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性,雖似非境,若約所對,亦不出六塵之境。性有習種性與性種性。習種性者,如眼見色,爲眼之習種性,曰見性;乃至意知法,爲意之習種性,曰知性。性種性,即真如與一切法爲依者,是也。若依見覺聞知所依之性種性,則與此論旨大同;如觀世音菩薩以一耳聞,反聞自性,而得圓通,可以例知。今不依者,揀循塵之四習性耳。
申二除心。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此除心文分二:初除妄想,又叁:初正遣。諸境已除,更有想心,亦複須除。故曰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者,所遣之境既無,能遣之心亦遣,即能除妄境之想心,亦並遣之也。如掃地,垢淨,不可再存已掃淨想。
二以一下,釋成。以一切法性,本來無相,衆生念念見生,而性實不生;念念見滅,而性實不滅;以妄見隨生滅境,故有生滅心。若以智知實性,本無生滅,則生滅妄想自除矣。
叁亦不下,重揀。亦不得隨妄想心外念境界已後,方以正心除此妄想心也。若如是者,即是放逸矣。
次心若下,住正念,又二:初正顯。上言不得乃指有工夫時說,今言心若馳散,既已放逸,即當攝來住于正念,乃將錯就錯,再提起工夫,除妄想心,仍歸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是一心,無妄境妄心,所謂直心正念真如,一如無二如也。
二即複下離相。即離執著唯心之相。故雲即複此心,亦無自相。既無能緣之見聞覺知,又無所緣之六塵境界,唯一法界心,此法界心,亦又無相。前則離能所分別。唯一真如實相,名爲正念。今則正念亦無自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此唯心亦寂,故曰念念不可得。
未二約余時修止。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
行人無論用何等功,均須不間;故修止非惟坐時如是,行住臥時亦如是,故去來等通一切處,常思方便;方便止隨順正止,方便觀隨順正觀,又即于止境界相時,觀察真如也。
北京一班比丘尼衆作務時,一人鳴椎,衆齊念佛;此處既已如是試行,希勿間斷!
巳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叁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此文分四,如上二科四儀修止,久習淳熟,功不浪施,故其心得住,即一止成也。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故始覺知方猛利;以心住故,得入真如叁昧,即二得真定也。
戒定即伏煩惱,又得真定,故曰深伏煩惱。五住見思,雖未除滅,能伏不起,不障信心,即叁除障也。障除故使信心增長。速成即十信心成滿;不退,登住入位也。
辰二障者不能。
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唯除六種障礙,有此諸障之人,不能入真如叁昧也。疑惑,于真如法,猶豫不決;不信,即闡提;誹謗即外道;兼不信口業,其障更重;重罪業障,通現在過去生中,犯四棄八棄菩薩十重等,故上雲持戒不淨,修一切善,悉皆不成,況有重罪。我慢即貢高,或有一知半解,或一知半解亦無,甘處下流,不知于己與衆生當作憐愍生死想,作希望成佛想。懈怠,即晝夜六時,徒混光陰,不知精進道業,晨夕叁摩其頭,痛哭自警。此皆行人庸言常事,懈怠者,不信不行夫何言哉!
如是六障,或一人一障,曰如是等人;或一人多障,曰如是等障;皆不得入真如叁昧。
卯二顯勝能,二:辰一能生一行叁昧。
複次依此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
修方便得叁昧之次,以顯真如叁昧有叁勝能,知法界一相之知,是即定之慧。法是心法,界是因義,一相即一實相心,此心爲一切諸法之因,故爲十界依正之本體。現文舉正攝依,曰諸佛衆生平等;以此實相智,常知實相理,曰一行叁昧,從真如叁昧生,此真如叁昧之第一勝能也。
一切諸佛以心法爲身,不以色身爲身,曰法身;衆生身,即未來佛身,乃指色身。諸佛法身與衆生色身平等無二,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既是無二,即是一相,所謂生佛唯一實相心,無有二相;唯心而非遺物也,十界依正皆物也,全物唯心,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故在佛不增不淨不生,在衆生不減不垢不滅,故平等無二。
即名句,顯所生叁昧名。以一即定之慧,常知十界依正,同一實相,此一智慧行,常知不昧,曰一行叁昧。
辰二能生無量叁昧。
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
尚知真如叁昧,是一切叁昧之根本;若人修行,得具如叁昧,漸漸能生無量叁昧。此顯真如叁昧第二勝能也。叁昧通名。真如,一行、無量等,別名也。
卯叁辨魔事,二:辰一略,二:巳一魔事。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或有前之六障,皆無善根之衆生,欲修止觀必遭魔事,故雲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或現形像,使修止之人恐怖;形相非一,故曰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巳二對治。
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
對治魔事,當念唯心者,以始覺智念真空理,唯心無境,則心可轉境。心若著境,即被境轉,而爲所惱;心能轉境,則境即心,心不惱心,故曰終不爲惱。
倘自心不能觀真空無相理,則能觀非始覺,所觀盡是魔境。余有同學,同受皈戒,伊又隨皈依師出家,入天童禅堂,以思家眷故,坐則見兒女繞膝,不能對治,終舍戒矣。是坐中現相之無治也。
又金山一位行者,止靜則見一獅子在前跳躍,因即發笑;維那見而問知,令請問善知識,知識令彼坐時持錐,再見獅時刺去,行人從之;正刺獅時,乃刺己腿,從此獅永不現。此坐中現相之有治也,故修道決不能離善知識!
果能念得唯心,實相不失,必無魔事可惱,亦無魔事可滅。
辰二廣,二:巳一魔事,五:午一現形說法。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禅定中魔事,廣如牛毛,難以盡述,今對上略雲廣有五:初四句現形可知,余皆說法。
陀羅尼,此雲總持;六度如常解,平等通叁解脫,皆無怨親因果,亦曰平等,以畢竟斷滅空,是真涅槃。魔欲惱修止人,以似是而非之法,而來擾亂。行人平日必先習正法,然後依解起行,遇有魔事,方可識知,不爲惱害。
午二得通起辯。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首句得宿命通,可知過去之事;次句得天眼通,可知未來之事;叁句得他心通,可知現在一切人心中事,四句起義、法、辭、樂說、四無礙辯,末句以有通辯故,貪著世間名利之心,不覺而起。語雲: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未修之前,必切實對治世間名利,使現行不起,雖真得通起辯,亦不爲其所動,況通辯與止,非相應之果,唯以得定爲相應耳。此不可不知。
午叁起惑造業。
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
數者,頻也,頻喜頻嗔曰性無常准;多慈多愛,即爲逆順境所感故,多睡多病,懈怠休廢,即惑于五陰身心。不信疑慮,即正指惑心,惑心一起,所信真如仍迷,故舍本修勝行,更修雜業,不能一門深入,或著世事種種牽纏,豈盡外魔所使,實亦舊來之腐敗惑業耳。
午四據定得禅。
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仕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
魔能使人得諸外道叁昧,但似是而非,乃雲少分似,故曰非真叁昧;或複據此七日禅定中,得禅定中,得禅悅日食,曰得禅,亦能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于此幻化魔術,非具真止之智,古能不爲所動,而愛著之乎!
午五食差顔變。
或亦令人食無分齊,戶多戶少,顔色變異。
食以支身,量取適中。魔能使行人于食不知分齊,忽多忽少,如是顔色變異,身心不安,妨廢修業。
巳二對治。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以魔有如上種種力故,人常應以始覺智觀本覺理,此理唯心無境,曰真空,能如是正念,自然知境本空,不取著于境,于是始覺智心,自落邪網,遠離諸業障矣。蓋業障爲因,魔爲報障,心能不取不著,魔無施其伎倆矣。
卯四簡僞,二:辰一舉內外二定以別邪正,二:巳一邪。
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外道不知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乃于心外取法,故心遊道外;縱得叁昧,總不斷見思惑及我見我慢我愛我癡,此四俱生煩惱,乃第七識,念念執著有我,故貪世間名利恭敬,以爲我所,此惑與身俱生,未能對治我見者所必有;若真叁昧,必須遠離我見,及世間名利恭敬,邪正相去天壤,且與下科對較可也。
巳二正。
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修真如叁昧,不住見相,即無能見之心;不住得相,即亦無所得之境;所謂心空境寂,何爲障也。乃至出定,亦常如如不動,不生懈怠驕慢,所有煩惱,均能漸漸微薄。
噫!世間學問,久久尚能變化氣質,況修真叁昧,本無可取可得,心空境寂,有何煩惱而不漸薄,何幸聞斯法要,而不爭取實益可乎!
辰二對理事二定以明直僞,二:巳一真。
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真如叁昧爲理定,世間叁昧爲事定。此…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