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UOTE>
二、随诵随缘想其意义(参阅本注解)。
第十节 供养─如前第六节
第十一节 赞颂─如前第七节
第十二节 归空
观想坛城收入本尊身,身收入心,心收入种子字啥( )。啥字由最下端之( )收入( )再收入( )、再收入( )、再收入( )。( )收入其上端如一发丝。观想内外一切全凝然归空。然后定于此发丝上直至杂念全消。然后观想此发丝亦泯入空中,住于空定,愈久愈好。
第十三节 本尊再显
在预备下座行度生善事时,观想自尊如觉海底之鱼,顿然跃出水面,成就本尊,清晰明显。凡是观音度生之事业,行者皆当奉行。
第十四节 回向
诵回向偈:
愿以此座稀微功
回向法界有情众
同蒙观音拔苦恩
皆得超度入真空
--------------------------------------------------------
第二部份 陈氏注解
第一章 空性
一、观空咒的意义 是说一切法或相都是纯净的而无我执的污染;我本身也是纯净的而无自我的污染。
二、牢记此意义之后,应当观想身内与身外在空性中是一体的,清净无染。 但是也当明了空性虽是一体却有两面。背面全无,如同明镜;正面显有,似镜中影。前者叫空性。当佛、菩萨或已成就之行者住于静态的真空三摩地,则称之为住于空性三摩地。此三摩地亦称根本三摩地。后者是当佛如镜中影现,行度生事业。此时佛则住于动态的空之缘起作用之三摩地。此亦称后得三摩地。如此两种三摩地实是无二。但是初修行人可以分别修习。因此有时侧重空性三摩地的修持,他时则又侧重缘起三摩地。但是行人成就之后,此两种三摩地并不能分开。在实证中他们是无分的。
本仪轨及西藏密宗各派之任何仪轨之开始第一节都是修持空性。此时外之环境内之肉身都变成空性了。从空性中「吽」字出现,这是第二节中事,直到后来种种观想都再收入空性,这中间的都属于空之缘起。若没有缘起,则观音大悲的作用便不能发生。
三、空性中何以能产生种子字「吽」、「榜」及「朗」?
空的一面是无,但另一面则是包括一切。当行人在习静定时,则属空无。当他在动态的定中帮助众生时,则是包含万有的空。
「吽」字分五部份。为了省略分别形容各部份的事,我并不一一指出这五部份。简言之,这五部份代表五大五智,七大都是缘起的因素。因此「吽」字在后来种种观想之前先出现。
因为万法都是空,没有自性,五大及智慧也是空的。「吽」字的五部份在未被用来做度生事业前是住在空性中的;当佛、菩萨或行人用他们的时候,他们是由空之缘起而发生作用。
「榜」字是莲花所由生长的水大因素。「朗」字是日轮之光与热的来源的火大因素,各有其作用则属空之缘起。
当行者观想时,每一作用都可能显现。但行者的定力也可能把各个作用再度化空。
经过长期努力修持,所观想之种子字可能变成对行者自身是十分清楚的,甚至是行者身边的人也能见到。但是如果行者缺乏空性缘起的哲理了解而不能观空,则这种清晰的观想并不能起妙用。这就是许多人长期修此仪轨,但是很少能证入空性的原因。因此许多人只能得到一些念诵的小功德,而很少人完全成就观音的明觉,亦即是证德。能明辨并了解此注解是成证的主要因素。
四、坛城四周的东西及本尊身如何在空中显现?
本尊身是属空性的智慧身。当本尊身隐藏时,它回归空性。正如冰受日照又还于水。水冻则又成冰。本尊并无自性,因此他的出现与消失并无阻障。
同理,坛城亦属空性之智慧。在某种缘起下,有些佛法被传达而有些人因之皈依。这些都是由空性中产生的。当密勒日巴的机缘成熟时,他的上师为他灌顶,他的上师麻巴的成就使得胜乐金刚的坛城完全显现。当此救度的缘起完全实现后,坛城又隐了。
五、何以能够请真正智慧本尊由其净土降临娑婆,并与行者所观之本尊合一?
果位本尊与因位本尊皆属空性。他们合一恰如加乳于乳。如果行者观想并不清楚,或不能全身观空,或者定力尚不足以使抽象的观想变成具体的本尊身,那 么 合一当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经常练习观空与观想,才有可能早晚成就本尊身。因此大乘的观空定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在受密宗灌顶前便应修习此定。如果无此基础,则行者应当补修证空并以之配合密乘之修习。
本注解只是提醒此项必备条件。事实上,即使在西藏也有许多行人忽略了此点。
六、灌顶何以可能?
施灌之果位智尊与受灌之因位智尊在空性中是一体的。同属佛性,正如君王可以传位于其子,其间并无问题。
加上真正智尊观音之大悲是无时不在放慈光普照众生。观想因位观音之行者可能立即得到感应,因为观想修习之智尊与真正智尊或多或少有相同的特征。长期修习此仪轨之后,娴熟行人若明了此哲理并具备深厚定力足以保持观想与空性正见,则可能使二尊融合。
七、空性与四字之关联如何?四字各有何意义?
灌顶咒之意义在观想中显示出来!
简言之,其意义为:「一切诸佛,请依尊愿,赐我灌顶。」
四字的意义分别是如何的?下面便是答案:
「札」意即欢迎。
「吽」意即五方佛降临近于行者头之上方。
「榜」意即五方佛与行者结合,如水入水。他们进入行者身内。
「火」意即融合无间。五方佛与行者成为一体。
这四字及其观想是任一本尊都相同的,白观音与红观音也不例外。
在外层上,红观音的四字意义与上述相同。但这只是外层的观想。通常瑜伽部解释此四字代表四件东西,即金刚钩、金刚锁、金刚索及金刚铃。但是对红观音而言,此四字尚有其他意含。
在内层上,当念「札」,密智佛母之右手应挽观音之颈。当念「吽」时,其左手紧贴观音。当念「榜」时,其右脚应绕持观音。当念「火」时,左脚及全身贴近观音。
在密层上,「札」时观音之杵触守方母 ( 位于肛门 ) 并供养之。「吽」时以杵供密智佛母莲宫外之八方守护母。「榜」时杵应入其体内供养莲。「火」时莲内海螺脉之尖端插入杵头之小孔内而合为一体。杵在莲内而莲脉在杵内,双方都得到密乘空性第四喜之大乐禅定。
对于得到此仪轨但未经开许修双运之三灌的初学者,以上后两种观想并非必要。我在这儿多说了一些来增加兴趣及鼓励初学者速速前进。
八、空性与供养如何关联?为何要行供养?
灌顶之后,两尊并无分别,虽然受供者及献供者是一体,他们都应被供养。为甚么供养是在这种关系上举行呢?这是因为主与客可以合一或反之亦可。两者都是在空性中并且主位的供者并不是为一己而是为了众生。客位的受者也是为了众生及行者而受供养。不然他并不需要这些世间的东西。基督徒便是以此为理由废弃对三位一体的供养。但依愚见仁慈的上帝也会为了增加众生或其造物的福德而接受世间诸物的供养。因此每年圣诞节我总是向耶稣献火供。这是因为要在西方弘扬佛法我必须与耶稣合作。
此外,行供养时应当观想每一种供养都是空性缘起的表征。
水无自性。七供的头一样是漱口水,第二样是饮用水。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水可以结冰也可以做汤,水也可酿酒或蒸酒,也可成尿。南极、北极的冰山也是水变成的。大西洋、太平洋也无非是水。
梵文「善达哇」意为水。但是这个字共有四个意义。除了水,它还指盐、水壶或马。当帝王要「善达哇」时,侍者必需考虑帝王当时的需要。他必须了解情况以便供给恰当的东西。如果帝王要洗浴,则供水。如为吃食,则供盐。如帝王正在喝水,则取水壶。如果要外出,则备马。因此可见语文并无自性,而是在缘起 ( 或前后文 ) 中有一定的作用或用法,水的空性就是这样的。
花也无自性。有些是叶里的花,如秋海棠、Andraenum Lindle, 及Putz Antherium。有些则含果,如莲。有些香、有些臭、有的甚至没有嗅味。有些是复生的并且开许多天,而其他的却是朝开暮谢。每一朵花都是自然里空性的记号并且在一定的时节里是可爱的。
线香无自性。红教强调以他们特有的配方来制线香。其他教派也各有他们偏好的材料。线香的颜色有的是黄、红或黑。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些是混合金粉或银粉制成的,因此价昂,而其他的可能很便宜。不可能说只有一定是某种成份,某种大小和某种颜色做的才是线香。
灯也无自性。他们都是性空但在缘起上有异。灯可以是金、银或铜制的。谁能说光是由油,蕊或灯而来的?通常人们只注意外表的质地,而称之为金灯或铜灯。如果它没有光,还能叫做灯吗?一个灯可以只由它的质地而辨认吗?如果是的话,当我们把灯的银拿来做储米或麦的碗,灯又在那儿?不一样的油如乳油、菜油或芥子油应依个人祈祷的目的而分别使用。有的是用来增长智慧,而其他的则是用来除罪。灯蕊通常是用一根外绕棉花的细签。但是要求财的话,则可加以金箔再外绕棉花。因此并非某种特定材料是灯,而是在种种条件下灯才具备了空性的缘起。
涂香也是空性。(这是一种有医药作用的香粉,用来涂手、脸及皮肤)。在加涂香粉入水前,水还是水;在香味消失后,就不叫涂香了。古代印度圣者所用的香水与日本密宗所用的不同。我用的香水是「巴黎夜妃」或叫「一一…
《红、白观音仪轨陈氏注解(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