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讲《阿褥达经》阴界诸入(蕴处界)皆空无相之时,因执有眼根,未及信受,后知理有所归,遂专务大乘。什雅好大乘,心契方等,乃对有部毗昙之学有所破斥,常叹曰:“吾若着笔作大乘《阿毘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24且谓:“言有为法四相者,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说。”25罗什意指佛法并无微尘之名,为破外道与非佛弟子之邪论,故有此说,其实,法无定相,但有假名。且以三十四心、九无碍道、九解脱道皆非佛说26,已见其对昆昙之批判,此其思想特色之二也。
“法身”之说,佛教各派持论互异,罗什以“法性生身者,真为法身也”。“法相”离诸戏论,寂灭无染,“得是法者,其身名为法身”,故“法身”即“法相”。且“法身无来无去”,“同于涅槃,无为无作”,“法身”亦即“涅槃”。法身“无有生死,存亡自在”,“应感之形,与物同迁”,“随所变现,无所罣碍”,此其思想特色之三也。由后秦姚兴灭后凉,西迎罗什至长安译出众《经》与各《论》,得知当时已由王朝提供资金,组织人力,而致佛教译经正式成为宗教文化事业,此其影响之一也。罗什所译经论,既重词义,复重音韵,玄章婉旨,朗然可见,致佛教经论二藏得以东传,广为流布,而为大乘宗派所依,其中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三论宗所依之主要论典;《成实论》流行于江南,为成实学派之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为天台宗所依之要典;《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此其影响之二也。罗对什空观、禅观、实相、涅槃、法身等思想亦有深切之体认,并极力弘扬,为中国大乘佛教理论奠定开展之基础,且于三论、天台、华严、禅宗均有所启导,此其影响之三也。宋僧赞宁云:“如童寿(罗什)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27,僧肇则赞曰:“若烛龙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曦和之出榑桑,融冶常道”;“斯乃法鼓重震于阎浮,梵轮再转于天北矣。”28,诚非虚言。故罗什对中国大乘佛学思想有重大影响,尤其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文化史上与发展史上有崇高之地位。四、罗什与天台宗
罗什通过对《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十二门论》、《中观论》等龙树著作的翻译,将龙树教学思想移植来我国,树立中国大乘佛教及天台教学之基础。龙大士两大思想之一的《大智度论》、《中论》是阐明般若空思想,另一途径《法华经》之翻译,即显示一乘中道,冠在一切思想之上为焦点。智者大师,即依据《大智度论》和《中观论》的思想,强调三谛三观之融会贯通理论,以建立空、假、中圆融性具的不二法门。更由罗什对于《维摩经》等的特殊翻译而获得了悟,遂建立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种菩提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涅槃等,皆不离众生,如若一离众生,即本一并面目无处寻的说法,这正显明融会万流摄入于法华一乘的论调。《摩诃止观》中有曰:“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尘劳是如来种。”29由此可知,智者大师,深获罗什所译之特殊理论,得以继承龙树教学的“般若性空”为其主体论,而且辅正历来所传之谬误,更能将“性空学”导入于《法华》,所谓:声闻授记作佛的一佛乘之重要性,更为发展天台教学之基本思想。另外,天台所建立圆教的无作弘誓,以显发大心处“非行非坐三昧”,或“生死即涅槃;一色一相,无非中道”等句之叙述,都是继承罗什思想而来。这在其他法师的译本中是无法寻到的。此有助于智者大师容易解决学界当时的疑问。并能别开生面而融摄“三论”、“四论”、“成实”等派系,以创立天台宗。30众所周知,天台宗以《法华经》立宗,而所依的本子,就是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三大部之《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即是智者大师对什译《法华经》的判释。《法华经》乃是天台宗之立宗之本,离此便无从谈起。足见罗什与天台渊源之深、关系之切,所以慧岳法师曾说:“在天台教学思想上,应尊崇鸠摩罗什三藏为天台宗的第二代祖师才对!”31注释:1参见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0A;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大正藏》卷50,P100A。2梁·慧皎《高僧传》卷二有载:“沙门鸠摩罗什,秦言童寿,什一名鸠摩罗耆婆,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罗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大正藏》卷50,P333A。(此记载另见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第四,《大正藏》卷55,P513C);隋·吉藏《百论疏》卷上有载:“鸠摩罗什者,父名鸠摩罗炎,母曰耆婆,耆婆云寿,鸠摩罗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秤为儿一名者,风俗异也。正言父母两秤,并是美名,欲令儿好故合字之。”《大正藏》卷42,P235C。3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0B。4 同上。5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0C。6 同上。7 同上。8 同上。9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1A。10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1B。11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3A。12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2B。13详见梁· 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101B。14梁·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卷50,PP10C-11A。15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八,《大正藏》卷49,P79A。另在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三,又增一部,则成“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大正藏》卷55,P252A。16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四,《大正藏》卷55,PP515C-516A。17参见鎌田茂雄著,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第二卷,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9月版,P269。18慧观<法华宗要序>,《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7B。19僧睿<大智度论序>,《出三藏记集》卷十,《大正藏》卷55,P75A。20僧叡〈中论序〉,《出三藏记集》卷十一,《大正藏》卷55,P77A。21僧叡〈百论序〉,《出三藏记集》卷十一,《大正藏》卷55,P77C。22僧肇〈维摩诘经序〉,《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8B。23僧叡〈大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3B。24梁·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50,P332C。25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藏》卷45,P135B。26 《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藏》卷45,P131A-B。27 《宋高僧传》卷三,《大正藏》卷50,P724B。28 〈鸠摩罗什法师诛并序〉,《广弘明集》卷23,《大正藏》卷52,P264C。29 《摩诃止观》卷二下,《大正藏》卷46,P18B。30 以上参见慧岳法师《天台教学史》,台湾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5年版,PP27-28。31 《天台教学史》,台湾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5年版,P28。
《罗什译经与天台宗之成立(释明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