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白觀音儀軌陳氏注解(上)▪P2

  ..續本文上一頁UOTE>

  二、隨誦隨緣想其意義(參閱本注解)。

  

第十節 供養─如前第六節

第十一節 贊頌─如前第七節

第十二節 歸空

  觀想壇城收入本尊身,身收入心,心收入種子字啥( )。啥字由最下端之( )收入( )再收入( )、再收入( )、再收入( )。( )收入其上端如一發絲。觀想內外一切全凝然歸空。然後定于此發絲上直至雜念全消。然後觀想此發絲亦泯入空中,住于空定,愈久愈好。

  

第十叁節 本尊再顯

  在預備下座行度生善事時,觀想自尊如覺海底之魚,頓然躍出水面,成就本尊,清晰明顯。凡是觀音度生之事業,行者皆當奉行。

  

第十四節 回向

  誦回向偈:

  

  願以此座稀微功

  回向法界有情衆

  同蒙觀音拔苦恩

  皆得超度入真空

  

--------------------------------------------------------

  

第二部份 陳氏注解

  

第一章 空性

  一、觀空咒的意義 是說一切法或相都是純淨的而無我執的汙染;我本身也是純淨的而無自我的汙染。

  二、牢記此意義之後,應當觀想身內與身外在空性中是一體的,清淨無染。 但是也當明了空性雖是一體卻有兩面。背面全無,如同明鏡;正面顯有,似鏡中影。前者叫空性。當佛、菩薩或已成就之行者住于靜態的真空叁摩地,則稱之爲住于空性叁摩地。此叁摩地亦稱根本叁摩地。後者是當佛如鏡中影現,行度生事業。此時佛則住于動態的空之緣起作用之叁摩地。此亦稱後得叁摩地。如此兩種叁摩地實是無二。但是初修行人可以分別修習。因此有時側重空性叁摩地的修持,他時則又側重緣起叁摩地。但是行人成就之後,此兩種叁摩地並不能分開。在實證中他們是無分的。

  本儀軌及西藏密宗各派之任何儀軌之開始第一節都是修持空性。此時外之環境內之肉身都變成空性了。從空性中「吽」字出現,這是第二節中事,直到後來種種觀想都再收入空性,這中間的都屬于空之緣起。若沒有緣起,則觀音大悲的作用便不能發生。

  叁、空性中何以能産生種子字「吽」、「榜」及「朗」?

  空的一面是無,但另一面則是包括一切。當行人在習靜定時,則屬空無。當他在動態的定中幫助衆生時,則是包含萬有的空。

  「吽」字分五部份。爲了省略分別形容各部份的事,我並不一一指出這五部份。簡言之,這五部份代表五大五智,七大都是緣起的因素。因此「吽」字在後來種種觀想之前先出現。

  因爲萬法都是空,沒有自性,五大及智慧也是空的。「吽」字的五部份在未被用來做度生事業前是住在空性中的;當佛、菩薩或行人用他們的時候,他們是由空之緣起而發生作用。

  「榜」字是蓮花所由生長的水大因素。「朗」字是日輪之光與熱的來源的火大因素,各有其作用則屬空之緣起。

  當行者觀想時,每一作用都可能顯現。但行者的定力也可能把各個作用再度化空。

  經過長期努力修持,所觀想之種子字可能變成對行者自身是十分清楚的,甚至是行者身邊的人也能見到。但是如果行者缺乏空性緣起的哲理了解而不能觀空,則這種清晰的觀想並不能起妙用。這就是許多人長期修此儀軌,但是很少能證入空性的原因。因此許多人只能得到一些念誦的小功德,而很少人完全成就觀音的明覺,亦即是證德。能明辨並了解此注解是成證的主要因素。

  四、壇城四周的東西及本尊身如何在空中顯現?

  本尊身是屬空性的智慧身。當本尊身隱藏時,它回歸空性。正如冰受日照又還于水。水凍則又成冰。本尊並無自性,因此他的出現與消失並無阻障。

  同理,壇城亦屬空性之智慧。在某種緣起下,有些佛法被傳達而有些人因之皈依。這些都是由空性中産生的。當密勒日巴的機緣成熟時,他的上師爲他灌頂,他的上師麻巴的成就使得勝樂金剛的壇城完全顯現。當此救度的緣起完全實現後,壇城又隱了。

  五、何以能夠請真正智慧本尊由其淨土降臨娑婆,並與行者所觀之本尊合一?

  果位本尊與因位本尊皆屬空性。他們合一恰如加乳于乳。如果行者觀想並不清楚,或不能全身觀空,或者定力尚不足以使抽象的觀想變成具體的本尊身,那 麼 合一當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經常練習觀空與觀想,才有可能早晚成就本尊身。因此大乘的觀空定是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在受密宗灌頂前便應修習此定。如果無此基礎,則行者應當補修證空並以之配合密乘之修習。

  本注解只是提醒此項必備條件。事實上,即使在西藏也有許多行人忽略了此點。

  六、灌頂何以可能?

  施灌之果位智尊與受灌之因位智尊在空性中是一體的。同屬佛性,正如君王可以傳位于其子,其間並無問題。

  加上真正智尊觀音之大悲是無時不在放慈光普照衆生。觀想因位觀音之行者可能立即得到感應,因爲觀想修習之智尊與真正智尊或多或少有相同的特征。長期修習此儀軌之後,娴熟行人若明了此哲理並具備深厚定力足以保持觀想與空性正見,則可能使二尊融合。

  七、空性與四字之關聯如何?四字各有何意義?

  灌頂咒之意義在觀想中顯示出來!

  簡言之,其意義爲:「一切諸佛,請依尊願,賜我灌頂。」

  四字的意義分別是如何的?下面便是答案:

  「劄」意即歡迎。

  「吽」意即五方佛降臨近于行者頭之上方。

  「榜」意即五方佛與行者結合,如水入水。他們進入行者身內。

  「火」意即融合無間。五方佛與行者成爲一體。

  這四字及其觀想是任一本尊都相同的,白觀音與紅觀音也不例外。

  在外層上,紅觀音的四字意義與上述相同。但這只是外層的觀想。通常瑜伽部解釋此四字代表四件東西,即金剛鈎、金剛鎖、金剛索及金剛鈴。但是對紅觀音而言,此四字尚有其他意含。

  在內層上,當念「劄」,密智佛母之右手應挽觀音之頸。當念「吽」時,其左手緊貼觀音。當念「榜」時,其右腳應繞持觀音。當念「火」時,左腳及全身貼近觀音。

  在密層上,「劄」時觀音之杵觸守方母 ( 位于肛門 ) 並供養之。「吽」時以杵供密智佛母蓮宮外之八方守護母。「榜」時杵應入其體內供養蓮。「火」時蓮內海螺脈之尖端插入杵頭之小孔內而合爲一體。杵在蓮內而蓮脈在杵內,雙方都得到密乘空性第四喜之大樂禅定。

  對于得到此儀軌但未經開許修雙運之叁灌的初學者,以上後兩種觀想並非必要。我在這兒多說了一些來增加興趣及鼓勵初學者速速前進。

  八、空性與供養如何關聯?爲何要行供養?

  灌頂之後,兩尊並無分別,雖然受供者及獻供者是一體,他們都應被供養。爲甚麼供養是在這種關系上舉行呢?這是因爲主與客可以合一或反之亦可。兩者都是在空性中並且主位的供者並不是爲一己而是爲了衆生。客位的受者也是爲了衆生及行者而受供養。不然他並不需要這些世間的東西。基督徒便是以此爲理由廢棄對叁位一體的供養。但依愚見仁慈的上帝也會爲了增加衆生或其造物的福德而接受世間諸物的供養。因此每年聖誕節我總是向耶稣獻火供。這是因爲要在西方弘揚佛法我必須與耶稣合作。

  此外,行供養時應當觀想每一種供養都是空性緣起的表征。

  水無自性。七供的頭一樣是漱口水,第二樣是飲用水。他們的性質是一樣的。水可以結冰也可以做湯,水也可釀酒或蒸酒,也可成尿。南極、北極的冰山也是水變成的。大西洋、太平洋也無非是水。

  梵文「善達哇」意爲水。但是這個字共有四個意義。除了水,它還指鹽、水壺或馬。當帝王要「善達哇」時,侍者必需考慮帝王當時的需要。他必須了解情況以便供給恰當的東西。如果帝王要洗浴,則供水。如爲吃食,則供鹽。如帝王正在喝水,則取水壺。如果要外出,則備馬。因此可見語文並無自性,而是在緣起 ( 或前後文 ) 中有一定的作用或用法,水的空性就是這樣的。

  花也無自性。有些是葉裏的花,如秋海棠、Andraenum Lindle, 及Putz Antherium。有些則含果,如蓮。有些香、有些臭、有的甚至沒有嗅味。有些是複生的並且開許多天,而其他的卻是朝開暮謝。每一朵花都是自然裏空性的記號並且在一定的時節裏是可愛的。

  線香無自性。紅教強調以他們特有的配方來製線香。其他教派也各有他們偏好的材料。線香的顔色有的是黃、紅或黑。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些是混合金粉或銀粉製成的,因此價昂,而其他的可能很便宜。不可能說只有一定是某種成份,某種大小和某種顔色做的才是線香。

  燈也無自性。他們都是性空但在緣起上有異。燈可以是金、銀或銅製的。誰能說光是由油,蕊或燈而來的?通常人們只注意外表的質地,而稱之爲金燈或銅燈。如果它沒有光,還能叫做燈嗎?一個燈可以只由它的質地而辨認嗎?如果是的話,當我們把燈的銀拿來做儲米或麥的碗,燈又在那兒?不一樣的油如乳油、菜油或芥子油應依個人祈禱的目的而分別使用。有的是用來增長智慧,而其他的則是用來除罪。燈蕊通常是用一根外繞棉花的細簽。但是要求財的話,則可加以金箔再外繞棉花。因此並非某種特定材料是燈,而是在種種條件下燈才具備了空性的緣起。

  塗香也是空性。(這是一種有醫藥作用的香粉,用來塗手、臉及皮膚)。在加塗香粉入水前,水還是水;在香味消失後,就不叫塗香了。古代印度聖者所用的香水與日本密宗所用的不同。我用的香水是「巴黎夜妃」或叫「一一…

《紅、白觀音儀軌陳氏注解(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