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代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事理淺釋(王智隆居士)

  明代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事理淺釋

  王智隆居士

   我是修學淨土宗的初學者。淨土宗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爲目標,看似容易,實行困難。爲什麼?難就難在“一心不亂”這四個字上。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就是在事相上處處磨煉自己,倘能真正做到《金剛經》所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才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一心不亂”,不是沒有心念,而是沒有妄念;“無所住”即是“不亂”,“生其心”即是“生一心”。怎麼才能真正做到呢?有沒有什麼標准或規則可行呢?感謝前代大德指出了修行要道,這要道就是 《十大礙行》。

   倘能在這末法時期以此《十大礙行》處處檢點自己的一切言行乃至一切念頭,把它當作牧牛的鞭子,不使妄念奔馳,那末,“一心不亂”終究可以逐步做到,而往生資糧也以有所積聚了。

   這就是我爲什麼不揣淺陋把讀《十大礙行》寫成語體文的原因。

   元朝妙葉禅師所著的《寶王叁味念佛直指》裏說:“仔細審察妙明真心本來平等。無論從體上說還是從性上講,都是不會增多或虧損的。因此這真心雖被業識所纏縛,但返妄歸真、背塵合覺的本性永不會消失。而作爲凡夫來講,由于業力的牽引,只要剛有點修道悟性的心願,而魔障也就立即跟到。如果因此在戒行上有所虧失,在心地上有所染汙,那末,以前所作的善事就會損失不少,因此往往是成就很小而失敗很多。正因爲如此,所以看起來修行的人很多而真正悟道的人是極少極少的。況且在這娑婆世界中,人們總是努力去追求物質享受和精神娛樂,誰肯認真實地去修行?結果導致死死生生,變遷不已。多數人不明白因果的道理,只看到別人眼前的幸福,而不知別人的幸福還是因果報應的結果;只是想從表面上去模仿模仿別人,結果幹出種種殺、盜、淫、妄語,酗酒,鬥歐、強奪、欺詐等等罪業來,妄想以此來滿足自己物質與精神上的欲望。像這樣飲鸩止渴、舔刀嘗蜜的做法,到處都有。正是由于這樣,使得許多人退失了初心,不肯上進,使得佛在叁大阿僧祗劫不惜身命所修得的度世濟人的無上法門非但無法繼續弘揚流傳,反而要在我們這一代裏喪失,怎麼不令作爲佛弟子的我們痛心悲傷呢?我們既爲佛的弟子,如果不是努力去弘揚廣大如來的法門,反讓法界衆生永遠失去慧眼般的法門,那真是比割自己切身的肉還要痛苦呢!”

   “現在依照經文立十種妨礙修行的大惡行,稱爲“十不求行”,這“十不求行”,包括了一切修行的障礙,只有上智的人才能做到;其余中下的人是不敢想象的。倘若能依照這“十不求行”來對照,檢查自己的言行及思想,是否能達到“十不求行”所要求的,由此來端正自己的品行,體會修行的大道理,並且時時處處都能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做到,那就能即使進入魔界,也不會被魔所動,傷害自己的精進心,即使到了那種聲色的娛樂場所或環境裏,也不會被聲色所迷惑,忘失自己的正念;直到那種種順逆之境:如憎嫌的或愛戀的場合、追求名利的場所、人我爭執、得失榮辱的等等境界,只要首先把自己的心放在有准備的不敗之地(即所謂先看到困難,心有所備,則困難來時心不慌亂也),那麼種種境界阻礙就擋不住我的修行。陰礙既然擋不住我的前進,那我就可以直心行道了”。

   明朝的藕益大師在《十大礙行》的跋中講:“佛祖聖賢,沒有一個不把逆境當作大熔爐來鍛煉自己的。佛的四聖谛,苦谛就放在頭一位。又稱八苦爲八師。倘若稍爲存在著一念喜歡順境而嫌惡逆境的情緒,那終究會同那些爛草枯葉一般,怎麼能像松柏那樣在冰霜風雪之中亭亭而立呢?美玉不經過琢磨加工是不能成爲一件好玉器的;生鐵不經過鍛煉是不會成爲好鋼的;鍾不敲不響,刀不磨不快,哪裏有天生的彌勒、自然而成的釋迦佛呢?若想成聖爲賢,當佛作祖,必定能做到受人惡罵就好像喝了一杯甘露水;碰到橫逆的事就好像見到了寶貝,這樣才能安心在患難中經受考驗,在患難之中修行,才能在這五濁惡世中,種植下往生西方淨土的種子;才能像青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登高位而不退失。如果沒有事的時候,就到處說自己怎麼用功念佛、求生淨土;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就悔恨交加,悲歎不已。要是這樣的話,我說這個人念佛叁昧修不成,往生西方也沒保證。只有用這《十大礙行》來一一自己檢查自己,倘若真的能在病時、難時、甚至于在受抑製、受排擠、受打擊之時,只是一味地增強念佛的信心,明白苦難終究是空的,不怨天,不怪人,那麼你的西方蓮華就會日日增長,真可以稱得上是叁昧寶王了”。

   下邊分別闡述《十大礙行》的內容:

   一、原文(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爲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爲解脫。

  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爲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爲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爲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爲資糧。

  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爲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爲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爲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爲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爲行門。

   二、類別

  1 、在身體健康上來說,不要總希望自己不得病,永無病苦。

  2 、在處世接物上來說,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一帆風順。

  3 、在智慧參究上來說,不要總希望自己老是聰明,一學就會,一想就通,沒有障礙。

  4 、在日常修行上來說,不要總希望沒有魔難,太平無事。

  5 、在計劃辦事上來說,不要總希望順順利利,容易成功。

  6 、在朋友交往上來說,不要總希望朋友能給我些什麼,幫我些什麼。

  7 、在人事處理上來說,不要總希望人人都能尊敬我,依從我。

  8 、在利益他人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能得到好報,得到贊揚。

  9 、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能沾點光,得到點好處。

  10 、在誤解受抑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能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重新受人重視。

   叁、病根——沒有十礙反而是修行退步的病根

  1 、身體不得病,就會産生貪欲的念頭,名利色食睡,五欲一齊來。

  2 、處世無困難,就會産生吾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3 、自認爲聰明,就會産生急躁求進的情緒,貪多圖快,急于求成。

  4 、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願心似劍,魔難如砺。

  5 、辦事常順遂,就會産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藐視一切,自尊自誇。

  6 、交友思得利,就會産生貪欲執著的心理,心有染著,何能清淨。

  7 、人人都順從,就會産生驕傲自大,孤芳自賞的優越感,好比觀天井蛙,夜郎自大。

  8 、做事希圖報,就會産生貪圖福報,斤斤計較之心,何況福報還有用盡的時候。

  9 、有利想沾光,就會産生癡心妄想,甚至造惡,殺盜淫妄,詐陷毀傷。

  10 、受抑思申明,就會産生人我分別,怨憎之心,我相不除,佛道難成。

   四、病症——沒有十礙而得此種種病症

  1 、貪欲念起,一定會破戒,退失自己無上道心。

  2 、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

  3 、急躁心起,一定會認爲自己修行到某種地步,應得到某種效應了。

  4 、志願不堅,一定會認爲自己證悟到某種地步,應得到某種智慧了。

  5 、狂妄自大,一定會認爲自己比別人都有能耐,落入能所牢獄。

  6 、心有染著,一定會老去找別人的短處、不是,分別相起。

  7 、孤芳自賞,一定會老覺得自己總是對的,執著心起。

  8 、貪著圖名,一定會想宣揚自己的名氣,我相熾燃。

  9 、癡心貪財,一定會被那非法非分之財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

  10 、人我心起,一定會産生怨恨的心情,嗔恨的業火會燒去自己功德之林。

   五、立義——《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1 、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

  2 、如果能知道困難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又何必對困難耿耿于懷呢?

  3 、如果能知道障礙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這些障礙也就不戰自降了。

  4 、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這些魔難也就不能來惱亂我了。所謂:“知幻即離”。

  5 、如果能知道成敗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成功只是果報而已,並不全是因爲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

  6 、如果能知道交情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交情的深淺也只是果報而已,並不全是因爲個人有什麼特別引人之處。

  7 、如果能知道別人的順從也是虛妄的,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那麼就可以明確到;所謂別人的順從與否也只是因緣的果報而已,並不全是由于自己都做對了。 …

《明代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事理淺釋(王智隆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