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8) ”在此,只提出名目,而未作内容规定说明,因此,在中国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如光宅法云认为,“前五如”即“相”、“性”、“体”、“力”、“作”,是“权智”的对境,“后四如”即“因”、“缘”、“果”、“报”,乃是“实智”所照之实相范畴,最后的“本末究竟等”,是规定权实关系(9)。又

  ─────────────

  8 见于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大正9,p.5下。9 参阅法华经义记卷二,大正33,pp.596下~597上。

  185页

  如“北地师”认为, 三乘法皆有相、 性、 果、 报、本末(10)。而智者在〈法华玄义〉中认为,“前五如”为“权”,“后五如”为“实”(11),并解释“十如”, 其原文如下:

  通解者,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为相,性以据内,自

  分不改名为性,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

  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

  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 (12)。

  在智者大师之前,“十如”解释有多种,已如上述,而智者都一一批判,并提出四种观点来解释“十如”,即所谓“十界释”、“佛界释”、“离合释”、“约位释”四种,就“十界释”而言,主要在说明“十如”是“十法界”之共通范畴,其次,说明“十如”在“十法界”之每一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型态是各各不同的。就“佛界释”而言,乃在说明依“十如”所显示的“佛果”内容。就“离合释”而言,即以“十如”说明自行、化他之权实关系。就“约位释”而言,即以“十如”分别凡圣诸位,且显示“三德”始终常住。

  智者在〈法华文句〉中,就“十如”问题,作了四种解释,其中特别以“十界释”与“佛界释”两种最值得提出来讨论,首先,就“十界释”内容而言,此释提出“十如”是十法界一切诸法之共通范畴,这种全新而进步的解释,远在西元第六世纪,为智者所提出,实属难得,这也是继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提出“九种法”之后,又一杰作。

  在“十界互具”的思想世界之中,又配合“十如”之思惟形

  ─────────────

  10 参阅法华文句卷第三下,大正34,p.42中。11 参阅法华玄义卷第二上,大正33,p.693中。12 见于法华玄义卷第二上,大正33,p.694上。

  186页

  式(范畴),将会呈现什么状况呢?随举一例说明之,如在“地狱界”,不只具有“地狱界”的“十如”,而且也具有其他“九界”的“十如”,“畜生界”乃至“佛界”类皆如此,因此,一界具有“百如”,十界即具有“千如”,可谓朝点、线、面、体而发展开来。

  其次,就“佛界释”内容而言,“佛界”乃十法界中之最高者,“佛界”就“如是相”而言,即“非相”、“非无相”名之为“相”,依次,“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亦复如是,乃至“佛界”就“如是本末究竟等”而言,即“非本末究竟等”,“非无本末究竟等”名为“本末究竟等”,总而言之,“佛界”的“十如”,超越思议分别,而为一般人所不易知晓,唯“佛如来”真知“十如”之横广竖深,还比菩萨之“了了照了十如”更胜一筹(13)。

  在此,就智者之所以设定“十如”为“十界”诸法之共通范畴一事,作一补充说明,据〈法华文句〉卷三下所记,智者提到有一位叫达摩□多的人,他拿〈大智度论〉的“九种法”,即所谓“体”、“法”、“力”、“因”、“缘”、“果”、“性”、“限碍”、“开通方便”九种,来比配对照解释〈法华经〉的“十如是” (14), 而在智者之前,〈大智度论〉的“九种法”特别被视为是“一切诸法之普遍范畴”,因此,智者就以此为先例,亦为根据,终于提出“十如”也是“十界一切诸法之共通范畴”,并予以重视,后代学者, 有称“十如”为“活法门”者 (15),足见其在学者心目中之份量。

  ─────────────

  13 参阅法华文句卷第三下,大正34,p.43上。13 参阅法华文句卷第三下,大正34,p.42。13 参阅佛祖统记第十五,了然大师传,大正 49,p.226 下。

  187页

  总之,“十界”是〈华严经〉之所说,“三世间”是〈大智度论〉之所说,“十如”是〈法华经〉之所说,而〈法华经〉是天台宗之所依经典,因此之故,“十如”得到后代天台学者特别重视与普遍爱好,如说法华“十如是”乃“活法门”也,前已述及,或如荆溪湛然大师赞扬“十如”思想为“法华之理本, 诸教之端首, 释教之关键,众生之依止。(16)”足证“十如”思想在“天台宗人”心目中之崇高地位。

  三、一念三千

  ( 1 )“一念三千”之体系构造与根本原理

  智者在〈法华文句〉与〈法华玄义〉两书中提到“十界互具”、“百界千如”思想,至于“一念三千”思想,则在〈摩诃止观〉一书中才提及,这是一系列的思想进展,而“一念三千”思想可谓总其成,现在就从中去发现它的体系构造与根本原理。

  在“十界互具”思想之中,所谓“十法界”系出于〈华严经〉十地品,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从表面上看“十界”,每一界都是独立的世界,各自差别的世界,而从实质上去看“十界”,则发现从“地狱界”到“佛界”之每一界,都内具其他的九界,这是意谓著,在个别之中蕴含著全体之意,也就是说,各自界包含十界全体而自成一个小宇宙,而每一界与其他九界则形成“互具”关系,因此,“十界互具”即构筑了“百界”。

  在“百界千如”思想之中,“十如是”是重要概念,所谓“十如是”乃出自〈法华经〉方便品,即“如是相”、“如是性”、

  ─────────────

  16 见于法华文句记卷第四中,大正34,P.222上。

  188页

  “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十如”可说是“十界”之存在与认识范畴,因此,在“百法界”之中,其每一界都具有“十如”,而形成“千如是”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百界千如”。

  在“一念三千”思想之中,所谓“三世间”,系出自〈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即“国土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此“三世间”,与前面所说的“百界千如”一一配合相乘,而自然形成整然有序的“三千世间”,而在〈摩诃止观〉认为,在日常现前的“一念心”,即具备“三千世间”,这是“十乘观法”中的“观不思议境”之内容,亦即是修道者所观想与体验之境界,因此“一念三千”是“天台止观”之指标,也是天台法门之中,最为人所向往与津津乐道者。

  在微细的“一念心”之中,本具著「十法界”、“百法界”、“千如是”、“三千世间”,这种思想正是“一即一切”、“个别即全体”(个别之中蕴含著全体)的原理之具体反应,深切言之,即在有漏的、阴妄的“一念”之中,即本具著「有漏的诸法界”与“无漏的佛法界”,因此,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乃是“一念三千”实践者所趣向的目标。

  智者大师生平爱读〈维摩经〉,也常讲〈维摩经〉,并精于撰述维摩义理,而〈维摩经〉中所谓“芥子可容须弥山”之想法,正是“一即一切”思想模式的反映,而这种思惟模式深深影响智者的心灵运作与根本设计,因此可以说,智者有名的“一念三千”说正是“一即一切”之根本思惟原理之高度而充分之表现。

  (2)“三千世间”之涵义与组织结构

  “百界千如”之实相论,乃是天台理论宝典〈法华玄义〉之

  189页

  核心思想,而“一念三千”思想,乃是天台实践宝典〈摩诃止观〉之精华所在。

  所谓“三千”,即“百界千如”乘以“三世间”而成,“三世间”之说,乃出自,〈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谓“世间有三种,一、五阴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国土世间。”

  就“三千世间”全体的涵义而言,系意谓著在时间、空间中的“所有差别相”,其中,如“五阴世间”,即指谓著构成“十界”共通要素的“身心差别相”,如“众生世间”即指谓著「正报的差别相”,如“国土世间”即指谓著「依报的差别相”,而总括全体法界之“所有差别相”,即称之为“三千世间”,更正确言之,即以“三千”为象征而“摄尽一切诸法无限差别相”,其寓意深远,值得吾人三思。

  所谓“一念三千”就是“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之意,此说乃依据〈摩诃止观〉卷第五上所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17)。

  上面就其大体涵义而言,今就特别以“三世间”之涵义与组织加以细说,以便从中领略“十法界”之种种风貌,详情阐释如下:

  先就“三世间”之基本含义说明如下:

  1.五阴世间:由“色”、“受”、“想”、“行”

  、“识”五种要素构成的世间。

  2.众生世间:即正报的有情世间,依五阴而成立,

  如动物、人类等。

  ───────────

  17 见于摩诃止观卷第五上,大正46,P.54上。

  190页

  3.国土世间:即依报的器世间,如山河大地等

  次就“五阴世间”在“十法界”中,有不同层次的心理特质,说明如下:

  1.第一层:“地狱”、“饿鬼”、“畜生”三界之“五阴”是“有漏的恶”。

  2.第二层:“阿修罗”、“人间”、“天上”三界之“五阴”是“有漏的善”。

  3.第三层:“声闻”与“缘觉”二乘之“五阴”是“无漏”…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