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被理解爲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四谛被理解爲生滅,無生滅,無量以及無作。二谛被理解爲實有,幻有空,幻有空不空,幻有、一切趣空不空,幻有無、不有不無,幻有空、不有不空、一切趣不有不空以及幻有空、一切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這些對真理不同程度的理解由藏、通、別、圓四教來代表。四教的體系不但突出了圓教作爲最高真理的代表的崇高地位,並同時體現了個人修行成佛的過程,從藏教人對真理粗淺的理解,進步爲通教人對真理的認知,再進一步到別教人對真理的認知,最後到圓教人對真理的徹底認知。由此,智者論證了四教中任何一教之不可或缺的地位,體現了其辯證圓融的哲學思想。就漸進的過程來說,無論粗、妙,均是成佛的一個過程,不能舍此就彼。但從成佛爲最高目標的意義上來說,藏、通、別叁教最終只是佛的方便權說,是爲了開顯圓教一佛乘的實相思想。
智者叁谛空、假、中的理論公式最能簡潔明了地傳達出一實相境的精髓。二谛的理論公式有將事物一分爲二的傾向,而叁谛說就避免了這種一分爲二的思維方式,使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看法全面而圓融,正符合實相的本來面目,因爲實相本來就是浩瀚無際,無拘無束而包容整個法界以及一切諸法的。那爲什麼人的思維能達到如此廣闊無垠、全面而圓融的境界呢?智者“一念叁千” 的理論提供了很好的說明。也就是說,一心包括十法界,善心起即是人、天界顯,惡念生即是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顯。故整個現象世界不過在一念之中而已。所以,在智者看來,成佛與心念密切相關,改變思維方式,使之與實相之境合,那麼,開悟成佛近在咫尺矣。而叁谛即是智者自身證悟的實相之境。事物真實的相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按照智者的觀點,對現實世界全面而圓融的領悟的終極目的並不僅僅是有關個人之成佛,更是關系到菩薩入世度衆的動力。因爲只有對現實世界有了全面的認識,才能激發起菩薩普度衆生的宏願。菩薩這種慈悲濟世及教化衆生皆成佛道的宗教實踐正是叁谛說的意義之所在。基于此目的,智者提出了五種叁谛說,分別判爲別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無漏叁谛,圓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無漏具一切法叁谛,別教之有空、非有非空和對真中道叁谛,圓入別之有空、非有非空和點真中道叁谛,以及圓教叁谛。
智者所論述的最後一個種類的真理一谛境總括前述諸境,強調現實世界只有一實相谛這一真實的相狀。智者認爲,真理本身是抽象的,非一固定名詞所能表達,亦非從理念上就能夠把握的。故真理的表達與衆生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有關。然而,只有是上上根機的行者才能全面地把握真理。基于此點,智者不但系統地推出了六個種類的真理,而且還爲我們提供了判定不同程度的認知真理的標准。由此對真理認知程度的不同,而決定了個人修行得果的不同。藏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通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聲聞、緣覺和菩薩的果位。別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得菩薩的果位。圓教人對真理的認知程度決定了行者最終將證得佛的果位。在以上第一部分論述了諸境以後,智者又在第二部分“論諸境同異”中將不同種類的真理綜合起來加以評判,構成了諸境中屬于對真理同一程度理解之間交互相關的圖解,旨在揭示它們所共同擁有的現實。
二、 論諸境同異
在這第二部分,諸境交互相關的圖解是通過諸境之間的和合來完成的。通過這樣的和合,每一境都成爲其它諸境的注解,不再局限于其自身所規定的含義,由此具體而微地展現了智者的圓融哲學。諸境之間的和合由五組展開。
第一組是十二因緣境合十如是境。 兩種屬藏、通教的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兩種屬別、圓教的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這是因爲思議十二因緣是有關世界的生滅現象,而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和天)十如是描寫六道輪回的特征,故兩者相合。而不思議十二因緣是對十二因緣十分殊勝的認知,故與反映超凡入聖法界特征的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十如是相應。具體的說來,在前一重組合中,由無明、愛、取叁支組成的煩惱道與如是性、如是緣、如是力相合。由行、有二支組成的業道與如是相、如是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相合。由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組成的苦道與如是體相合。在後一重組合中,因爲修行而十二支因緣得以轉化,得以與聖人的十如是和合。智者以爲,無明支轉爲明,此智慧即是了因佛性,表達了內在的本性,故成聖人如是性。惡行支轉爲善行,此善行即是緣因佛性,表達了外在的形態,故成聖人如是相。識與名色等苦道轉即法身,此法身所代表的生死解脫即是主質,成聖人如體。愛、取二支轉而成聖人菩提心,這是凡夫與聖人的不同之處。凡夫貪愛的是世俗的物質,將此貪愛轉化,即是追求成佛的意願,故是聖人之菩提心也。而此菩提心正是成佛的動力,故成聖人如是力。有支變成聖人之行六度,故成聖人如是作。既然此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因緣,故亦轉成聖人如是因和聖人如是緣。老死支是無常輪回,而聖人證悟實相,轉老死支爲了生脫死,故成法性常住。此法性常住是修證之果,故成聖人如是果和聖人如是報。通過如此的組合,十二因緣和十如是可以互爲注解,使其原有的定義因爲內容的擴展而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範圍。茲表解“思議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以及“不思議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如下:
六道十如是 思議十二因緣
é 如是性 ¾¾¾ é 無明ù
| 如是緣 }¾¾¾ { 愛 ï¾¾¾煩惱道
| 如是力 ¾¾¾ ë 取 û
|
| 如是相 ¾¾¾
| 如是作 | é 行ù
| 如是因 }¾¾¾ { ï¾¾¾業道
| 如是果 | ë 有û
| 如是報 ¾¾¾
| é 識 ù
| | 名色ï
| | 六入ï
ë 如是體 ¾¾¾¾¾¾ | 觸 ï¾¾¾苦道
| 受 ï
| 生 ï
ë 老死û
不思議十二因緣 四聖十如是
é 1. 無明 ¾® 轉爲明 ¾¾¾ 了因 ¾¾¾成聖人如是性
| 2. 惡行 ¾® 轉爲善行 ¾¾ 緣因 ¾¾¾成聖人如是相
|
| 3. 識 ¾¾
| 4. 名色 }®轉即法身 ¾¾¾¾¾¾¾¾成聖人如是體
| ; ; |
| ; ; ¾¾
|
| 8. 愛 ¾Ø
| |
| 9. 取 ¾¾¾® 轉成聖人菩提心 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力
|
| 10. 有支¾¾® 轉成六度行 ¾¾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作
| |¾¾¾¾ 成聖人如是因
| |¾¾¾¾ 成聖人如是緣
|
ë 12. 老死¾¾® 轉成法性常住 ¾¾¾¾¾¾ 成聖人如是果
|___ 成聖人如是報
第二組在以上第一組組合的基礎上擴展到四谛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緣境。 首先是四種四谛合十如是。智者將四谛劃分爲兩組:生滅和無生滅爲一組,無量和無作爲另一組。生滅、無生滅四谛中的苦、集說明了六道輪回的因果特性,故與六道十如是合。生滅、無生滅四谛中的道、滅是聖人了生脫死的因和果,故與四聖十如是合。無量、無作四谛中的苦、集是有關別教和圓教菩薩對宇宙萬物和中道實相的真知灼見,不再是有關輪回的特性,故與四聖十如是合。無量、無作四谛中的道、滅揭示了超出…
《境妙究竟——從《妙法蓮華經玄義》中看天臺智顗對真理的論述(沈海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