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

  張瑞良

  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七年一月( 1988 年 1 月)

  179頁

  前言

  “一念叁千”說是“天臺實相法門”之最精彩處,也是最爲人所熟知的“絕妙好辭”與有名術語,首次出現在〈摩诃止觀〉卷第五、“十乘觀法”之“第一觀不思議境”之中,一出場就一鳴驚人,而成爲〈摩诃止觀〉全體思想之核心,章安灌頂就曾贊歎地說,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是乃天臺大師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這裏所謂的“天臺大師自證法門”,正是“一念叁千”法門,因此之故,“一念叁千”說,一直在“天臺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倍受重視,也廣受議論。

  本論文試就“一念叁千”的內容、結構作一番探索與分析,以便從中認識其原理,並了解其世界觀,進而領悟其實踐意義與不思議境界。

  下面就從“十界互具”、到“百界千如”、以至“一念叁千”之思想形成曆程中,其所顯發之意義,作一番深入的思索。

  一、十界互具

  ( 1 )“十界互具”之內容與解釋

  所謂“十界”(或稱“十法界”),包括迷悟,染淨的一切世界,詳言之,即下有“六道”(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阿

  180頁

  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上有“四聖”(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總共十種生命類型與層次,現就將“十界”之各自品級與特性說明如下:

  1.地獄界:犯了“上品”之“五逆十惡”所往生的極苦世界。

  2.畜生界:犯了“中品”之“五逆十惡”所往生之處。

  3.餓鬼界:犯了“下品”之“五逆十惡”所往生之處。

  4.阿修羅界:修“下品”之“十善”所往生之處。

  5.人間界:守“五戒”、修“中品”之“十善”。

  6.天上界:修“上品”之“十善”,修“禅定”所往生之處。

  7.聲聞界:聽聞佛陀之教,觀“四谛”,入“灰身滅智”的世界。

  8.緣覺界:觀“十二因緣”之理,入“灰身滅智”的世界。

  9.菩薩界:發“四弘誓願”,行“六度”者之所居。

  10.佛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之所居。

  就“法界”之意義而言,有“差別”、“無差別”、“平等”之叁面意義,清楚一點說,即由“空觀”的角度看,則“法界”是“無相”、“無差別”的世界,若由“假觀”的角度看,則“法界”呈現十種各自不同的“差別相”,若由“中觀”之“差別即平等”之立場來看,則“法界”平等無別。

  天臺有名的“十界互具”思想,即說明“十法界”(簡稱“十界”)互具互融的關系,所謂“十界”之每一界,互相本具其他九界于自己之中,而自成一小宇宙,如“佛界”內具“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九界,而十界之“每一界”都是同格,都是全體,都是絕對,都是完全的法界,與包攝十界差別的“一大法界”無別,因此“大法界”與“小法界”,“大宇宙”與“小宇

  181頁

  宙”無別。所謂十界的“每一界”都是“法界的全體”,詳言之,即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的每一界,都是全法界,一言以蔽之,即在“個別”之中顯現“全體”,這就是“十界互具”之根本內容。

  智者的“十界互具”思想,後代有種種議論,特別是到明末,幽溪傳燈(西元 1554 ~ 1627 )及藕益智旭(西元1599 ~ 1655 )兩位大師之見解相當不同, 在此僅作簡介,不予細論,傳燈在其〈性善惡論〉中,曾系統論述天臺的“性具說”,他的重要見解是,他認爲十界的每一界,在自界之內,潛在地本具其他九界之性,而在十界之中,只有一界顯在地表現出來,簡言之,即“九界潛態”、“一界顯態”,比如“佛界”來說,“佛界彰顯”,其他“九界冥伏”不動,總之,各界都在“本界彰顯”,而其他“九界冥伏”之關系狀態中 (1)。

  其次,談智旭的見解,他主張沒有潛顯之別,而認爲“一界彰顯”,其他“九界”也就“同時彰顯”,如“人間界彰顯”,則“地獄界”乃至“佛界”之其他“九界”也自然地“齊同彰顯” (2)。

  透過內省,仔細考量這兩種不同解釋,我認爲傳燈的解釋比較接近智者大師的本意,而表現出“原始天臺”之精神面貌,至于智旭的解釋,可說比較遠離智者大師的原意,因他采用智者以後所精致發展出來的新觀點之故。

  ( 2 )“十界互具”思想之特色:圓融世界觀

  智者的“十界互具”思想,表現了“圓教”的“圓融世界觀”,而展現了〈法華經〉的“娑婆世界即常寂光土”的理想境

  ──────────────

  1 參閱性善惡論卷第一,卍續藏經第101冊,pp.424~435。

  2 參閱教觀綱宗釋義,卍續藏經第101冊,p.491。

  182頁

  界,這種“圓融世界觀”與“緣理斷九”之“佛界超越論”恰成一強烈對比,所謂“緣理斷九”,即從“九界”中遊離之“佛界超越觀”,這是“別教”以下之“佛界觀”的特點,若從“十界互具”的“圓教”觀點來看,則發現“超越佛界觀”的缺點,即在于抽象化了的“理性”、“真如”、“法性”、“佛性”,安坐在“九界”之上,“佛界”之內不動,而忽視“九界”,脫離“九界”,因此,對于現實全體之認識與活動,缺乏深切了解,就像斷了線的風筝一樣,此即“緣理斷九”的缺失與盲點,而智者大師的“十界互具”說,其鮮明的特色,乃在重視現實全體之運作過程,並能作具體的把握,與適當之回應,易言之,即對“十界”全體作現實的、具體的認識與掌握,而形成具體而現實的世界觀,總之,天臺的“圓教世界觀”與“緣理斷九”的“超越世界觀”形成明顯對照,而能見出天臺思想的特色與引人入勝的地方。

  今擬將“十界”分爲“九界之事”與“佛界之理”,若“佛界之理”是抽象性的,且離開“九界”而騰空的話,則這是“地論宗”、“攝論宗”(3) 等之“別教”真如觀與世界觀,而天臺圓教之“十界互具”說,認爲“事”與“理”兩者都是“法界”之構成契機,也就是說,“九界之事”與“佛界之理”都是法界構成不可缺少的因素與契機,而彼此相互間構成了互具互融的整合互動關系,因此,形成一體圓融之世界,即所謂“十界互具”而成“百界”之世界。

  二、百界千如

  上述闡明智者所謂“十界互具”而成“百界”之思想,今進

  ──────────────

  3 參閱佛學大辭典卷下,p.2939,丁福保編纂,臺北華岩蓮社影印,民國45年版。

  183頁

  一步就他的“百界千如”思想作一番探究,這是“百界”與〈法華經〉的“十如是”相配合而開展出來的偉大構想─形成“千如”的世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添的關鍵術語,且爲智者所重視與詳加解釋的“十如是”,因此,現在特別提出來探究一番,詳情如下:

  ( 1 )“十如是”之出處問題

  法界全體分爲“十界”,十界之“每一界”內具其他的“九界”,因而形成具體的“百界”,這是互具互融的世界觀,而在諸法界中,發現其存在與認識的範疇,即所謂“十如是”,而“十如是”系出自〈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有謂系東晉時代大翻譯家鸠摩羅什翻譯〈妙法蓮華經〉時所附加,因在西晉竺法護所譯〈正法華經〉中,並未有“十如是”之全文,僅謂:“如來皆了,諸法所由,從何處來,諸法自然,分別法貌,衆相根本,知法自然。(4) ”而且據世親所著〈法華論〉中,引“方便品”之經文,也僅提五種法,即“何等法”、“雲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五種 (5),而未有“十如是”之文 (6),或有謂〈正法華經〉之原本系“梵文本”,而〈妙法蓮華經〉之原本系“龜茲本”,因翻譯時所采用的“原本”不同,故所譯的內容,也就有出入(7)。

  ─────────────

  4 見于正法華經卷一,第二善權品,大正大藏經(以下略稱

  大正) 9,p.68上。

  5 見于法華論,大正 26,p.4 下,p.14中。

  參閱大乘佛教思想論,p.290,木村泰賢著。

  6 參閱法華經

  成立

  展開,pp.276~278,金倉圓照編,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版。

  7 參閱法華經

  成立

  展開,pp.99~101,p.255。金倉圓照編,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版。

  184頁

  總之,不論“十如是”是否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時所附加?或因譯自不同原本之結果,今暫且不予細論,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妙法蓮華經〉中,僅簡單列出“十如是”名相,世尊並未對“十如是”作任何解說,到了後來,天臺智者對〈法華經〉中的“十如是”,可謂情有獨鍾,引起他的共鳴,激起他作進一步的思考,而在義理上詳加解釋並發揚光大,以致發現“十如是”可作爲“一切諸法”之共通範疇,與“實相哲學”中之普遍必然概念。

  ( 2 )智者解釋“十如是”之重點與要義

  “十如是”又稱“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簡稱爲“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這“十如是”是“十法界”一切諸法之共通範疇,它是智者繼“十界互具”說之後,又一重大發現。

  “十如是”出自〈法華經〉方便品,如來對舍利弗說:“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

《天臺智者的“一念叁千”說之研究(張瑞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