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金刚乘行人与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异

  

略论金刚乘行人与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异

基本理论之不同

  

  1.果乘因乘,地位高下有别:金刚乘是果乘,为金刚持报身佛所传,红教且谓为普贤王如来法身所传,其地位之高可想。其传承地位既高,其一切方便,及所传方法均为不共,殊胜异常。

  2.密教显教方便胜劣有别:因为密教是果乘.故多果位方便。所谓果位方便者,是将成佛后果位所得之经验,用特殊方式,整理交付。比之因乘所取之方便,由最初出离,渐次渐次,经过很长的时间,由小乘而大乘,一地一地的渐至十地,才得果乘之方便,故其证果迟速,大有分别也。

  

  

行人用心之大异,此中分别各段如下

  

  1.出离时用心之不同

  在出离阶段,用心不同,修金刚乘行者之出离用心,要果决与果敢。本来,出离是容易被人误会,认为小乘发心。不过,金刚乘是须将般若乘历劫所修的事,即身成办之。因此,对于世俗及俗务必须出离。即使生活职业,亦须出离,且要果决和果敢。故莲师口诀“出离世间事,要一刀两断”,正如金刚钻对一切世物,皆可立破。所以家庭环境、父母、妻子,一切关系与顾虑.须用金刚力摧毁之。金刚乘果位方便,虽极殊胜,但须时间专心修持。古德计算修行时间,认为即使人寿百年,而修行时间,不过四年而已。盖从一岁至十余岁,不知修行,及知修行矣,睡眠时已过其半,所余之半,又以疾病及其他关系,又牺牲其一半矣。于是日常生活如饮食,如便利,已去了一部分,而座上之散乱昏沉,又去了一部分。其真能在正定果位上观想,实难得四年光阴也。每一圆满次第,规定非十二年不为功。闭关之规矩,为三年三方(半个月为一方)。事实上闭满十二年关,而未得成就者很多很多也。故出离用心要决断。因有即身成就之方便,对出离后之家人,有很大的好处,为利益眷属与施主故,必出离。此用心之不同也。

  般若乘之主要,是利他而不为自己。以无即身成就之方便,只在利他上练习大悲心与空性,不舍众生。而自己所修行,除依菩萨戒,每日修三次空观定而外,只得在六度万行上作修行,故不须出离。随时保持与众生接触之故,故不出离。惟对于贪、瞋、痴、慢、疑及散乱、放逸……等,仍须出离。所不出离者,为六度万行,慈悲喜舍也。然事实上,对五毒等,仍须出离。且于空观定,未必能保持坚定到底,故须历劫修行。为利众生,而无力量,虽牺牲身命,所耗时间长,而成就缓,故不如金刚乘出离果决之为愈也。西藏白教密乘成就统计,十个成就者,有九个是“打陇噶朱”(打陇噶朱为白教四大八小派中之一大派也)。而十个“打陇噶朱”中有九个是穷的。故知:不愁贫穷,坚决出离,下大决心,是金刚乘最要条件。金刚乘复有“三金刚”诀:前面有“忍辱金刚”,即抛弃父母,为人所唾骂,亦要忍耐。后面有“无惭金刚”,即抛弃妻子,假使妻卖淫.于行乞,为人耻笑,亦所不管。中为“智慧金刚”,即常住大手印胜定之金刚。

  2.行人发心之不同

  发菩提心有三喻:一为牧羊喻,是羊先到,人后到;表众生先成就,自己后成就,为般若乘发心之最大者。二为舟于喻,是人到岸,我也到岸;表与众生同时成就,为般若乘发心之较小者。历劫的大菩萨,如地藏、文殊、观音,均强调众生未成佛,我故不成佛。三为王子喻,是金刚乘的发菩提心。是王子生帝王家,种姓优越,利用王子位之殊胜而度众生。表修金刚乘行者,既得灌顶,等如王子一般,利用此地位,以度众生,这力量才大,才是究竟,而顿时可度也。故般若乘以自己力量不大,而众生烦恼重,只得忍耐做下去,虽经悠长时间,自己固不能即身成佛,众生亦不能即身成佛;金刚乘则等于王子已有权力,能富贵人,如帝制时代之“赐同进士出身”等。是以般若乘必须自修自成,而佛不与果;而金刚乘则上师可加持,有权威,有力量,可赐与果者。因此金刚乘行者,应发如王子之大菩提心,具足佛慢,以度众生,即身成就。所谓“为利众生愿成佛”,此也。吾人勿作下劣想,以为自己烦恼重而自暴自弃也。

  3.正见体用之不同

  本来般若乘与金刚乘的正见是一样的,彼此都是中观的正见。不过,般若乘重在中观空性之体上用功,金刚乘则不只在空性体上用功,而在此体上,起金刚妙用。即在般若乘理体上,再发起金刚妙用。所以只了解中观正见,而不了解金刚妙用,仍非金刚乘的正见。金刚乘行人,因先已得正体,如狮子然,搏虎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所谓全力者,以全法身全法界之无我无限空性之力,用之子礼拜、赞叹、供养、随喜、忏悔、请转*轮、请长住世,回向全法界之一切有情皆成佛道。因此礼拜,全体起用,无一佛不为礼拜之对象,无一佛不为礼拜所感动,无一佛不在加被,无一佛不在印证,无一佛不在救度。供养,则无一珍贵宝贝供品、无一美丽鲜花、无一上妙食品、无一滋补物质而不尽其所有,如其所有,全体供尽。故般若乘一大阿僧祗劫方可圆满之资粮,金刚乘以数分钟观想完成。譬如全部百层大厦,各室电灯之总机关,一拨之下,全部数万盏小电灯,同时焕发;般若乘如每一室之小电灯,各个别有机关,一拨只有一盏发光。金刚乘以空性全体,弥漫全法界,同时一拨,故能全体发光;般若乘未得果位明体大用,故只有孤灯独照耳。

  4.胜伴之召感不同

  般若乘中,所有天龙八部之护法,大多数其本人犹在三界之内,其智慧力,尚不能彻底通达空性,如理明白金刚毒辣手段;不时具有慈悲作障之行动,为金刚乘所不取。金刚乘中诸大护法,如二臂大黑袍为普贤王如来所现,四臂大黑天为胜乐金刚所现,六臂嘛哈嘎拉为观音佛所现,各具空性无我之大悲功用,其助行者作诸事业,有大力用,不异诸佛。而其誓句之威力,示现之威光,远非般若乘中之未出三界者所可比也。

  5.戒禁之不同

  般若乘与金刚乘之戒禁虽不同,而戒性是相同,戒相是相通的;而金刚乘之守戒,用心更深一层而已。(一)如出家也,般若乘对之非常重视,金刚乘则三灌时,舍比丘戒,而受三灌。当然对比丘戒是不抵触的。虽与佛母双运,而比丘戒之功德具足。盖比丘戒之不娶妻,断贪烦恼故。金刚乘则以毒攻毒,以贪除贪,是断贪之殊胜者。萨拉哈祖师,以前是比丘,后遇空行母,舍比丘戒。自言,以前不是出家人,现在才是真正出家人。以贪欲烦恼断尽故也。(二)又如食肉,般若乘菩萨,根据《梵纲经》不食肉,而我国僧不食肉者几乎全体皆是。西藏喇嘛除修“观音法”外,都是食肉,然其用心,亦复不同。诺那上师开示:食肉的人,见肉应作痛苦想;且念此畜生已死,若为他人所食,无甚作用;今我食之,利我身体,助我解脱,则他亦同时得解脱也。故对临杀畜生,起大悲心,对已死畜生,为修“颇瓦法”。食时持咒加持之。般若乘之不食肉,即与它不发生关系,无法度之,对它无甚利益,只远离而已。余事可类推,不再一一细述。

  6.对自身地位之观感不同

  般若乘行者.十分谦虚,如常不轻菩萨态度,以众生是未来佛地位,我为之服务,自处仆役地位;金刚乘则常持佛慢,虽佛慢,与服务众生之仆役并不相违,以非我慢故。是既持佛慢.佛必有慈悲怜悯法施,般若乘功德,均包括在内。佛必有智慧故,对众生不生瞋恨妒忌,与般若乘种子相合,而加持众生力量,就与之不相同矣。

  7.对五欲观感之不同

  金刚乘许多方便,利用五欲,以为助道之缘,如财、色、名、食、睡,都有一定的修法,不一定断之也。

  8.对女子之观感不同

  显教多以为女身不能成佛,金刚乘则以女子为般若体,能生智慧。显教虽有般若佛母,但无观想与修法;金刚乘则对女身本尊地位,比男身为尊。如宁玛、噶朱之金刚亥母,萨迦之无我母,格鲁之卡雀母,可以想见。同时证分,种种成就关键,都在女子身上,故对女子特为尊重。因为智慧大故,风骚太过的女子,为世俗所批评,但金刚乘认为谤佛,垂为禁戒。般若乘对女子等如一般众生,虽不加轻视,但不如金刚乘之尊重。金刚乘对上师之佛母,重如师母,不敢毁谤。

  9.利生方便之不同

  本来般若乘各种与众生接近方法,如爱语、利行、同事、布施等四摄,均无具体之方便。金刚乘更对与众生不究竟之方便,加以禁止。如《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对于医药卜卦,均不许可。若般若乘之对众生,要眼,以眼与之,要身,以身与之等,在金刚乘则为犯戒。虽有“古萨里施身法”,以观想代替之。故般若乘要接近众生,金刚乘则观想六道众生,前后围绕在关房内,既可利益,亦可免中断缘也。

  10.调伏事业之主张不同

  在调伏事业上,般若乘用的是慈悲方式;金刚乘则各种方式均用之,如息、增、怀、诛等。主要的差别,是在般若乘为“菩萨低眉”,多数重于迁就。而金刚乘为“金刚怒目”,多数重于彻底改造。

  11.摄持众生之态度不同

  般若乘之四摄六度,所谓“先以欲钩牵”,是摄持众生,不惜出于利诱者矣。金刚乘之摄持众生也,用慈悲方式固有之,而用忿怒方式者更不少。哪谛洛巴之於那洛巴,玛尔巴之於密勒,都不用慈悲,而用非常严厉手段。故般若乘如慈母,而金刚乘则如严父也。凡弟子者,须知师之严厉,才是慈悲。不愿上师过于客气,反足以显现自己慢心,以为上师不敢对己用严厉手段也;或自己有业障,上师或不愿摄持。故应随时表示,愿接受上师严厉之教诫。并应多作承事、忏悔,务必能得上师严厉摄持为要。

  以上所说,均是金刚乘与般若乘之用心,大体上的不同。略将金刚乘用心之常识,所与显教及净土宗不同者述之。至金刚乘果位方便之殊胜,以非本篇范围,未有淡及,而只谈用心之不同而已。

  …

《略论金刚乘行人与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