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

  张瑞良

  台大哲学论评(第十一期)民国七十七年一月( 1988 年 1 月)

  179页

  前言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实相法门”之最精彩处,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绝妙好辞”与有名术语,首次出现在〈摩诃止观〉卷第五、“十乘观法”之“第一观不思议境”之中,一出场就一鸣惊人,而成为〈摩诃止观〉全体思想之核心,章安灌顶就曾赞叹地说,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是乃天台大师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门,这里所谓的“天台大师自证法门”,正是“一念三千”法门,因此之故,“一念三千”说,一直在“天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倍受重视,也广受议论。

  本论文试就“一念三千”的内容、结构作一番探索与分析,以便从中认识其原理,并了解其世界观,进而领悟其实践意义与不思议境界。

  下面就从“十界互具”、到“百界千如”、以至“一念三千”之思想形成历程中,其所显发之意义,作一番深入的思索。

  一、十界互具

  ( 1 )“十界互具”之内容与解释

  所谓“十界”(或称“十法界”),包括迷悟,染净的一切世界,详言之,即下有“六道”(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阿

  180页

  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上有“四圣”(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总共十种生命类型与层次,现就将“十界”之各自品级与特性说明如下:

  1.地狱界:犯了“上品”之“五逆十恶”所往生的极苦世界。

  2.畜生界:犯了“中品”之“五逆十恶”所往生之处。

  3.饿鬼界:犯了“下品”之“五逆十恶”所往生之处。

  4.阿修罗界:修“下品”之“十善”所往生之处。

  5.人间界:守“五戒”、修“中品”之“十善”。

  6.天上界:修“上品”之“十善”,修“禅定”所往生之处。

  7.声闻界:听闻佛陀之教,观“四谛”,入“灰身灭智”的世界。

  8.缘觉界:观“十二因缘”之理,入“灰身灭智”的世界。

  9.菩萨界:发“四弘誓愿”,行“六度”者之所居。

  10.佛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之所居。

  就“法界”之意义而言,有“差别”、“无差别”、“平等”之三面意义,清楚一点说,即由“空观”的角度看,则“法界”是“无相”、“无差别”的世界,若由“假观”的角度看,则“法界”呈现十种各自不同的“差别相”,若由“中观”之“差别即平等”之立场来看,则“法界”平等无别。

  天台有名的“十界互具”思想,即说明“十法界”(简称“十界”)互具互融的关系,所谓“十界”之每一界,互相本具其他九界于自己之中,而自成一小宇宙,如“佛界”内具“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九界,而十界之“每一界”都是同格,都是全体,都是绝对,都是完全的法界,与包摄十界差别的“一大法界”无别,因此“大法界”与“小法界”,“大宇宙”与“小宇

  181页

  宙”无别。所谓十界的“每一界”都是“法界的全体”,详言之,即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的每一界,都是全法界,一言以蔽之,即在“个别”之中显现“全体”,这就是“十界互具”之根本内容。

  智者的“十界互具”思想,后代有种种议论,特别是到明末,幽溪传灯(西元 1554 ~ 1627 )及藕益智旭(西元1599 ~ 1655 )两位大师之见解相当不同, 在此仅作简介,不予细论,传灯在其〈性善恶论〉中,曾系统论述天台的“性具说”,他的重要见解是,他认为十界的每一界,在自界之内,潜在地本具其他九界之性,而在十界之中,只有一界显在地表现出来,简言之,即“九界潜态”、“一界显态”,比如“佛界”来说,“佛界彰显”,其他“九界冥伏”不动,总之,各界都在“本界彰显”,而其他“九界冥伏”之关系状态中 (1)。

  其次,谈智旭的见解,他主张没有潜显之别,而认为“一界彰显”,其他“九界”也就“同时彰显”,如“人间界彰显”,则“地狱界”乃至“佛界”之其他“九界”也自然地“齐同彰显” (2)。

  透过内省,仔细考量这两种不同解释,我认为传灯的解释比较接近智者大师的本意,而表现出“原始天台”之精神面貌,至于智旭的解释,可说比较远离智者大师的原意,因他采用智者以后所精致发展出来的新观点之故。

  ( 2 )“十界互具”思想之特色:圆融世界观

  智者的“十界互具”思想,表现了“圆教”的“圆融世界观”,而展现了〈法华经〉的“娑婆世界即常寂光土”的理想境

  ──────────────

  1 参阅性善恶论卷第一,卍续藏经第101册,pp.424~435。

  2 参阅教观纲宗释义,卍续藏经第101册,p.491。

  182页

  界,这种“圆融世界观”与“缘理断九”之“佛界超越论”恰成一强烈对比,所谓“缘理断九”,即从“九界”中游离之“佛界超越观”,这是“别教”以下之“佛界观”的特点,若从“十界互具”的“圆教”观点来看,则发现“超越佛界观”的缺点,即在于抽象化了的“理性”、“真如”、“法性”、“佛性”,安坐在“九界”之上,“佛界”之内不动,而忽视“九界”,脱离“九界”,因此,对于现实全体之认识与活动,缺乏深切了解,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此即“缘理断九”的缺失与盲点,而智者大师的“十界互具”说,其鲜明的特色,乃在重视现实全体之运作过程,并能作具体的把握,与适当之回应,易言之,即对“十界”全体作现实的、具体的认识与掌握,而形成具体而现实的世界观,总之,天台的“圆教世界观”与“缘理断九”的“超越世界观”形成明显对照,而能见出天台思想的特色与引人入胜的地方。

  今拟将“十界”分为“九界之事”与“佛界之理”,若“佛界之理”是抽象性的,且离开“九界”而腾空的话,则这是“地论宗”、“摄论宗”(3) 等之“别教”真如观与世界观,而天台圆教之“十界互具”说,认为“事”与“理”两者都是“法界”之构成契机,也就是说,“九界之事”与“佛界之理”都是法界构成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契机,而彼此相互间构成了互具互融的整合互动关系,因此,形成一体圆融之世界,即所谓“十界互具”而成“百界”之世界。

  二、百界千如

  上述阐明智者所谓“十界互具”而成“百界”之思想,今进

  ──────────────

  3 参阅佛学大辞典卷下,p.2939,丁福保编纂,台北华岩莲社影印,民国45年版。

  183页

  一步就他的“百界千如”思想作一番探究,这是“百界”与〈法华经〉的“十如是”相配合而开展出来的伟大构想─形成“千如”的世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添的关键术语,且为智者所重视与详加解释的“十如是”,因此,现在特别提出来探究一番,详情如下:

  ( 1 )“十如是”之出处问题

  法界全体分为“十界”,十界之“每一界”内具其他的“九界”,因而形成具体的“百界”,这是互具互融的世界观,而在诸法界中,发现其存在与认识的范畴,即所谓“十如是”,而“十如是”系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有谓系东晋时代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时所附加,因在西晋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中,并未有“十如是”之全文,仅谓:“如来皆了,诸法所由,从何处来,诸法自然,分别法貌,众相根本,知法自然。(4) ”而且据世亲所著〈法华论〉中,引“方便品”之经文,也仅提五种法,即“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五种 (5),而未有“十如是”之文 (6),或有谓〈正法华经〉之原本系“梵文本”,而〈妙法莲华经〉之原本系“龟兹本”,因翻译时所采用的“原本”不同,故所译的内容,也就有出入(7)。

  ─────────────

  4 见于正法华经卷一,第二善权品,大正大藏经(以下略称

  大正) 9,p.68上。

  5 见于法华论,大正 26,p.4 下,p.14中。

  参阅大乘佛教思想论,p.290,木村泰贤著。

  6 参阅法华经

  成立

  展开,pp.276~278,金仓圆照编,京都,平乐寺书店,1970年版。

  7 参阅法华经

  成立

  展开,pp.99~101,p.255。金仓圆照编,京都,平乐寺书店,1970年版。

  184页

  总之,不论“十如是”是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时所附加?或因译自不同原本之结果,今暂且不予细论,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妙法莲华经〉中,仅简单列出“十如是”名相,世尊并未对“十如是”作任何解说,到了后来,天台智者对〈法华经〉中的“十如是”,可谓情有独钟,引起他的共鸣,激起他作进一步的思考,而在义理上详加解释并发扬光大,以致发现“十如是”可作为“一切诸法”之共通范畴,与“实相哲学”中之普遍必然概念。

  ( 2 )智者解释“十如是”之重点与要义

  “十如是”又称“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简称为“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这“十如是”是“十法界”一切诸法之共通范畴,它是智者继“十界互具”说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十如是”出自〈法华经〉方便品,如来对舍利弗说:“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