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總之極樂世界。若依若正。皆說妙法。我輩既知此樂。願各各發心。努力念佛。求生極樂。否則。非呆即傻。序分至此已竟。

  甲二正宗分叁;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初依報妙;丙二正報妙;丁初微釋二;丁二廣釋;戊初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佛呼舍利弗而征問雲。“彼土何故名爲極樂。”汝知之否。否則爲汝釋之。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衆生”者。是能受樂境之人。等覺以還。皆名衆生。今且約凡夫衆生而言。以下例上。不言可知也。上文以娑婆之苦。顯極樂之樂。娑婆苦樂皆苦。苦逼身心是苦苦。樂不久住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行性遷流故。極樂則永離叁苦。一得往生。即壽命無量。六通具足。自在遊行。天衣天食。隨念即至。故雲其國衆生。無有衆苦。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皆在說法。終日聞法。法喜充滿。故雲但受諸樂也。

  戊二釋二;己初約能受用釋;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前文是依正二報合說。此段文廣顯依報。純是樂事。娑婆衆生亦有見欄楯羅網行樹莊嚴者。皆由攀緣造作而有。一切皆是有爲有漏。極樂衆生所見莊嚴。是佛有爲福德所感。而非人工造作。亦是無爲無漏。佛知舍利弗未曾見聞如是莊嚴。故呼而告之。七重欄楯者。七層欄杆也。橫曰楯。直曰欄。爲防物損。並狀美觀。表佛因地嚴守身叁口四七支淨戒。故果感如是莊嚴。七種羅網者。表佛因地修卅七道品中之七覺支。層層互融。故果感羅網重重。網覆樓閣寶池寶樹。于虛空中重重相間而爲莊嚴。七重行樹者。一行一行。一列一列。次第不亂。表佛因地修七聖法財。層層有序。故果感行樹嚴地。欄楯圍于樹外。羅網覆于空中。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表四宏誓願。以七支淨戒。七覺支。七聖財。並余善法。皆靠四宏誓願。方可成就。願力一松。善行不成。故以願導行。以行填願。“周匝”者。遍滿也。“圍繞”者。回護也。有此種種莊嚴。是故彼國名爲極樂。此就所受之樂境而言。以上是略述能受所受。廣釋如下。

  丁二廣釋二;戊初別釋所受二;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己初釋生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佛又呼舍利弗曰。極樂國有七寶池。“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也。到處皆有。俱表佛德。“八功德水”者。大本彌陀經雲。是摩尼寶珠流出。一澄淨。謂澄淳潔淨。離汙濁故。二清冷。謂清湛涼冷。無煩熱故。叁甘美。謂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軟。謂輕揚柔軟。可上下故。五潤澤。謂津潤滑澤。不枯澀故。六安和。謂安靜和緩。絕迅汛故。七除饑渴。謂水僅止渴。今兼療饑。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謂增長養育身心。異此土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此八功德水。充滿于七寶池中。池底金沙布滿。“四面階道。”即四面上下臺階道路。皆是四寶所成。“上有樓閣”者。池上有樓閣。重屋曰樓。岑樓曰閣。即彼池與此池中間。有無量樓閣。廣而言之。花上亦有樓閣。皆是七寶所成。池中蓮花。其形大如車輪。各放各色光。如法華雲。四色花。表四十位因行。青色表十住位。黃色表十行位。赤色表十向位。白色表十地位。以因修四十位菩薩行故。果感四色花。此花即是念佛生西衆生所生之處。一一花皆是微妙香潔。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衆生。因地具足戒定慧等香。故果感依報有香。正報亦有香。如臨往生之人。或見佛。或聞香等可證。生到西方至七寶池中。池水如意。淺深皆隨心想。澡浴身體。欲令水沒足。水即齊足。洗足己。欲令水至膝。水即至膝。令至腰。水即沒腰。至腋至頸。及灌周身。乃至洗面。悉皆如意。自然而至。欲令水還原。水即還原。調和冷暖。無不順適。此是阿彌陀佛功德所感。亦是衆生念佛力所感。依正一如。自他不二。水是如來妙用。故滿衆生之願。“此是大本彌陀經意。”今顯念佛往生西方。七寶池中蓮花化生。生處妙也。

  己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阿彌陀佛功德是能持。極樂世界是所持。又阿彌陀佛功德是能莊嚴。極樂世界是所莊嚴。又阿彌陀佛爲能成就。極樂世界是所成就。此結上明住處生處。種種妙好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中所發大願。願後所修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也。此經與華嚴同宗。叁世間爲一身。叁世間者。極樂是器世間。衆生是有情世間。佛是正覺世間。會叁世間爲一體。故曰依正一如。自他不二。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二;己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二;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庚初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是能所各說。此能所合說。先說能受用爲五根。所受用爲五塵。合下科耳根聲塵。爲六根六塵。天樂即聲塵極樂境界根塵皆妙。娑婆根塵皆粗。心粗故。根塵亦粗。心細故。根塵亦細。“常作天樂”者。此耳根對聲塵也。音樂即匏、土、革、木、石、金、絲、竹等八。娑婆人間須人作。極樂人間。同此土天上。故曰天樂。不鼓自鳴故。而且常鳴不息。又異此土天上。生西方人。耳根得常聞天樂。且極樂天樂。八音中。一一皆具八音。音音皆演妙法。聞者皆得法喜充滿。黃金爲地。即色塵地具七寶。而以黃金爲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亦色塵也。生西方人。眼根得常見之色塵也。鼻之于花。亦香塵也。日分初中後。名晝叁時。夜分初中後。名夜叁時。故曰晝夜六時。此就娑婆而言。極樂常晝不夜。以依正皆有光明故。不假日月而分晝夜。雨字讀去聲。動詞。降下之意。曼陀羅。梵語。此雲適意。又稱白蓮花。上加一天字。是自然義。非人力種植所成故。廣本雲。花落滿地。有自然風卷去。如是常卷常下。“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者。觸塵也。極樂國衆生。是十方國土念佛得往生者。衣祴者。盛花之器。或衣具。或包單。生西方衆生不是無事。因得長壽。不忙衣食住等。正好修行。故每當朝起。手持衣祴。將天曼陀羅花包起。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以他方不常有此花故。供養十萬億佛土之佛。是約娑婆至極極而言。極樂至娑婆是東方。余九方亦複如是。娑婆衆生。士農工商。爭名奪利。忙個不了。極樂衆生。忙供佛拜佛。忙六度萬行。並忙供養他方諸佛。或謂念佛人求生極樂是消極。其實以六度萬行上供下化。但不積極于爭奪耳。安得謂之消極。此但雲供養諸佛。叁寶舉一即叁。以供佛求法必具僧衆故。又以花供養。即攝一切供養。如普賢廣修供養中說。“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者。味塵也。朝起食時持花。以神足供養十方諸佛已。仍以神足回至極樂。不廢飯食經行。飯上聲。吃義。食去聲。所吃飯也。彼土衆生。常以法喜爲食。偶然欲食。即有天食從空中而來。食畢撒手。碗缽亦從空而去。“經行”即運動以調身。極樂所有一切果報。皆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行所成。五六七八九五願。成就五通。其天耳。乃不動得聞十方佛法。上雲神足往還。蓋約一面供佛一面聽法說。又廿叁願雲。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又廿四願雲。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有如是因。故感如是果。阿彌陀佛功德。亦是衆生念佛功德。阿彌陀佛能攝衆生功德。衆生亦能攝佛功德。不過衆生攝佛功德是分攝。衆生所有功德。彌陀全攝。

  庚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上天樂天花等種種莊嚴。皆佛願行功德及衆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二;庚初別明二;庚二總結;辛初化有情聲二;辛二化無情聲;壬初鳥音法利。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廣說耳根聲塵。其實極樂世界攝法界機。六根六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初句總標。下六別列。白鶴此土有四種。玄黃蒼白。以白色爲最勝。孔雀鹦鹉是此土所貴。故偏舉之。舍利舊雲鹙鹭。□禅師雲是春莺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衆鳥。共命亦雲命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故。此兩種鳥。娑婆雪山等處有之。彼鳥。究竟衆生非衆生。不過其形相似而已。晝夜六時。出和雅之音。演微妙之法。所演法。爲五根等卅七道品。五根者。信正助道法。名信根。行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助道法而無他念。名念根。攝心于正助道法。相應不散。名定根。爲正助道法。觀苦集滅道四谛。名慧根。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能破疑惑。懈怠。邪念。亂想。並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故名五力。七菩提分者。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叁喜覺分。四除覺分。五舍覺分。六定覺分。七念覺分是也。八聖道分者。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也。如是等法者。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並余善法。總和而言也。其國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者。因他方衆生念佛。生到西方。有未悟無生者。佛威神力故…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