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反明理定爲。凡夫指薄地凡夫,須修真如叁昧,乃得入如來種性。總言如來種性,別則爲六,一十住曰習種性, 二十行曰性種性,叁十向曰道種性,四十地曰聖種性,于等覺種性,六妙覺種性。今就十住言,不修此真定,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巳二僞。
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修世間事定者,不知我空,以有我故,能所不空,貪著禅味,系屬叁界,與外道定同。何者?以我見生死根本,佛法中小乘尚須破分別我執,始證初果;再除俱生我執,始出叁界。故修世間禅定,不離善知識;或可吊向我空理;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我見及六十二邪見。以善知識,知因識果,知病識藥,護持行者,俾離險難,不入歧途。學者千裏迢迢,參訪知識,亦以此取。苟得善知識,必久久依止親近之。末世解行一如者稀,縱行不備,但能精通理,亦可依止。即並此知識亦無,尚可自研教理,以經教爲知識,自可不入邪途。
外道不出斷常二見,皆計五陰爲我;或計即陰是我,或計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或計我大陰小陰在我中,五陰各四,成二十見;又各分叁世,則成六十,加根本斷常,是爲六十二見,須詳閱教乘法數,佛學辭典。
卯五示益勸,二:辰一總標。
複次精勸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
專修此真如叁昧者,于現世中,可得十種利益;影略未來,直至成佛,利益不盡,是爲總標。
辰二別解,叁:巳一善友攝護益。
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首句征起,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者,以真如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故修此叁昧,與諸佛菩薩本體,法爾相應,故得佛菩薩之護念。
巳二離內外障益,二:午一離外惡緣。
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怖,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庂所惑亂。
前文雲諸魔惡鬼能現形說法,乃不善修真如叁昧者,心有所著,故魔乘隙而入,若觀真如無相,則魔無隙可乘。外道,或雲九十五種,或雲九十六種,以見佛世外道之多。外道鬼神不能惑亂修真如叁昧人也。又依外道修成之鬼神,曰外道鬼神,與諸魔惡鬼皆在有相之中,恐怖惑亂于人,行者觀真空故,終不爲惱。
午二離內惑業。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四者即離惡業障,以大乘四信,首信真如甚深之法,故無誹謗重罪。即或宿世重罪業障,以修真如叁昧,亦得漸漸微薄。所謂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消除。實相,即真如也。
五者即滅惑障,疑即惑,不信而謗,爲障至重;惟修真如叁昧,能滅一切疑;諸惡覺觀者,揀非真如妙觀故。
巳叁行成堅固益。
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行成者,真如叁昧行成也,堅固即不退。六者于理增信,即信真如不退,乃如來安住之境,我亦當安住。
七者以修真如叁昧故,了知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故能遠離憂悔;又處染不怯,即悲智不退,智不退故,能破幻化生死不怯;悲不退故,能于幻化生死中度幻化衆生不怯。
八者修真如叁昧人,忍辱堅固,舍于憍慢,了知真如及十界同共一體,故觀一切衆生,無非真如平等,故無憍慢,無憍慢故,自不爲他人所惱,即不爲境緣所壞。
九者修真如叁昧,雖未得定,于一切時處,隨順真如故,逆順諸境,不嗔不喜,故能減損煩惱,亦智慧堅固。不樂世間者,衆生世間所樂,不出五欲;人樂,此安能成定也。
十者若得真如叁昧,不爲六塵境界之所亂;六塵中以音聲,最易擾亂禅定,故特舉之。一切音聲既不能擾動,余塵益不能驚動,即究竟堅固也。
別門修止門巳竟。
寅二觀,叁:卯一明修觀意。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若但修止,則心沈沒,而失二利。或起懈怠心,不樂衆善,是失自利,或遠離大悲,不度衆生,失于利他。以是修止必兼修觀。
卯二辨觀相,四:辰一法相觀,四:巳一無常觀。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四種法相觀,爲大小乘之所必修。初句牒起。當觀下即無常觀,世間一切依正二報,皆有造作之因而成,故曰有爲,有爲之法,不得久停,須臾壞,即無常義。行者當觀自身,生老病死,即無常觀,楞嚴烴雲:“其變甯唯一紀二紀,實唯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又佛問人命幾何,衆答不一,乃至最後一弟子答雲:人命只在呼吸間。是以應觀無常,急救生死,如救頭然。
巳二苦觀。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
一切心行,遷流轉變,受想行識,念念生滅,即變易生死苦。心隨六塵境生滅,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以此遷動色身,受分段生死苦,癡人無觀,永受此難受之苦;觀知苦者,必求脫苦之方,乃有脫苦之日。
巳叁無我觀。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
我爲主宰,以執假色身爲我,乃忘法身真我。故應觀所念過去諸法,無我作主故,恍惚如夢。並應觀所念現在諸法,無我作主故,猶如于雲,于性天中忽起忽滅,癡人于此叁世,無常無我中,妄認有我爲常,豈得自在。修無我觀者,識得假乃認得真,真我豎窮叁際不改,橫遍十方不遷,乃得自在。
巳四不淨觀。
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爭,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世間一切有身,受胎種子不淨,住胎住處不淨,出胎出處不淨,火化骨臭,究竟不淨等種種穢汙;一身大則九孔常流不淨,小則毛孔常出穢汙,應谛觀察,無一可樂,可治貪愛,以求清淨法身。
辰二大悲觀。
既修上法相觀,更當觀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之所熏習,真如隨緣,令心隨無明生滅,過去身心已受一切大苦;現在依舊生老病死,無量諸苦之逼迫,等同過去,未來諸苦,亦可例知,無有分齊,無有底止,隨業受報,難得舍離,如影隨形,而不覺知;非但不覺苦,更不覺脫苦之法。衆生如是叁世受苦,迷而不覺,甚爲可愍,既爲佛子,當修大悲觀,說此苦谛以喚醒之! 辰叁大願觀。 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未來際,以無量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悲須願助,始可念念不忘。作大悲思惟已,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真我之菩提心,離于分別,不分自他,觀衆生如己身,即大願心,修行一切諸善功德,遍于十方,盡于未來,一切時處,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凡小之樂,猶非大願,必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乃成大願。涅槃樂無對待,故雲第一義樂。 辰四精進觀。 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起大願觀已,更應于一切時處,所有衆善,隨己力之所堪能,不舍衆善,修之學之,心無懈,怠即以行填願也。 卯叁結觀分齊。 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 坐時專修止,余一切時處,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應作即二利善,不應作即自害害他,律製森嚴,皆當依教奉行,然不學無術,學已當觀,觀之分齊,通一切時處,衆笪應谛審觀察,不生顛倒。 寅叁俱,叁:卯一總標。 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 前言坐時修止,余時修觀,今以久修純熟,即當止觀俱修,故行住臥起,一切時處,皆應止觀俱行。 卯二別辨,二:辰一約明俱,二:巳一即止之觀。 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 約法明俱,即止觀俱行,雖念諸法自性不生,是止義;而複即念善因緣,生善果報,惡因緣生惡果報。不壞不失,是即止之觀義,于止中修觀,曰即止之觀。 等者,等彼不苦不樂報,如無記心造業,便怠不苦不樂果,如穿衣吃飯,本爲非善非惡事,以無善惡心爲之者是也。然此約化教,對常人說;若論製教,有律製,依教則善,違律則惡,不可不善觀察。 巳二即觀之止。 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雖念因緣和合,善惡業報不失,即是修觀;亦即念善惡業本來幻化,了不可得,即是止義,如是觀中有止,謂即觀之止。又不執觀智,爲念性不可得,法理體,不住得相,不住見相故。 辰二對障明俱。 若修止者,對叉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約障明俱,先約我法二執以修止,修止既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貪著五欲私不了生死之我執障;兼複能舍二桑實有五陰法執,及偏空涅槃法執,怯弱度生之見。 次約劣怠二障以修觀,二乘若修大悲大願觀者,能對治狹劣心過,廣度衆生,凡夫若修上四法相觀,即能對治懈怠,不修諸善根之障。 卯叁總結。 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以上諸義,可知止觀二門,共相助成,如車兩輪,如鳥二翼,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足,則無能入菩提之道,以覺道須定慧具足,故曰:“佛陀耶,兩足尊,”定即福,觀即慧故。 庚四防退方便,二:辛一明可退之人。 複次衆生,初學是…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