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P3

  ..續本文上一頁

  4.第四層:“菩薩”的“五陰”是“亦有漏”、“亦無漏”。

  5.第五層:“佛”的“五陰”是“非有漏”、“非無漏”(18)。

  再次就“衆生世間”在“十法界”中,有不同層次的生活特質,說明如下:

  1.第一層:“地獄”、“餓鬼”、“畜生”叁界之衆生是“受罪與痛苦的衆生”。

  2.第二層:“人間”界之衆生是“苦樂參半的衆生”。

  3.第叁層:“天上”界之衆生是“享樂之衆生”。

  4.第四層:“聲聞”、“緣覺”二乘之衆生是聖潔的“真聖衆生”。

  5.第五層:“菩薩”界之衆菩薩是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大士衆生”。

  6.第六層:“佛”界之衆佛,常住寂光,慈悲爲懷,利樂有情之“尊極衆生”(19)。

  再其次,就“國土世間”在“十法界”中,有不同層次的居住空間,其質料與品味殊異,說明如下:

  ─────────────────

  18 參閱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2。19 同上注。

  191頁

  1.第一層:“地獄”界,依住于“赤鐵”世界之中,猶如燃燒著的煉獄般。

  2.第二層:“畜生”界,依住于“地”、“水”、“空”世界之中,猶如動物以居住環境論,有陸棲、水棲、飛禽。

  3.第叁層:“阿修羅”界,依住于海畔、海底。

  4.第四層:“人間”界,依住于“地”,人住于大地之上,是大地之子,生長于斯,老死歸于斯。

  5.第五層:“天上”界,依住于“宮殿”。

  6.第六層:“菩薩”界,根據其所證之高低,依住于“地”、“宮殿”、“方便土”、“實報土”等。

  7.第七層:“佛”界,依住于“常寂光土”,永恒寂靜光明之最高理想境域(20)。

  最後,依“十如是”解明“十法界”、“叁世間”,以使吾人對“叁千世間”之組織結構有進一步的了解。

  在〈摩诃止觀〉中,把“十法界”分爲四類,即叁惡道、叁善道、二乘類、菩薩佛類,現就依“十如是”來解明“十法界”(四類)、“叁世間”之種種,爲清楚起見,逐一說明如下:

  (甲)五陰世間:四類之“十如是”

  1.叁惡類:以表苦爲相,定惡聚爲性,摧折色心爲體,登刀入镬爲力,起十不善爲作,有漏惡業爲因,愛取等爲緣,惡習果爲果,叁惡趣爲報,本末皆癡爲等。

  2.叁善類:以表樂爲相,定善聚爲性,升出色心爲體,樂受爲力,起五戒十善爲作,白業爲因,善愛取爲緣,善習果爲果,人天有爲報,應就假名初後相在爲等。

  3.二乘類:表涅槃爲相,解脫爲性,五分爲體,無系爲力,

  ─────────────────

  20 參閱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3。

  192頁

  道品爲作,無漏慧行爲因,行行爲緣,四果

  爲果,即後有田中不生故無報。

  4.菩薩、佛類:緣因爲相,了因爲性,正因爲體,四弘

  爲力,六度萬行爲作,智慧莊嚴爲因,

  福德莊嚴爲緣,叁菩提爲果,大涅槃爲

  報(21)。

  (乙)衆生世間:四類之“十如是”

  衆生世間即所謂正報世界,它是假名無體,分別攬實法假施設。

  〈摩诃止觀〉卷五上僅輕描淡寫說道:“所謂惡道衆生相性體力究竟等雲雲,善道衆生相性體力究竟等,無漏衆生相性體力究竟等,菩薩佛法界相性體力究竟等,准例皆可解。(22) ”

  “衆生世間”依前“五陰世間”而成立,並非于“五陰世間”之外,而另有實體,所以“衆生世間”只是假名施設,更且,“衆生世間”依前“五陰十如是”而可能,因此僅略說之。

  (丙)國土世間:十法界(四類)之“十如是”

  “國土世間”即所謂依報世界,依報只依正報之因而存在,並無獨存的必然性,而且,“國土世間”與“衆生世間”一樣,都是依前“五陰十如是”始可能成立,故略說之。

  〈摩诃止觀〉卷五上僅略謂:

  國土世間亦具十種法,所謂惡國土相性體力等雲雲, 善國土、無漏國土, 佛菩薩國土相性體力雲雲(23)。

  以上總說“叁千世間”之涵義與組織,事實上,“叁千世間”只是方便立名,若歸其源頭,則爲“一心”、“一念”之所造,───────────21 同上注。22 同上注。23 同上注。

  193頁

  故下面開始探討“一念叁千”說。

  (3)“一念叁千”說之思想線索

  〈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思想與〈摩诃止觀〉之“一念叁千”思想是前後連貫的一系列思想發展,因此,雖然“一念叁千”,尤其“叁千”名相,一直要等到〈摩诃止觀〉才正式被提出來,但其思想線索與思惟模型早在〈法華玄義〉中已充分流露出來,在此,特舉穩健的北峰宗印的看法以資參證,據宗印說,約“文”,“叁千”唯是“止觀”之獨說,約“義”,“一念叁千”是“叁大部”共通之所說 (24), 這見解是中肯的,現在舉〈法華玄義〉的一段話,來證實宗印所謂約“義”,“一念叁千”是“叁大部”共通之所說的看法,據〈法華玄義〉卷第二上雲:

  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 (25)。

  上述引文是〈法華玄義〉卷二上,說“叁法妙”時,解釋〈華嚴經〉的“遊心境界”的一段精妙絕倫、發人深省之文字,吾人可從中領悟其奧義,並清楚地看出〈法華玄義〉,除了常被提到的“十界互具”、“百界千如”的思想外,也連帶提到“心幻師”及“衆生”、“五陰”、“國土”叁世間,在此,隱約可見到未來“一念叁千”思想之雛型,這是不容忽視的。

  智者在“一念叁千”思想之醞釀過程中,曾受到〈華嚴經〉的啓發與影響,關于這一點,以下作一解說,以明其思想線索之一端。

  智者在〈摩诃止觀〉卷五上雲:

  ──────────────────

  24 參閱北峰教義第一,叁千,卍續藏經第101冊,p.229。

  25 見于法華玄義卷第二上,大正33,p.696上。

  194頁

  不可思議境者,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

  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26)。

  上述引文,所謂華嚴雲……,乃是取自〈華嚴經〉“第十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中之如來林菩薩的“唯心偈”,而在〈摩诃止觀〉中,以此〈華嚴經〉中之“唯心偈”作爲“一念叁千”觀心原理的經證,換言之,智者根據〈華嚴經〉組織〈摩诃止觀〉中的“一念叁千”說,而“一念叁千”說,出現在“十乘觀法”中的“第一說不思議境”,所謂“不思議境”是指圓教的證悟內容而說,在此,智者組織精微而雄大的思想建築體系即所謂“一念叁千”說,強調“心”與“一切法”的關系是“不縱不橫”的關系,並充分顯示“個別”與“全體”,“一”與“多”之“互具互融”的關系。

  總之,智者在“一念叁千”思想之醞釀與創造過程中,〈華嚴經〉曾扮演“啓迪者”的角色,如上述所提華嚴經中的“唯心偈”,即其顯著的一例,除此之外,還有〈華嚴經〉的“廣狹無礙”法門(見于華嚴經的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及充滿想像的寂滅道場(見于六十華嚴的世間淨眼品)與“蓮華藏世界”(見于華嚴經的盧舍那品)等,都曾給予他(智者)不可磨滅的印象與影響,在此不加細論,只點到爲止。

  (4)“一念叁千”呈顯“不思議境”

  智者在討論“不思議境”時,提到“一念叁千”說,什麼是“不思議境”呢?要了解它,首先,先談什麼是“思議境”,所謂“思議境”,即“藏”、“通”、“別”叁教所說的實相境界,其根本主張是“心生一切世間諸法”,如小乘之“心生六界”說,即“心”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

  ───────────────

  26 見于摩诃止觀卷第五上,大正46,p.52下。

  195頁

  間”、“天上”之“六界”,再如大乘的“心生十界”說,即“心”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十界”。

  其次,談什麼是“不思議境”,所謂“不思議境”,即圓教所說的實相境界,其根本主張是“心具一切世間諸法”,如天臺圓教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叁千”之說,智者的“心具說”是建立在“心法”、“佛法”、“衆生法”叁無差別之理論基礎上,誠如舊〈華嚴經〉第十夜摩天宮自在品所說的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然,如佛、衆生然,“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所以,在此所用的“心具”這一術語,不是“唯心論”的意義,而是在“色心平等”的包容互動觀點上,談“本具”、“互具”、“互融”的關系,事實上,就內容而言,“心具”與“天臺學”常用的“性具”術語,可說是異名同義,再就修道實踐意義而言,用“心具”這個術語,有其特殊含義,因在“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基礎上,原可盡情發揮“心具”、“佛具”、“衆生具”的“平等而差別”之理,不過,在實踐上,因“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故宜采用“就近取便”的方法,即選擇“心法”(心具)來修“止觀”,以進入“不思議境”,換言之,即透過“一念叁千”法門,而開顯“不思議境”。

  ( 5 )“一念叁千”說不是“唯心論”

  “止觀”是天臺智者大師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27),而其精要主旨在“一念叁千”說。

  “一念叁千”說,乍看之下,會誤認這是“唯心論”的世界觀,事實上,非也,因“一念叁千”之“一念”乃是“介爾一念”,

  ───────────────

  27 參閱摩诃止觀卷第一上,大正46,p.1中。

  196頁

  亦即“任何一念”,而其意識即時展現“叁千世間”內容,也就是融入于“十界”、“十如”、“叁世間”之實相範…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