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8) ”在此,只提出名目,而未作內容規定說明,因此,在中國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如光宅法雲認爲,“前五如”即“相”、“性”、“體”、“力”、“作”,是“權智”的對境,“後四如”即“因”、“緣”、“果”、“報”,乃是“實智”所照之實相範疇,最後的“本末究竟等”,是規定權實關系(9)。又
─────────────
8 見于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大正9,p.5下。9 參閱法華經義記卷二,大正33,pp.596下~597上。
185頁
如“北地師”認爲, 叁乘法皆有相、 性、 果、 報、本末(10)。而智者在〈法華玄義〉中認爲,“前五如”爲“權”,“後五如”爲“實”(11),並解釋“十如”, 其原文如下:
通解者,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名爲相,性以據內,自
分不改名爲性,主質名爲體,功能爲力,構造爲作,
習因爲因,助因爲緣,習果爲果,報果爲報,初相爲
本,後報爲末,所歸趣處爲究竟等 (12)。
在智者大師之前,“十如”解釋有多種,已如上述,而智者都一一批判,並提出四種觀點來解釋“十如”,即所謂“十界釋”、“佛界釋”、“離合釋”、“約位釋”四種,就“十界釋”而言,主要在說明“十如”是“十法界”之共通範疇,其次,說明“十如”在“十法界”之每一界中,所呈現出來的型態是各各不同的。就“佛界釋”而言,乃在說明依“十如”所顯示的“佛果”內容。就“離合釋”而言,即以“十如”說明自行、化他之權實關系。就“約位釋”而言,即以“十如”分別凡聖諸位,且顯示“叁德”始終常住。
智者在〈法華文句〉中,就“十如”問題,作了四種解釋,其中特別以“十界釋”與“佛界釋”兩種最值得提出來討論,首先,就“十界釋”內容而言,此釋提出“十如”是十法界一切諸法之共通範疇,這種全新而進步的解釋,遠在西元第六世紀,爲智者所提出,實屬難得,這也是繼龍樹在〈大智度論〉中提出“九種法”之後,又一傑作。
在“十界互具”的思想世界之中,又配合“十如”之思惟形
─────────────
10 參閱法華文句卷第叁下,大正34,p.42中。11 參閱法華玄義卷第二上,大正33,p.693中。12 見于法華玄義卷第二上,大正33,p.694上。
186頁
式(範疇),將會呈現什麼狀況呢?隨舉一例說明之,如在“地獄界”,不只具有“地獄界”的“十如”,而且也具有其他“九界”的“十如”,“畜生界”乃至“佛界”類皆如此,因此,一界具有“百如”,十界即具有“千如”,可謂朝點、線、面、體而發展開來。
其次,就“佛界釋”內容而言,“佛界”乃十法界中之最高者,“佛界”就“如是相”而言,即“非相”、“非無相”名之爲“相”,依次,“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亦複如是,乃至“佛界”就“如是本末究竟等”而言,即“非本末究竟等”,“非無本末究竟等”名爲“本末究竟等”,總而言之,“佛界”的“十如”,超越思議分別,而爲一般人所不易知曉,唯“佛如來”真知“十如”之橫廣豎深,還比菩薩之“了了照了十如”更勝一籌(13)。
在此,就智者之所以設定“十如”爲“十界”諸法之共通範疇一事,作一補充說明,據〈法華文句〉卷叁下所記,智者提到有一位叫達摩□多的人,他拿〈大智度論〉的“九種法”,即所謂“體”、“法”、“力”、“因”、“緣”、“果”、“性”、“限礙”、“開通方便”九種,來比配對照解釋〈法華經〉的“十如是” (14), 而在智者之前,〈大智度論〉的“九種法”特別被視爲是“一切諸法之普遍範疇”,因此,智者就以此爲先例,亦爲根據,終于提出“十如”也是“十界一切諸法之共通範疇”,並予以重視,後代學者, 有稱“十如”爲“活法門”者 (15),足見其在學者心目中之份量。
─────────────
13 參閱法華文句卷第叁下,大正34,p.43上。13 參閱法華文句卷第叁下,大正34,p.42。13 參閱佛祖統記第十五,了然大師傳,大正 49,p.226 下。
187頁
總之,“十界”是〈華嚴經〉之所說,“叁世間”是〈大智度論〉之所說,“十如”是〈法華經〉之所說,而〈法華經〉是天臺宗之所依經典,因此之故,“十如”得到後代天臺學者特別重視與普遍愛好,如說法華“十如是”乃“活法門”也,前已述及,或如荊溪湛然大師贊揚“十如”思想爲“法華之理本, 諸教之端首, 釋教之關鍵,衆生之依止。(16)”足證“十如”思想在“天臺宗人”心目中之崇高地位。
叁、一念叁千
( 1 )“一念叁千”之體系構造與根本原理
智者在〈法華文句〉與〈法華玄義〉兩書中提到“十界互具”、“百界千如”思想,至于“一念叁千”思想,則在〈摩诃止觀〉一書中才提及,這是一系列的思想進展,而“一念叁千”思想可謂總其成,現在就從中去發現它的體系構造與根本原理。
在“十界互具”思想之中,所謂“十法界”系出于〈華嚴經〉十地品,即“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從表面上看“十界”,每一界都是獨立的世界,各自差別的世界,而從實質上去看“十界”,則發現從“地獄界”到“佛界”之每一界,都內具其他的九界,這是意謂著,在個別之中蘊含著全體之意,也就是說,各自界包含十界全體而自成一個小宇宙,而每一界與其他九界則形成“互具”關系,因此,“十界互具”即構築了“百界”。
在“百界千如”思想之中,“十如是”是重要概念,所謂“十如是”乃出自〈法華經〉方便品,即“如是相”、“如是性”、
─────────────
16 見于法華文句記卷第四中,大正34,P.222上。
188頁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十如”可說是“十界”之存在與認識範疇,因此,在“百法界”之中,其每一界都具有“十如”,而形成“千如是”的世界,這就是所謂“百界千如”。
在“一念叁千”思想之中,所謂“叁世間”,系出自〈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即“國土世間”、“衆生世間”、“五陰世間”,此“叁世間”,與前面所說的“百界千如”一一配合相乘,而自然形成整然有序的“叁千世間”,而在〈摩诃止觀〉認爲,在日常現前的“一念心”,即具備“叁千世間”,這是“十乘觀法”中的“觀不思議境”之內容,亦即是修道者所觀想與體驗之境界,因此“一念叁千”是“天臺止觀”之指標,也是天臺法門之中,最爲人所向往與津津樂道者。
在微細的“一念心”之中,本具著「十法界”、“百法界”、“千如是”、“叁千世間”,這種思想正是“一即一切”、“個別即全體”(個別之中蘊含著全體)的原理之具體反應,深切言之,即在有漏的、陰妄的“一念”之中,即本具著「有漏的諸法界”與“無漏的佛法界”,因此,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乃是“一念叁千”實踐者所趣向的目標。
智者大師生平愛讀〈維摩經〉,也常講〈維摩經〉,並精于撰述維摩義理,而〈維摩經〉中所謂“芥子可容須彌山”之想法,正是“一即一切”思想模式的反映,而這種思惟模式深深影響智者的心靈運作與根本設計,因此可以說,智者有名的“一念叁千”說正是“一即一切”之根本思惟原理之高度而充分之表現。
(2)“叁千世間”之涵義與組織結構
“百界千如”之實相論,乃是天臺理論寶典〈法華玄義〉之
189頁
核心思想,而“一念叁千”思想,乃是天臺實踐寶典〈摩诃止觀〉之精華所在。
所謂“叁千”,即“百界千如”乘以“叁世間”而成,“叁世間”之說,乃出自,〈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謂“世間有叁種,一、五陰世間,二、衆生世間,叁、國土世間。”
就“叁千世間”全體的涵義而言,系意謂著在時間、空間中的“所有差別相”,其中,如“五陰世間”,即指謂著構成“十界”共通要素的“身心差別相”,如“衆生世間”即指謂著「正報的差別相”,如“國土世間”即指謂著「依報的差別相”,而總括全體法界之“所有差別相”,即稱之爲“叁千世間”,更正確言之,即以“叁千”爲象征而“攝盡一切諸法無限差別相”,其寓意深遠,值得吾人叁思。
所謂“一念叁千”就是“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之意,此說乃依據〈摩诃止觀〉卷第五上所雲: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17)。
上面就其大體涵義而言,今就特別以“叁世間”之涵義與組織加以細說,以便從中領略“十法界”之種種風貌,詳情闡釋如下:
先就“叁世間”之基本含義說明如下:
1.五陰世間:由“色”、“受”、“想”、“行”
、“識”五種要素構成的世間。
2.衆生世間:即正報的有情世間,依五陰而成立,
如動物、人類等。
───────────
17 見于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4上。
190頁
3.國土世間:即依報的器世間,如山河大地等
次就“五陰世間”在“十法界”中,有不同層次的心理特質,說明如下:
1.第一層:“地獄”、“餓鬼”、“畜生”叁界之“五陰”是“有漏的惡”。
2.第二層:“阿修羅”、“人間”、“天上”叁界之“五陰”是“有漏的善”。
3.第叁層:“聲聞”與“緣覺”二乘之“五陰”是“無漏”…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