨。

  四、一念叁千與叁觀、叁谛的關系

  根據一念叁千的形相特征及組織體系,我們知道心的理具事造都有叁千世界。那麼,這叁千世界的本體又是什麼呢

  《摩诃止觀》第五卷上雲:“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26]

  智者大師用此叁千諸法爲介爾現前一念的所觀之境,認爲心與緣合,則叁種世間,叁千性相,皆從心起。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從另一方面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和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面。從全體看,不應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中。空、假、中同時具于一念,名“一念叁千空假中”。而空、假中又都是真實,稱爲叁谛。叁即一、一即叁、叁一融通無障無礙,名爲“叁谛圓融”。修此一念叁千空、假、中的叁谛圓融,見空爲一切智、見假爲道種智、見中爲一切種智。《摩诃止觀》第五卷上雲:“軌則行人,呼爲叁法。所照爲叁谛,所發爲叁觀,觀成爲叁智,教他呼爲叁語,歸宗呼爲叁趣”[27]。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這是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這是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這是總中觀。叁觀由主觀而立名,叁谛由客觀而立名。叁谛圓融無礙,然從各谛的特性而言:空谛有“破情之德”、假谛有“立法之德”、中谛有“絕對之德”。諸法的究竟雖然都是空,而事事物物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都是相互關聯的。一物之中,還含具萬物的性質。一念叁千論是屬于假谛的範疇而開顯的世界,所以叫立法之德。

  另一方面,叁千諸法,畢竟空寂,屬于真谛範疇的世界,所以有“破情之德”。此外,空假兩個範疇並非空有二偏的極端論,因爲“假故空、空故假”,空外無假,假外無空,從空假本身來看也是絕對的中道,由此顯出絕對之德。一念心中,具足叁谛妙理,也具足叁千世界。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圓具叁千。叁千的理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但這一念之心如能專一向上,唯有佛心,此時就是佛界。從超越時間的角度看,原因即是結果。世界雖只有叁千性相,但如能專心唯一,性的具足性,能現出修的專一性;修的專一性又能將自己的境界來收攝一切。這就是性修不二、或理事不二。既然如此,心世界等同物世界、主觀等同客觀,心物一元、觀心也就等于觀世界。這裏的心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心,並非指肉團之心。從離開宇宙萬法的角度看,究竟也沒有心的現象可言,因爲心是一種集聚性的東西,若離開了世界的種種因緣,也就沒有心的存在了。因爲心也是因緣性的。此外,心原本是無形象的,宇宙的本性也同樣是無形象的,二者是一元的。離開宇宙,則心無意義。除了認識的主觀,也無宇宙可談。宇宙的存在是認識的見地,並非純客觀的東西,其成立要有主觀的條件。所以說“一水四見”。宇宙世界的現象雖說都是由惑業所感而成,但主觀的構成本身就是宇宙世界。除了心的屬性作用之外,也就無心、無現象世界。這個境界是實相的本來面目。實相的本來面目也即是真空妙有的境界。真空妙有的境界又是心物世界的最高原因,這個原因又是藏于一念之中。因爲主客究竟是一體的,宇宙萬象又是一即一切,一切的作用卻又是深絕玄妙的。由此說來,在這個微妙境界裏,介爾一念,能夠顯現叁千世界,具足叁千要素。

  宇宙世界的本體和心的本體是同樣的,因爲宇宙世界的本體是空、心的本體也是空。而空的本體卻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所以心物世界的本體也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空,“一切”是有(假),“即”是中,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集“空、假、中”叁谛于一體的圓融叁谛。叁谛互融,同時成立,每一谛皆同時兼具其他二谛。空是諸法當體即空,是抽象的真理層面;假是諸法由因緣生,因而是假有幻有,是具體的現象層面;中則不著于空、假二邊,而是超越二邊,同時又綜合二邊,以顯中道。空假中叁,真實不虛,就是叁谛。《摩诃止觀》第一卷雲:“雖叁而一,雖一而叁,不相妨礙”[28]。又雲:“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29]。一境叁谛爲一心叁智所照:一切智照空谛、道種智照假谛,一切種智照中谛。叁谛圓融,玄妙深絕。宇宙世界的本來面目就是叁谛圓融,而叁谛圓融又是了解心物真相的妙方。叁谛與叁觀,本是一體,因叁觀中包含叁谛、叁谛中也含有叁觀。譬如太陽自放光明以突顯自己的存在,叁谛發叁觀的慧光正是爲顯現叁谛真相。由此可見,叁谛與叁觀同體,二者只是體用差別而已。《摩诃止觀》卷叁上說:

  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于谛,則一谛而在谛。以谛系于止,則一止而叁止。譬如叁相在一念心,雖一念心而有叁相。……以觀觀于境,則一境而叁境,以境發于觀,則一觀而叁觀。如摩醯首羅面上叁目,雖是叁目而是一面。……若見此意,即解圓頓教止觀相也。何但叁一一叁

  總前諸義,皆在一心。[30]

  綜上所述,叁千世間,一切陰界入等即是一實法界,一切法即一法,是真谛。叁千世間,一切陰界入等各各有其一定的規律,宛然而有,一法即一切法,爲俗谛。叁千世間非一非一切,亦一亦一切,名中谛。觀其真谛空理,名爲空觀。觀此俗谛假名,名爲假觀。觀其中谛中道,名爲中觀。雖說有叁谛,而實爲一心的空谛、一心的假谛、一心的中谛。叁谛相互融合,一念心中同時具足。叁谛發乎叁觀,固在一念,叁觀照乎叁谛,也在一心。離了一心,既無叁谛,也無叁觀。

  五、一念叁千與性具的關系

  天臺宗把整個宇宙大分爲“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和國土世間”叁種世間,接著又把“衆生(世間)”細分爲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凡道;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道。而且,每一國土所居住的各類衆生均有不同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是。因此,總而言之,宇宙中共有叁千法。這叁千法,本性地具足在衆生的一念心中,這就叫做“一念(心中本性具足)叁千”諸法。例如:就其十法界衆生來說,地獄界衆生,必定本性具足餓鬼乃至佛界等上面九界衆生的叁千法;相反地,佛界(亦即…

《試述天臺宗的一念叁千(懷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