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金剛乘行人與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異

  

略論金剛乘行人與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異

基本理論之不同

  

  1.果乘因乘,地位高下有別:金剛乘是果乘,爲金剛持報身佛所傳,紅教且謂爲普賢王如來法身所傳,其地位之高可想。其傳承地位既高,其一切方便,及所傳方法均爲不共,殊勝異常。

  2.密教顯教方便勝劣有別:因爲密教是果乘.故多果位方便。所謂果位方便者,是將成佛後果位所得之經驗,用特殊方式,整理交付。比之因乘所取之方便,由最初出離,漸次漸次,經過很長的時間,由小乘而大乘,一地一地的漸至十地,才得果乘之方便,故其證果遲速,大有分別也。

  

  

行人用心之大異,此中分別各段如下

  

  1.出離時用心之不同

  在出離階段,用心不同,修金剛乘行者之出離用心,要果決與果敢。本來,出離是容易被人誤會,認爲小乘發心。不過,金剛乘是須將般若乘曆劫所修的事,即身成辦之。因此,對于世俗及俗務必須出離。即使生活職業,亦須出離,且要果決和果敢。故蓮師口訣“出離世間事,要一刀兩斷”,正如金剛鑽對一切世物,皆可立破。所以家庭環境、父母、妻子,一切關系與顧慮.須用金剛力摧毀之。金剛乘果位方便,雖極殊勝,但須時間專心修持。古德計算修行時間,認爲即使人壽百年,而修行時間,不過四年而已。蓋從一歲至十余歲,不知修行,及知修行矣,睡眠時已過其半,所余之半,又以疾病及其他關系,又犧牲其一半矣。于是日常生活如飲食,如便利,已去了一部分,而座上之散亂昏沈,又去了一部分。其真能在正定果位上觀想,實難得四年光陰也。每一圓滿次第,規定非十二年不爲功。閉關之規矩,爲叁年叁方(半個月爲一方)。事實上閉滿十二年關,而未得成就者很多很多也。故出離用心要決斷。因有即身成就之方便,對出離後之家人,有很大的好處,爲利益眷屬與施主故,必出離。此用心之不同也。

  般若乘之主要,是利他而不爲自己。以無即身成就之方便,只在利他上練習大悲心與空性,不舍衆生。而自己所修行,除依菩薩戒,每日修叁次空觀定而外,只得在六度萬行上作修行,故不須出離。隨時保持與衆生接觸之故,故不出離。惟對于貪、瞋、癡、慢、疑及散亂、放逸……等,仍須出離。所不出離者,爲六度萬行,慈悲喜舍也。然事實上,對五毒等,仍須出離。且于空觀定,未必能保持堅定到底,故須曆劫修行。爲利衆生,而無力量,雖犧牲身命,所耗時間長,而成就緩,故不如金剛乘出離果決之爲愈也。西藏白教密乘成就統計,十個成就者,有九個是“打隴噶朱”(打隴噶朱爲白教四大八小派中之一大派也)。而十個“打隴噶朱”中有九個是窮的。故知:不愁貧窮,堅決出離,下大決心,是金剛乘最要條件。金剛乘複有“叁金剛”訣:前面有“忍辱金剛”,即抛棄父母,爲人所唾罵,亦要忍耐。後面有“無慚金剛”,即抛棄妻子,假使妻賣淫.于行乞,爲人恥笑,亦所不管。中爲“智慧金剛”,即常住大手印勝定之金剛。

  2.行人發心之不同

  發菩提心有叁喻:一爲牧羊喻,是羊先到,人後到;表衆生先成就,自己後成就,爲般若乘發心之最大者。二爲舟于喻,是人到岸,我也到岸;表與衆生同時成就,爲般若乘發心之較小者。曆劫的大菩薩,如地藏、文殊、觀音,均強調衆生未成佛,我故不成佛。叁爲王子喻,是金剛乘的發菩提心。是王子生帝王家,種姓優越,利用王子位之殊勝而度衆生。表修金剛乘行者,既得灌頂,等如王子一般,利用此地位,以度衆生,這力量才大,才是究竟,而頓時可度也。故般若乘以自己力量不大,而衆生煩惱重,只得忍耐做下去,雖經悠長時間,自己固不能即身成佛,衆生亦不能即身成佛;金剛乘則等于王子已有權力,能富貴人,如帝製時代之“賜同進士出身”等。是以般若乘必須自修自成,而佛不與果;而金剛乘則上師可加持,有權威,有力量,可賜與果者。因此金剛乘行者,應發如王子之大菩提心,具足佛慢,以度衆生,即身成就。所謂“爲利衆生願成佛”,此也。吾人勿作下劣想,以爲自己煩惱重而自暴自棄也。

  3.正見體用之不同

  本來般若乘與金剛乘的正見是一樣的,彼此都是中觀的正見。不過,般若乘重在中觀空性之體上用功,金剛乘則不只在空性體上用功,而在此體上,起金剛妙用。即在般若乘理體上,再發起金剛妙用。所以只了解中觀正見,而不了解金剛妙用,仍非金剛乘的正見。金剛乘行人,因先已得正體,如獅子然,搏虎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所謂全力者,以全法身全法界之無我無限空性之力,用之子禮拜、贊歎、供養、隨喜、忏悔、請轉*輪、請長住世,回向全法界之一切有情皆成佛道。因此禮拜,全體起用,無一佛不爲禮拜之對象,無一佛不爲禮拜所感動,無一佛不在加被,無一佛不在印證,無一佛不在救度。供養,則無一珍貴寶貝供品、無一美麗鮮花、無一上妙食品、無一滋補物質而不盡其所有,如其所有,全體供盡。故般若乘一大阿僧祗劫方可圓滿之資糧,金剛乘以數分鍾觀想完成。譬如全部百層大廈,各室電燈之總機關,一撥之下,全部數萬盞小電燈,同時煥發;般若乘如每一室之小電燈,各個別有機關,一撥只有一盞發光。金剛乘以空性全體,彌漫全法界,同時一撥,故能全體發光;般若乘未得果位明體大用,故只有孤燈獨照耳。

  4.勝伴之召感不同

  般若乘中,所有天龍八部之護法,大多數其本人猶在叁界之內,其智慧力,尚不能徹底通達空性,如理明白金剛毒辣手段;不時具有慈悲作障之行動,爲金剛乘所不取。金剛乘中諸大護法,如二臂大黑袍爲普賢王如來所現,四臂大黑天爲勝樂金剛所現,六臂嘛哈嘎拉爲觀音佛所現,各具空性無我之大悲功用,其助行者作諸事業,有大力用,不異諸佛。而其誓句之威力,示現之威光,遠非般若乘中之未出叁界者所可比也。

  5.戒禁之不同

  般若乘與金剛乘之戒禁雖不同,而戒性是相同,戒相是相通的;而金剛乘之守戒,用心更深一層而已。(一)如出家也,般若乘對之非常重視,金剛乘則叁灌時,舍比丘戒,而受叁灌。當然對比丘戒是不抵觸的。雖與佛母雙運,而比丘戒之功德具足。蓋比丘戒之不娶妻,斷貪煩惱故。金剛乘則以毒攻毒,以貪除貪,是斷貪之殊勝者。薩拉哈祖師,以前是比丘,後遇空行母,舍比丘戒。自言,以前不是出家人,現在才是真正出家人。以貪欲煩惱斷盡故也。(二)又如食肉,般若乘菩薩,根據《梵綱經》不食肉,而我國僧不食肉者幾乎全體皆是。西藏喇嘛除修“觀音法”外,都是食肉,然其用心,亦複不同。諾那上師開示:食肉的人,見肉應作痛苦想;且念此畜生已死,若爲他人所食,無甚作用;今我食之,利我身體,助我解脫,則他亦同時得解脫也。故對臨殺畜生,起大悲心,對已死畜生,爲修“頗瓦法”。食時持咒加持之。般若乘之不食肉,即與它不發生關系,無法度之,對它無甚利益,只遠離而已。余事可類推,不再一一細述。

  6.對自身地位之觀感不同

  般若乘行者.十分謙虛,如常不輕菩薩態度,以衆生是未來佛地位,我爲之服務,自處仆役地位;金剛乘則常持佛慢,雖佛慢,與服務衆生之仆役並不相違,以非我慢故。是既持佛慢.佛必有慈悲憐憫法施,般若乘功德,均包括在內。佛必有智慧故,對衆生不生瞋恨妒忌,與般若乘種子相合,而加持衆生力量,就與之不相同矣。

  7.對五欲觀感之不同

  金剛乘許多方便,利用五欲,以爲助道之緣,如財、色、名、食、睡,都有一定的修法,不一定斷之也。

  8.對女子之觀感不同

  顯教多以爲女身不能成佛,金剛乘則以女子爲般若體,能生智慧。顯教雖有般若佛母,但無觀想與修法;金剛乘則對女身本尊地位,比男身爲尊。如甯瑪、噶朱之金剛亥母,薩迦之無我母,格魯之卡雀母,可以想見。同時證分,種種成就關鍵,都在女子身上,故對女子特爲尊重。因爲智慧大故,風騷太過的女子,爲世俗所批評,但金剛乘認爲謗佛,垂爲禁戒。般若乘對女子等如一般衆生,雖不加輕視,但不如金剛乘之尊重。金剛乘對上師之佛母,重如師母,不敢毀謗。

  9.利生方便之不同

  本來般若乘各種與衆生接近方法,如愛語、利行、同事、布施等四攝,均無具體之方便。金剛乘更對與衆生不究竟之方便,加以禁止。如《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對于醫藥蔔卦,均不許可。若般若乘之對衆生,要眼,以眼與之,要身,以身與之等,在金剛乘則爲犯戒。雖有“古薩裏施身法”,以觀想代替之。故般若乘要接近衆生,金剛乘則觀想六道衆生,前後圍繞在關房內,既可利益,亦可免中斷緣也。

  10.調伏事業之主張不同

  在調伏事業上,般若乘用的是慈悲方式;金剛乘則各種方式均用之,如息、增、懷、誅等。主要的差別,是在般若乘爲“菩薩低眉”,多數重于遷就。而金剛乘爲“金剛怒目”,多數重于徹底改造。

  11.攝持衆生之態度不同

  般若乘之四攝六度,所謂“先以欲鈎牽”,是攝持衆生,不惜出于利誘者矣。金剛乘之攝持衆生也,用慈悲方式固有之,而用忿怒方式者更不少。哪谛洛巴之於那洛巴,瑪爾巴之於密勒,都不用慈悲,而用非常嚴厲手段。故般若乘如慈母,而金剛乘則如嚴父也。凡弟子者,須知師之嚴厲,才是慈悲。不願上師過于客氣,反足以顯現自己慢心,以爲上師不敢對己用嚴厲手段也;或自己有業障,上師或不願攝持。故應隨時表示,願接受上師嚴厲之教誡。並應多作承事、忏悔,務必能得上師嚴厲攝持爲要。

  以上所說,均是金剛乘與般若乘之用心,大體上的不同。略將金剛乘用心之常識,所與顯教及淨土宗不同者述之。至金剛乘果位方便之殊勝,以非本篇範圍,未有淡及,而只談用心之不同而已。

  …

《略論金剛乘行人與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