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被理解为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以及不思议不生不灭。四谛被理解为生灭,无生灭,无量以及无作。二谛被理解为实有,幻有空,幻有空不空,幻有、一切趣空不空,幻有无、不有不无,幻有空、不有不空、一切趣不有不空以及幻有空、一切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这些对真理不同程度的理解由藏、通、别、圆四教来代表。四教的体系不但突出了圆教作为最高真理的代表的崇高地位,并同时体现了个人修行成佛的过程,从藏教人对真理粗浅的理解,进步为通教人对真理的认知,再进一步到别教人对真理的认知,最后到圆教人对真理的彻底认知。由此,智者论证了四教中任何一教之不可或缺的地位,体现了其辩证圆融的哲学思想。就渐进的过程来说,无论粗、妙,均是成佛的一个过程,不能舍此就彼。但从成佛为最高目标的意义上来说,藏、通、别三教最终只是佛的方便权说,是为了开显圆教一佛乘的实相思想。
智者三谛空、假、中的理论公式最能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一实相境的精髓。二谛的理论公式有将事物一分为二的倾向,而三谛说就避免了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全面而圆融,正符合实相的本来面目,因为实相本来就是浩瀚无际,无拘无束而包容整个法界以及一切诸法的。那为什么人的思维能达到如此广阔无垠、全面而圆融的境界呢?智者“一念三千” 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说明。也就是说,一心包括十法界,善心起即是人、天界显,恶念生即是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显。故整个现象世界不过在一念之中而已。所以,在智者看来,成佛与心念密切相关,改变思维方式,使之与实相之境合,那么,开悟成佛近在咫尺矣。而三谛即是智者自身证悟的实相之境。事物真实的相状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按照智者的观点,对现实世界全面而圆融的领悟的终极目的并不仅仅是有关个人之成佛,更是关系到菩萨入世度众的动力。因为只有对现实世界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激发起菩萨普度众生的宏愿。菩萨这种慈悲济世及教化众生皆成佛道的宗教实践正是三谛说的意义之所在。基于此目的,智者提出了五种三谛说,分别判为别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无漏三谛,圆入通之有漏、非有漏和非有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三谛,别教之有空、非有非空和对真中道三谛,圆入别之有空、非有非空和点真中道三谛,以及圆教三谛。
智者所论述的最后一个种类的真理一谛境总括前述诸境,强调现实世界只有一实相谛这一真实的相状。智者认为,真理本身是抽象的,非一固定名词所能表达,亦非从理念上就能够把握的。故真理的表达与众生对真理的认知程度有关。然而,只有是上上根机的行者才能全面地把握真理。基于此点,智者不但系统地推出了六个种类的真理,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判定不同程度的认知真理的标准。由此对真理认知程度的不同,而决定了个人修行得果的不同。藏教人对真理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行者得声闻和缘觉的果位。通教人对真理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行者得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果位。别教人对真理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行者得菩萨的果位。圆教人对真理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行者最终将证得佛的果位。在以上第一部分论述了诸境以后,智者又在第二部分“论诸境同异”中将不同种类的真理综合起来加以评判,构成了诸境中属于对真理同一程度理解之间交互相关的图解,旨在揭示它们所共同拥有的现实。
二、 论诸境同异
在这第二部分,诸境交互相关的图解是通过诸境之间的和合来完成的。通过这样的和合,每一境都成为其它诸境的注解,不再局限于其自身所规定的含义,由此具体而微地展现了智者的圆融哲学。诸境之间的和合由五组展开。
第一组是十二因缘境合十如是境。 两种属藏、通教的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合六道十如是,两种属别、圆教的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合四圣十如是。这是因为思议十二因缘是有关世界的生灭现象,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十如是描写六道轮回的特征,故两者相合。而不思议十二因缘是对十二因缘十分殊胜的认知,故与反映超凡入圣法界特征的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十如是相应。具体的说来,在前一重组合中,由无明、爱、取三支组成的烦恼道与如是性、如是缘、如是力相合。由行、有二支组成的业道与如是相、如是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相合。由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组成的苦道与如是体相合。在后一重组合中,因为修行而十二支因缘得以转化,得以与圣人的十如是和合。智者以为,无明支转为明,此智慧即是了因佛性,表达了内在的本性,故成圣人如是性。恶行支转为善行,此善行即是缘因佛性,表达了外在的形态,故成圣人如是相。识与名色等苦道转即法身,此法身所代表的生死解脱即是主质,成圣人如体。爱、取二支转而成圣人菩提心,这是凡夫与圣人的不同之处。凡夫贪爱的是世俗的物质,将此贪爱转化,即是追求成佛的意愿,故是圣人之菩提心也。而此菩提心正是成佛的动力,故成圣人如是力。有支变成圣人之行六度,故成圣人如是作。既然此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因缘,故亦转成圣人如是因和圣人如是缘。老死支是无常轮回,而圣人证悟实相,转老死支为了生脱死,故成法性常住。此法性常住是修证之果,故成圣人如是果和圣人如是报。通过如此的组合,十二因缘和十如是可以互为注解,使其原有的定义因为内容的扩展而不再局限于自身的范围。兹表解“思议十二因缘合六道十如是”以及“不思议十二因缘合四圣十如是”如下:
六道十如是 思议十二因缘
é 如是性 ¾¾¾ é 无明ù
| 如是缘 }¾¾¾ { 爱 ï¾¾¾烦恼道
| 如是力 ¾¾¾ ë 取 û
|
| 如是相 ¾¾¾
| 如是作 | é 行ù
| 如是因 }¾¾¾ { ï¾¾¾业道
| 如是果 | ë 有û
| 如是报 ¾¾¾
| é 识 ù
| | 名色ï
| | 六入ï
ë 如是体 ¾¾¾¾¾¾ | 触 ï¾¾¾苦道
| 受 ï
| 生 ï
ë 老死û
不思议十二因缘 四圣十如是
é 1. 无明 ¾® 转为明 ¾¾¾ 了因 ¾¾¾成圣人如是性
| 2. 恶行 ¾® 转为善行 ¾¾ 缘因 ¾¾¾成圣人如是相
|
| 3. 识 ¾¾
| 4. 名色 }®转即法身 ¾¾¾¾¾¾¾¾成圣人如是体
| ; ; |
| ; ; ¾¾
|
| 8. 爱 ¾Ø
| |
| 9. 取 ¾¾¾® 转成圣人菩提心 ¾¾¾¾¾ 成圣人如是力
|
| 10. 有支¾¾® 转成六度行 ¾¾¾¾¾¾¾ 成圣人如是作
| |¾¾¾¾ 成圣人如是因
| |¾¾¾¾ 成圣人如是缘
|
ë 12. 老死¾¾® 转成法性常住 ¾¾¾¾¾¾ 成圣人如是果
|___ 成圣人如是报
第二组在以上第一组组合的基础上扩展到四谛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缘境。 首先是四种四谛合十如是。智者将四谛划分为两组:生灭和无生灭为一组,无量和无作为另一组。生灭、无生灭四谛中的苦、集说明了六道轮回的因果特性,故与六道十如是合。生灭、无生灭四谛中的道、灭是圣人了生脱死的因和果,故与四圣十如是合。无量、无作四谛中的苦、集是有关别教和圆教菩萨对宇宙万物和中道实相的真知灼见,不再是有关轮回的特性,故与四圣十如是合。无量、无作四谛中的道、灭揭示了超出…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