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序及導言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原序〉─丘寶光 居士
〈1980年版序〉─沈家祯 居士
〈給讀者的短箋〉─康底帕洛比丘
導言─陳上師生平事迹自述
(一)外層傳記
(二)內層傳記
(叁)密層傳記
(四)密密層的傳記
(1)因位的成就
(2)道位的成就
(3)果位的成就:證量
〈原序〉
丘寶光 居士
自古以來,對于實相的探究有許多人在熱衷地尋求。在這些大衆之中,僅有少數人尋找到正確的途徑,而在這些少數人當中,能夠證入實相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證悟者在被詢及有關他們證悟的內涵時,經常是無言可說的,因爲實相僅能透過經驗來認證。經由嘗試錯誤,修行者可能終究會找到正確的修行之道。可是若能得到有驗證而不著兩端—— 流于口頭或保持緘默—— 的善知識引導,那麼這段嘗試錯誤的過程便可以縮短,甚至省去。
我們很有福緣,能值遇這樣一位實修親證的大善知識——殊勝的佛教瑜伽士陳健民上師——他,出乎慈悲,使得桑格那卡喜達比丘和康底帕洛比丘記錄下這一整套有系統的實修指引,以利益英語世界中有志從事佛教禅修的人們。
謹願有心修行之士能依此而聞、而思、而修。 釋迦佛的教法從不教我們盲信盲從,而是教我們要深入,且親自驗證其成果。
陳健民瑜伽士尚有一些對衆生有助益的作品之手稿,等待付梓。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助印,以供免費流通贈閱,以期佛法的更多層面能呈現在西方人面前。
願諸衆生獲得無上安樂
優婆塞 丘寶光
佛曆二九九叁年
西元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一日
于馬來西亞
〈1980年版序〉
沈家祯 居士
在許多有關佛教禅修的書中,本書是不同凡響的。它是聞名的佛教瑜伽士陳健民上師在喜馬拉雅山麓,印度的噶倫堡閉關二十八年實修親驗的結晶。它涵蓋了禅定的理論及實修。尤有進者,書中說明並連貫了佛教小乘、大乘及密乘傳承的禅修方法,並且對于西方佛教徒提供了進修金剛乘教法的指導。本書的附錄提供了許多更加詳盡的資料及教授,因而使本文增色不少。
在1966年初版及1976年重刷的引言前端,都描述了一九六二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之噶倫堡此禅修手冊最初筆錄的情形:
『在此書內,我們把佛教瑜伽士陳健民所說的話先一一記下,並且刻意盡量保留他原創性的用語以及獨特的風格。爲避免任何漏誤,桑格那卡喜達‧悉達偉羅比丘和康底帕洛比丘兩人一起每周一次去造訪陳瑜伽士;前者聆聽,後者(亦即此書之寫作者)筆錄。隔天,康底帕洛比丘趁著對前一日所講的內容印象仍鮮明,便把當場的筆錄謄寫成一份初稿,然後交給悉達偉羅比丘,請他指教。在依他的指點修訂後,即付打字。在下一次會見陳瑜伽士時,便把打好字的稿件呈獻。陳瑜伽士便加以細讀,並且做必要的增益或刪除,因而完成已經細審的最後定稿。因此,我們相信此稿確實無誤地展示佛陀的教法以及陳瑜伽士依之實修的經驗。』
馬來西亞的丘寶光居士于一九六六年初次將此稿付梓成書,免費分贈對佛教禅修感興趣者。在一九七六年,初版已分贈一空,卻仍有不少向隅者,我即在美將之重刷一千冊,由我在紐約的辦公處免費流通。此重刷版是由初版照相印刷,並經陳瑜伽士添加二篇有趣的附錄:〈如何轉人身爲佛身〉及〈如何轉凡夫心識爲佛智〉。
在一九七六年此書重刷印行後,很明顯的索閱者相當多,本書的再修訂也似乎勢所必行。梵文的音譯需要標准化;某些段落需再加以闡明。而大家的共識是,只要能維持文義清晰,原有的基本風格應予以保留,如此讀者讀來才較有親炙陳瑜伽士的感受。爲了完成這份修訂的工作,在取得了陳瑜伽士的許可之後,位于紐約的世界宗教高等研究院便成立一個特別小組,由克裏斯多福‧喬治博士(Dr. Christopher S. George)主其事。薇琪布朗小姐 (Miss Vicki Brown) 隨即被派到加州柏克萊市,和陳瑜伽士共事了八個多月,來進行修訂工作。眼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個版本,是集合了小組衆人之力才完成的。小組的其他成員有:泰麗莎‧徐(Teresa Szu),愛麗斯‧羅曼莉‧荷活 (Alice Romanelli Hower),賴利‧荷活(Larry Hower),瓦士利基‧沙朗達可士(Vasiliki Sarantakos),以及佳內特‧嘉措(Janet Gyatso)。
叁十多年來,陳瑜伽士著述且印行許多中、英文的佛書。他曾發誓說他的著作絕不販售。他的生活非常儉樸,你幾乎找不出他在加州柏克萊的單房公寓和在印度噶倫堡的小木屋有什麼兩樣。我們希望藉由印行陳瑜伽士的言教,能使讀者的心靈和他相通,使您能對陳瑜伽士的風範,有若目睹。
沈家祯
〈給讀者的短箋〉
康底帕洛比丘
本書預設其大部分讀者對佛法已具備某些基本知識,尤其是對佛教的禅修和智慧傳統已有認識。目前有一些此類書籍是爲了教授初學者而編寫。至于本書的殊勝之處,則在于它把整個佛教叁乘中的思想都囊括了,並且闡明此等如何互補銜接,而形成一個有系統的「叁乘一體」的成佛之道。在西方,小乘禅法較爲知名;至于大乘禅法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智慧波羅蜜的實修應用,卻相當貧乏;西方對于能即生成佛的金剛乘法門更是幾乎一無所知。在此必須強調,正如本書睿智又博學的作者一再聲明的——本書內的每一章都可以被擴充成一本書或多本書。本書限于篇幅,只能由博大精深的佛教禅法中撷取一些精華來介紹而已。
對于佛教禅修只有初識的讀者,請先讀(在本書導言內)作者的傳記,以「引發興趣」,然後接著去閱讀結論部分,因爲它對本書的內容做了簡短的摘要,扼要地闡明了「叁乘一體」的架構。〈附錄一〉收集了陳瑜伽士對一些與禅修相關的實際問題的回答,讀之也會有所助益。在對本書之頭尾如此抽閱之後,讀者就可以回旋進內,著手深研其中各個章節;其中有種種圖解、表格,以及佛陀爲引領衆生直至無上圓滿覺悟所開示的叁乘禅修的摘要。
筆錄者 康底帕洛比丘
佛曆二九八九年
西元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月圓日
于印度,西孟加拉邦,
噶倫堡,叁乘*輪精舍
皈依禮贊 佛世尊、應供、正遍知 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噶倫堡,似乎在印可著一項重要工作的開始,因爲這是一項與「光明」有關連的工作。談禅定理論的書很多,然而本書所涉及的不僅止于禅定理論,還涵蓋了極少被完整討論到的有關佛教修持的法門。本書是依佛教瑜伽士陳健民的開示,在盡量保留他原創的用詞及獨特風格的原則下筆錄而成。爲免遺珠之憾,我每周和桑格那卡喜達比丘一起去見陳瑜伽士,由桑格那卡喜達細聽,而我筆錄。隔天我就趁著印象仍鮮明之時,把前一日開示的筆錄內容謄寫成粗稿,交請桑格那卡喜達評點。在依之修訂後,方才打字成稿,而在下一次見面時呈給陳瑜伽士過目。經過陳瑜伽士仔細的校讀,並做必要的添增與刪改之後,才成爲定稿。希望這本經過這麼審慎校訂的書,能將佛陀的教法,以及陳先生在禅修方面的實修經驗精確地呈現出來。談完本書的緣起,讓我們回到和陳先生第一次,不是事實上的初次,而是首度專程爲了此項任務而會面的情形。對于未曾造訪過陳先生的人來說,要找到他的住處便是有夠困難的。並非因爲他是住在什麼荒僻的山洞,或是無路可達的關房,而只由于噶倫堡一階一階擁擠、狹窄又陡峭的街道實在容易使人迷路。要到陳瑜伽士處,當沿著街道下行,逐級而下,行經一處擁擠的西藏難民區,而來到一排經旗前。他的關房對面是印度農業部的大農場。關房南面的窗外即因之而成美景。陳瑜伽士說,有許多次當他由此窗向外眺望,大自然渾然天成的詩篇,使他頗有感悟。 陳瑜伽士初到噶倫堡時,西藏難民尚未湧入,他的關房相當隱僻。有五棵在中國通常用來替代菩提樹的槐樹,從下方的農場往…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序及導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