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罗什译经与天台宗之成立(释明生)

  罗什译经与天台宗之成立

  释明生

  一、罗什之生平

  鸠摩罗什(Kumarajiva ,350~409年),又作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等,略称罗什,意译为童寿。据《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等记载: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1父名鸠摩罗炎(Kumarayana),母名耆婆(Jivaka),兼取父母之名为罗什。2七岁随母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毘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3九岁随母渡印度河至罽宾,师事当地名德、罽宾王堂弟槃头达多(Bandhudatta)法师,从受《杂藏》、《中阿含经》及《长阿含经》等,共可背诵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神俊,遂声彻于王,王即请入宫,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4十二岁时,其母携还龟兹,途经月支北山,进到沙勒(今新疆西北喀什一带)。罗什在疏勒停留一年,其间习诵《阿毗昙》,通晓《六足论》,并诵持《增一阿含》,兼通有部教学。在疏勒国有位喜见三藏,向疏勒王进言道:此沙弥不可轻,王宜请令初开法门,凡有二益: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来交好。5于是,疏勒王采纳此谏,即设大会,请罗什升座宣讲《转*轮经》。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在疏勒,罗什所习学的是,以原始佛教经典和研究小乘有部教学为主,进一步学习四吠陀(《梨俱吠陀》、《萨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五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学,习学印度诸学,兼通阴阳、天文学,同时亦可占卜吉凶,所谓:“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6罗什在疏勒又师事莎车(Yarkand)王子——须利耶苏摩(Suryasoma)研习大乘佛教,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为罗什讲说《阿耨达经》(此经乃说佛陀应耨达龙王之问,宣讲般若空义)。此前罗什学有小乘《阿毗昙》,而信受小乘说一切有部“二世实有,法体恒存”之理论,当听到此经所说的“阴(五阴)界(十八界)诸入(十二入),皆空无相”时,即怪而问道:“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苏摩即回答道:“眼等诸法,非真实有。” 于是,罗什研核大小,往复移时,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乃感叹道:“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鋀石为妙。”7 自此,广求义要,复从受《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大乘中观学派之著作。之后,罗什随母进到龟兹之北界——温宿国,与一名冠诸国的道士辩论,大获全胜,令其“迷闷自失,稽首归依”,“于是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还国。广说诸经,四远宗仰,莫之能抗。”8 二十岁时,受戒于龟兹王宫,从罽宾律师卑摩罗叉(Vimaraksa)习《十诵律》。不久,什母欲启程往印度,临行时对罗什道:“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罗什毅然回答道:“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9于是留住龟兹,初止于新寺,披读《放光般若经》,后住雀梨大寺,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令什升而说法。“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每年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其见重如此。”10罗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川。前秦主苻坚意欲迎什入华,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临行前嘱吕光在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二十年,龟兹攻陷,吕光莫测罗什智量,又见年龄尚小,便以常人对待。次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王;罗什相随至凉州,遂被留在那里凡十七年,隐晦深解,无法弘传。后秦弘始三年(401年)五月,姚兴派属将姚硕德攻打凉州,当年九月吕隆兵败投降,于是罗什在弘始三年(401年)十二月廿日被迎至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自弘始四年(402年)正月开始,罗什在长安一直致力于佛教经论的翻译事业。弘始十一年(409年)八月二十日,罗什卒于长安,“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11二、罗什之译经有关罗什翻译的经论,在《高僧传》的<罗什传>中列举了《小品》、《金刚般若》、《十住》、《法华》、《维摩》等三十一部,“凡三百余卷,并畅显神源,挥发幽致。”12《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什传>中亦有类似记载,具体名目大同小异,计“三十二部,三百余卷”。13而在同书的卷二,则有不同的说法,其记载曰 “……右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晋安帝时,天竺沙门鸠摩罗什,以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至长安,于大寺及逍遥园译出”。14兹就其经名与译出年代列录如下:《新大品经》二十四卷,后秦姚兴弘始五年(403年)四月二十二日,于逍遥园译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讫(译竟)。《新小品经》七卷,弘始十年(408年)二月六日译出,至四月二十日讫。

  《新法华经》七卷,弘始八年(406年)夏,于长安大寺译出。

  《新贤劫经》七卷,今阙。

  《华首经》十卷,一名《摄诸善根经》。

  《新维摩诘经》三卷,弘始八年(406年)于长安大寺出。

  《新首楞严经》二卷。

  《十住经》五卷,或四卷定五卷,(罗)什与佛驮耶舍共译出。

  《思益义经》四卷,或云《思益梵天问经》。

  《持世经》四卷,或三卷。

  《自在王经》二卷,弘始九年(407年)出。

  《佛藏经》三卷,一名《选择诸法》,或为二卷。

  《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亦名《大悲心》,或为二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一名《集华》。

  《无量寿经》一卷,或云《阿弥陀经》。

  《弥勒下生经》一卷。

  《弥勒成佛经》一卷。

  《金刚般若经》一卷,或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法无行经》一卷。

  《菩提经》一卷,或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遗教经》一卷,或云《佛垂般泥洹略说教戒经》。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今)阙。

  《菩萨呵色欲(经)》一卷。

  《禅法要解》二卷,或云《禅要经》

  《禅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与《坐禅三昧经》问(疑为“同”字)。《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所集。

  《大智论》百卷,于逍遥园译出,或分为七十卷。

  《成实论》十六卷。

  《十住论》十卷。

  《中论》四卷。

  《十二门论》一卷。

  《百论》二卷,弘始六年(404年)译出。《十诵律》六十一卷,已入律录。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禅法要》三卷,弘始九年(407年)闰月五日重校正。以上所举罗什所译的各经论,是经过僧祐精严查证的结果,应该是非常可信的。但在《历代三宝纪》中,却将其大幅度地增加,罗什所译计“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15很显然,此中的记载可信度有所折扣,早在《开元释教录》中就已曾指出,并修正其谬误:“(罗)什出经部卷,众说多少不同,《长房录》中其数弥广,今细参验多是别生,或有一本数名,或是录家错上,具件如左,今悉删之:《十诵律》六十一卷,……《比丘应供法行经》,祐注入疑经,今亦在疑录。已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16较之《僧祐录》,《开元录》与《长房录》中的记载都嫌过多,那是因为误把一部经,用几个经名列出,以致部数增加,我们应以梁·僧祐所载为准。罗什于弘始三年(401年)至长安,入住逍遥园后方从事翻译,及至弘始十一年(409年)圆寂,亦不过七、八年之时间,却有如此宏富之翻译成果,诚属可贵、不思议!罗什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经论的翻译,后秦主姚兴的大力护持之功,及门下英哲们在译声的献身援助之力,自不待言。就罗什本身而言,是由于其卓越能力所促成的。罗什能暗诵经律论三藏,是自幼留学罽宾以来即奠下的基础。在疏勒学大乘经论;在龟兹已经背诵小乘及大乘经论,而且凉州时代努力于学习汉语,因此对梵文经典的翻译显示其非凡的能力。17非凡的能力加之不懈之努力,故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果。三、罗什思想之特色及其影响

  罗什在翻译之时,一改朴拙之文风,而特别注重达意之述,以便信受奉行,其译文以“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18为原则,或增或减,务求达意。在翻译《法华经》时,为表言外之意,而有增文。译《大智度论》时,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19 译《中论》则于“其中乖阙烦重者,(罗什)法师皆裁而裨之。”20译《百论》则“陶练覆疏,务存论旨。”21译《维摩经》时,常“一言三覆,陶冶精求,务存圣意。”22译《大品般若经》则“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且其“事败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诸如比比,改之甚众。”23可见罗什之严谨慎重。故其所译经论,特为中土佛教人士所乐诵,且于后世佛教文学影响甚大,亦使大乘佛学教义得以移植与弘传中土。同时,开创了佛典翻译的崭新时代。关于罗什的教学思想,主要有大乘思想、空观思想、禅观思想、实相思想、涅槃思想、法身思想等方面。罗什未至长安之前,中士学人对大小乘之差异不甚了解,于大乘佛学尤欠认识。罗什所译多为大乘佛典,复引介印度当时流行之中观思想,所译般若诸经,非仅修订旧本,亦为答复道安以降,佛教人士对《般若经》及其同系经典之悬疑,且其传译之中观论典,亦已成为理解般若学说之最佳指南。自此,中国佛教乃一扫格义之弊而如实显发佛法之光,此其思想特色之一也。

  罗什少时曾习有部经论,当其师须耶利苏摩…

《罗什译经与天台宗之成立(释明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