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本”的理论依据究竟何在呢?对于这个问题,智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回答:
其一,“观心为易”。智顗把所观之境分为自、他两种,以己心为“自”,以众生、佛为“他”。在智顗看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无论是观己心,还是观佛法、观众生法,都是可以体达诸法实相的;不过,“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42。在这里,智顗是从初学之人修习止观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上来谈“观心”的殊胜意义的。
其二,“心为贵”。智顗说:
“夫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七尺形骸,唯头为贵;头有七孔,目为贵;目虽贵,不如灵智为贵。当知四阴(指受、想、行、识四阴),心为贵。贵故,所以观之。”43
可见,智顗的“观心”学说,是从“人”亦即修行主体、认识主体的角度出发建立起来的。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者,就在于他有“对境觉知,异乎木石”44的灵智之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灵智之心,人才成为具有能动作用的认识主体和修行主体。
第三,“心为迷解本”。智顗指出,人心有“对境觉知,异乎木石”的认识能力,这本来是人的长处,但是长处有时也会变为短处,因为人的认识并不总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多颠倒少不颠倒”45,所以说“心为惑本”、“心为迷本”。因此,要治妄除惑,就必须“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像“灸病得穴”那样,对作为“惑本”、“迷本”的一念识心进行观察。同时,人要达到正确的认识,要觉解佛教真理,归根结底仍要靠这个“虑知之心”的灵智作用,因此,心又为“解本”。智顗说:
“只观根尘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为迷、解本。”46
这样,智顗就在佛教认识论和佛教修行观的意义上确立了主体之“心”的根本地位。在他看来,人的认识和行为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主体一念之心的迷悟善恶。他说:
“若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行善心时,与善界俱;行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47
“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48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智顗说:
“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49
众生与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众生于十界中究竟处于何界,是升上天堂还是堕入地狱,关键就在于他自己“选择何道可从”。正是由于主体之心的“选择”不同,才呈现出从地狱到佛的十界差别。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智顗完全是在佛教认识论、修行观和解脱论的意义上强调“心法”的殊胜性的。他所说的“心”,不是什么“真如之心”,而就是凡俗众生自己现实存在的“一念识心”。《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有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50,智顗的“观心”论把佛教修行解脱的根本安置在主体当下存在的一念识心之上,可以说正体现了佛教实践的这一基本原则。智顗曾言:“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51佛教出世的解脱境界,若脱离作为修行主体的世间凡俗众生的现实活动,是无由得求的。所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虽然是现代的口号,但是在智顗的“自观己心”的“妄心观”中,不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精神吗?
注释:
1 《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2页中。
2 《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谓:“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正藏》卷9,第7页上。
3 《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谓:“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正藏》卷9,第5页下。
4 《法华玄义》卷八上,《大正藏》卷33,第779页下。
5 智顗曾言:“法性即实相”。见《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卷34,第877页下。
6 《法华文句》卷三下,《大正藏》卷34,第37页下。
7 《法华文句》卷三下,《大正藏》卷34,第38页上。
8 《法华玄义》卷七上,《大正藏》卷33,第764页中。
9 《法华玄义》卷七下,《大正藏》卷33,第770页下。
10 《四念处》卷四,《大正藏》卷46,第577页下。
11 《法华玄义》卷一下,《大正藏》卷33,第690页中。
12 《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页下。
13 《金光明经文句》卷一,《大正藏》卷39,第49页上。
14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5页下。
15 《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2页下。
16 《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8页下。
17 智顗曾明言:“明三谛者,众经备有其义,而名出《璎珞》、《仁王》。”见《法华玄义》卷二下,《大正藏》卷33,第704页下。又,《璎珞经》的《佛母品》、《因果品》及《仁王经》的《二谛品》、《受持品》中,均有“三谛”名义。
18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3页中。
19 《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7页中。
20 《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2页上。
21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3页中。
22 智顗对“七种二谛”和“五种三谛”的分析,详见《法华玄义》卷二下,《大正藏》卷33,第702页下—705页上。
23 《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3页上。
24 详见《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卷34,第882页下—883页下。
25 《维摩经》等佛教经论中虽然有“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之类的说法,为智顗“性具善恶”学说的提出提供了思想资料,但是这些佛教经论毕竟没有明确提出“性具善恶”的思想命题。另外,在传说为南岳慧思(公元515—577年,智顗的老师)所作的《大乘止观法门》中,曾提出“性具染净”的思想,不过,该书是否确为慧思所作,目前尚无定论。汤用彤、吕澂等认为,该书为晚出之伪作(详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128页;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62页、第329页)。日本学者则大多认为该书为隋代摄论师昙迁(公元542—607年)所作,圣严法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中则认为该书是依据慧思的口述口传后来整理而成的。
26 《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卷46,第935页下。
27 《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卷46,第935页下。
28 智顗根据《法华经》和《华严经》的思想,以迷悟程度为尺度,把一切有情识的生物划分为高下不同的十个层次,称为“十界”。其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个层次,苦乐果报虽有所不同,但同属于迷妄境界,统称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四个层次,虽有解脱小大浅深之别,但同属于觉悟境界,故统称为“四圣”。
29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5页上。
30 《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52页下。
31 《观音玄义》卷下,《大正藏》卷34,第889页上。
32 《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卷46,第934页上。
33 《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页中。
34 《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48页下。
35 《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52页上、中。
36 《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5页下。
37 《摩诃止观》卷三下,《大正藏》卷46,第31页下。
38 《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卷46,第935页下。
39 《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8页下。
40 《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卷46,第56页中。
41 《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4页上。
42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6页上。
43 《金光明经玄义》卷下,《大正藏》卷39,第6页下。
44 《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卷46,第14页下。
45 《观音玄义》卷下,《大正藏》卷34,第888页下。
46 《摩诃止观》卷一下,《大正藏》卷46,第8页中。
47 《法华文句》卷四下,《大正藏》卷34,第60页下。
48 《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5页下。
49 《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33,第696页上。
50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大正藏》卷14,第544页下。
51 《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6页上、中。
《天台佛学入世精神(张风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