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本”的理論依據究竟何在呢?對于這個問題,智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回答:
其一,“觀心爲易”。智顗把所觀之境分爲自、他兩種,以己心爲“自”,以衆生、佛爲“他”。在智顗看來,“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因此,從理論上來講,無論是觀己心,還是觀佛法、觀衆生法,都是可以體達諸法實相的;不過,“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爲易”42。在這裏,智顗是從初學之人修習止觀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上來談“觀心”的殊勝意義的。
其二,“心爲貴”。智顗說:
“夫天下萬物,唯人爲貴;七尺形骸,唯頭爲貴;頭有七孔,目爲貴;目雖貴,不如靈智爲貴。當知四陰(指受、想、行、識四陰),心爲貴。貴故,所以觀之。”43
可見,智顗的“觀心”學說,是從“人”亦即修行主體、認識主體的角度出發建立起來的。人之所以最爲天下貴者,就在于他有“對境覺知,異乎木石”44的靈智之心,也正是因爲有了這個靈智之心,人才成爲具有能動作用的認識主體和修行主體。
第叁,“心爲迷解本”。智顗指出,人心有“對境覺知,異乎木石”的認識能力,這本來是人的長處,但是長處有時也會變爲短處,因爲人的認識並不總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是“多顛倒少不顛倒”45,所以說“心爲惑本”、“心爲迷本”。因此,要治妄除惑,就必須“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像“灸病得穴”那樣,對作爲“惑本”、“迷本”的一念識心進行觀察。同時,人要達到正確的認識,要覺解佛教真理,歸根結底仍要靠這個“慮知之心”的靈智作用,因此,心又爲“解本”。智顗說:
“只觀根塵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爲迷、解本。”46
這樣,智顗就在佛教認識論和佛教修行觀的意義上確立了主體之“心”的根本地位。在他看來,人的認識和行爲正確與否,關鍵就在于主體一念之心的迷悟善惡。他說:
“若衆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行善心時,與善界俱;行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47
“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48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智顗說:
“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49
衆生與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衆生于十界中究竟處于何界,是升上天堂還是墮入地獄,關鍵就在于他自己“選擇何道可從”。正是由于主體之心的“選擇”不同,才呈現出從地獄到佛的十界差別。
由上所述不難看出,智顗完全是在佛教認識論、修行觀和解脫論的意義上強調“心法”的殊勝性的。他所說的“心”,不是什麼“真如之心”,而就是凡俗衆生自己現實存在的“一念識心”。《維摩诘所說經》卷中有雲:“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50,智顗的“觀心”論把佛教修行解脫的根本安置在主體當下存在的一念識心之上,可以說正體現了佛教實踐的這一基本原則。智顗曾言:“離凡法更求實相,如避此空,彼處求空;即凡法是實法,不須舍凡向聖。”51佛教出世的解脫境界,若脫離作爲修行主體的世間凡俗衆生的現實活動,是無由得求的。所謂“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雖然是現代的口號,但是在智顗的“自觀己心”的“妄心觀”中,不也可以體會到這一精神嗎?
注釋:
1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2頁中。
2 《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謂:“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大正藏》卷9,第7頁上。
3 《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大正藏》卷9,第5頁下。
4 《法華玄義》卷八上,《大正藏》卷33,第779頁下。
5 智顗曾言:“法性即實相”。見《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卷34,第877頁下。
6 《法華文句》卷叁下,《大正藏》卷34,第37頁下。
7 《法華文句》卷叁下,《大正藏》卷34,第38頁上。
8 《法華玄義》卷七上,《大正藏》卷33,第764頁中。
9 《法華玄義》卷七下,《大正藏》卷33,第770頁下。
10 《四念處》卷四,《大正藏》卷46,第577頁下。
11 《法華玄義》卷一下,《大正藏》卷33,第690頁中。
12 《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頁下。
13 《金光明經文句》卷一,《大正藏》卷39,第49頁上。
14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5頁下。
15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2頁下。
16 《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8頁下。
17 智顗曾明言:“明叁谛者,衆經備有其義,而名出《璎珞》、《仁王》。”見《法華玄義》卷二下,《大正藏》卷33,第704頁下。又,《璎珞經》的《佛母品》、《因果品》及《仁王經》的《二谛品》、《受持品》中,均有“叁谛”名義。
18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3頁中。
19 《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7頁中。
20 《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2頁上。
21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3頁中。
22 智顗對“七種二谛”和“五種叁谛”的分析,詳見《法華玄義》卷二下,《大正藏》卷33,第702頁下—705頁上。
23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3頁上。
24 詳見《觀音玄義》卷上,《大正藏》卷34,第882頁下—883頁下。
25 《維摩經》等佛教經論中雖然有“一切煩惱之俦爲如來種”之類的說法,爲智顗“性具善惡”學說的提出提供了思想資料,但是這些佛教經論畢竟沒有明確提出“性具善惡”的思想命題。另外,在傳說爲南嶽慧思(公元515—577年,智顗的老師)所作的《大乘止觀法門》中,曾提出“性具染淨”的思想,不過,該書是否確爲慧思所作,目前尚無定論。湯用彤、呂澂等認爲,該書爲晚出之僞作(詳見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128頁;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162頁、第329頁)。日本學者則大多認爲該書爲隋代攝論師昙遷(公元542—607年)所作,聖嚴法師在《<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中則認爲該書是依據慧思的口述口傳後來整理而成的。
26 《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46,第935頁下。
27 《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46,第935頁下。
28 智顗根據《法華經》和《華嚴經》的思想,以迷悟程度爲尺度,把一切有情識的生物劃分爲高下不同的十個層次,稱爲“十界”。其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個層次,苦樂果報雖有所不同,但同屬于迷妄境界,統稱爲“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四個層次,雖有解脫小大淺深之別,但同屬于覺悟境界,故統稱爲“四聖”。
29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5頁上。
30 《摩诃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52頁下。
31 《觀音玄義》卷下,《大正藏》卷34,第889頁上。
32 《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46,第934頁上。
33 《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頁中。
34 《摩诃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48頁下。
35 《摩诃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52頁上、中。
36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5頁下。
37 《摩诃止觀》卷叁下,《大正藏》卷46,第31頁下。
38 《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46,第935頁下。
39 《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8頁下。
40 《摩诃止觀》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56頁中。
41 《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4頁上。
42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6頁上。
43 《金光明經玄義》卷下,《大正藏》卷39,第6頁下。
44 《摩诃止觀》卷二上,《大正藏》卷46,第14頁下。
45 《觀音玄義》卷下,《大正藏》卷34,第888頁下。
46 《摩诃止觀》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8頁中。
47 《法華文句》卷四下,《大正藏》卷34,第60頁下。
48 《法華玄義》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5頁下。
49 《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6頁上。
50 《維摩诘所說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大正藏》卷14,第544頁下。
51 《摩诃止觀》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6頁上、中。
《天臺佛學入世精神(張風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