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講《阿褥達經》陰界諸入(蘊處界)皆空無相之時,因執有眼根,未及信受,後知理有所歸,遂專務大乘。什雅好大乘,心契方等,乃對有部毗昙之學有所破斥,常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24且謂:“言有爲法四相者,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說。”25羅什意指佛法並無微塵之名,爲破外道與非佛弟子之邪論,故有此說,其實,法無定相,但有假名。且以叁十四心、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皆非佛說26,已見其對昆昙之批判,此其思想特色之二也。
“法身”之說,佛教各派持論互異,羅什以“法性生身者,真爲法身也”。“法相”離諸戲論,寂滅無染,“得是法者,其身名爲法身”,故“法身”即“法相”。且“法身無來無去”,“同于涅槃,無爲無作”,“法身”亦即“涅槃”。法身“無有生死,存亡自在”,“應感之形,與物同遷”,“隨所變現,無所罣礙”,此其思想特色之叁也。由後秦姚興滅後涼,西迎羅什至長安譯出衆《經》與各《論》,得知當時已由王朝提供資金,組織人力,而致佛教譯經正式成爲宗教文化事業,此其影響之一也。羅什所譯經論,既重詞義,複重音韻,玄章婉旨,朗然可見,致佛教經論二藏得以東傳,廣爲流布,而爲大乘宗派所依,其中所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爲叁論宗所依之主要論典;《成實論》流行于江南,爲成實學派之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爲天臺宗所依之要典;《阿彌陀經》爲淨土宗所依“叁經”之一,此其影響之二也。羅對什空觀、禅觀、實相、涅槃、法身等思想亦有深切之體認,並極力弘揚,爲中國大乘佛教理論奠定開展之基礎,且于叁論、天臺、華嚴、禅宗均有所啓導,此其影響之叁也。宋僧贊甯雲:“如童壽(羅什)譯《法華》,可謂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矣。”27,僧肇則贊曰:“若燭龍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曦和之出榑桑,融冶常道”;“斯乃法鼓重震于閻浮,梵輪再轉于天北矣。”28,誠非虛言。故羅什對中國大乘佛學思想有重大影響,尤其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文化史上與發展史上有崇高之地位。四、羅什與天臺宗
羅什通過對《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十二門論》、《中觀論》等龍樹著作的翻譯,將龍樹教學思想移植來我國,樹立中國大乘佛教及天臺教學之基礎。龍大士兩大思想之一的《大智度論》、《中論》是闡明般若空思想,另一途徑《法華經》之翻譯,即顯示一乘中道,冠在一切思想之上爲焦點。智者大師,即依據《大智度論》和《中觀論》的思想,強調叁谛叁觀之融會貫通理論,以建立空、假、中圓融性具的不二法門。更由羅什對于《維摩經》等的特殊翻譯而獲得了悟,遂建立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直心、深心、大悲心叁種菩提心,法身、般若、解脫叁德涅槃等,皆不離衆生,如若一離衆生,即本一並面目無處尋的說法,這正顯明融會萬流攝入于法華一乘的論調。《摩诃止觀》中有曰:“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一切衆生,即菩提相,不可複得;即涅槃相,不可複滅,……一切塵勞是如來種。”29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深獲羅什所譯之特殊理論,得以繼承龍樹教學的“般若性空”爲其主體論,而且輔正曆來所傳之謬誤,更能將“性空學”導入于《法華》,所謂:聲聞授記作佛的一佛乘之重要性,更爲發展天臺教學之基本思想。另外,天臺所建立圓教的無作弘誓,以顯發大心處“非行非坐叁昧”,或“生死即涅槃;一色一相,無非中道”等句之敘述,都是繼承羅什思想而來。這在其他法師的譯本中是無法尋到的。此有助于智者大師容易解決學界當時的疑問。並能別開生面而融攝“叁論”、“四論”、“成實”等派系,以創立天臺宗。30衆所周知,天臺宗以《法華經》立宗,而所依的本子,就是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叁大部之《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即是智者大師對什譯《法華經》的判釋。《法華經》乃是天臺宗之立宗之本,離此便無從談起。足見羅什與天臺淵源之深、關系之切,所以慧嶽法師曾說:“在天臺教學思想上,應尊崇鸠摩羅什叁藏爲天臺宗的第二代祖師才對!”31注釋:1參見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0A;梁·僧祐《出叁藏記集》卷十四,《大正藏》卷50,P100A。2梁·慧皎《高僧傳》卷二有載:“沙門鸠摩羅什,秦言童壽,什一名鸠摩羅耆婆,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爲本,什父鸠摩羅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爲名。”《大正藏》卷50,P333A。(此記載另見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第四,《大正藏》卷55,P513C);隋·吉藏《百論疏》卷上有載:“鸠摩羅什者,父名鸠摩羅炎,母曰耆婆,耆婆雲壽,鸠摩羅炎雲童,即童壽也。合取父母兩秤爲兒一名者,風俗異也。正言父母兩秤,並是美名,欲令兒好故合字之。”《大正藏》卷42,P235C。3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0B。4 同上。5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0C。6 同上。7 同上。8 同上。9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1A。10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1B。11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3A。12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2B。13詳見梁· 僧佑《出叁藏記集》卷十四<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101B。14梁· 僧祐《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卷50,PP10C-11A。15隋·費長房《曆代叁寶紀》卷八,《大正藏》卷49,P79A。另在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叁,又增一部,則成“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大正藏》卷55,P252A。16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四,《大正藏》卷55,PP515C-516A。17參見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版,P269。18慧觀<法華宗要序>,《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7B。19僧睿<大智度論序>,《出叁藏記集》卷十,《大正藏》卷55,P75A。20僧叡〈中論序〉,《出叁藏記集》卷十一,《大正藏》卷55,P77A。21僧叡〈百論序〉,《出叁藏記集》卷十一,《大正藏》卷55,P77C。22僧肇〈維摩诘經序〉,《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8B。23僧叡〈大品經序〉,《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3B。24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鸠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2C。25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大正藏》卷45,P135B。26 《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大正藏》卷45,P131A-B。27 《宋高僧傳》卷叁,《大正藏》卷50,P724B。28 〈鸠摩羅什法師誅並序〉,《廣弘明集》卷23,《大正藏》卷52,P264C。29 《摩诃止觀》卷二下,《大正藏》卷46,P18B。30 以上參見慧嶽法師《天臺教學史》,臺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年版,PP27-28。31 《天臺教學史》,臺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年版,P28。
《羅什譯經與天臺宗之成立(釋明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