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P2

  ..續本文上一頁240)

  自顯法王之佛陀(241)無事亦複無有作(242)

  離世出世能所體(243)離本體修真實上(244)

  是即離事大圓滿(245)自生自顯行勝法(246)

  此即無取亦無舍(247)離取舍住本性修(248)

  所謂自生自顯者(249)凡所顯現法爾王(250)

  自顯亦從法爾顯(251)法爾廣大解脫中(252)

  見修無異無自性(253)見在自生自顯中(254)

  修亦自生顯莊嚴(255)行在自生自顯中(256)

  離于斷證之果者(257)自生自顯自圓滿(258)

  此即離事大圓滿(259)大圓離事誰通達(260)

  普賢佛位不行到(261)法身佛位不持持(262)

  通達堪能之士夫(263)所謂佛智即是此(264)

  離心住體爲重要(265)不怕死者之心要(266)

  大圓正見最深秘(267)具足堪能正士夫(268)

  通達即得普賢位(269)彼無所行甚稀奇(270)

  甚深最極殊勝見(271)爲自生顯之精華(272)

  離于疑慮之真谛(273)現在如我心中藏(274)

  空前無有殊妙法(275)今乃于汝而交付(276)

  于法界中自生顯(277)移喜磋嘉心秘藏(278)

  金剛亥母密義中(279)堪能母其善修持(280)

  

勾提

  此中分五:一、否定四原則,從遮方面說明大圓滿;二、未能通達此否定四原則者之權巧方便;叁、肯定四原則,從表方面說明大圓滿之本體;四、大圓滿四德;五、總結。

  □否定四原則

  l.大圓滿不立一切見——不假心行故,離認識故①;有見成邊故,有見則有不見故②;離事故③;不立宗派故④;無可表示故⑤;無有能見所見故,無見因故⑥;不期待未來故⑦;不立次第故⑧;不與修、行、果、分割故,即見、即修、即行、即果故⑨。此項①至⑨原則勾提所從出者,見于本頌下列所舉各句。或搜羅未盡,讀者類推可也。下仿此。

  ①超越心思所行境(21)亦無住處離認識(56)

  明中若離于認識(161)自入離心大樂中(162)

  無思無修無所緣(198)不能言诠不能思(30)

  ②能所思邊皆離開(118)正見本淨離中邊(14)

  本來清淨離戲中(122)無有高低之諸見(123)

  尋求不得亦不見(18)

  ③離事智慧密義中(139)無見無修亦無行(141)

  ④無自宗派無他界(22)

  ⑤不能言诠不能思(30)任何表示不能顯(15)

  ⑥本無見因諸法中(115)能所思邊皆離開(118)

  法身普遍之智中(127)誰證誰見誰分別(128)

  ⑦無疑而有希求心(79)雖欲解脫實自縛(80)

  ⑧高低建立亦無有(16)

  ⑨法爾廣大解脫中(252)見修無異無自性(253)

  2.大圓滿不立一切修——大圓滿離垢淨,無垢則無可治,無淨則無可守;外不治,內不守,焉用修①;大圓滿離對待故②;大圓滿離緣故③;大圓滿爲無爲法,離造作故④;一切修因不可得故⑤;修與見、行、果、無異故,不分割故⑥。

  ①亦無能修與所修(124)無見無修亦無行(141)

  法性從來無垢淨(31)

  ②解脫于余無對待(10)解脫之法無對待(175)

  ③世出世法心無緣(32)無思無修無所緣(198)

  ④離心造作自解脫(8)無作無生本菩提(28)

  無作之作大智慧(151)以作爲心損無修(178)

  無言無說無造作(199)凡有所作皆不得(206)

  ⑤若無所作諸法因(228)說爲離事之正修(229)

  ⑥見修無異無自性(253)

  3.大圓滿不立一切行——無世出世、聖凡、善惡、一切分別故①;無事故②;不取不舍故③;無能行之因及所行之境故④;離一切敵對故⑤;離來去故⑥;不與見、修、果、分割故,即見、即修、即行、即果故⑦。

  ①離世出世之方分(20)佛陀與彼有情衆(100)

  法爾義中皆無實(101)世出世妄皆無有(183)

  賢善本尊惡鬼魅(184)本淨體中無分別(185)

  無作無生本菩提(28)證即無證事無事(24)

  ②無事普遍大圓滿(97)欲知無事智慧義(107)

  所取所舍亦無事(108)離事智慧密義中(139)

  無有境行無有果(140)

  ③于彼無有取與舍(86)離于取舍之垢穢(89)

  由作取舍心錯亂(106)能取所取世出世(195)

  取舍之因亦無有(196)聖凡執取無余法(40)

  苦樂如夢無實境(41)

  ④若無所作諸法因(228)本解無境無受因(38)

  ⑤無自宗派無他界(22)解脫于余無對待(10)

  ⑥無所從來無所住(36)去向亦無離邊表(37)

  不去而能到佛位(149)普賢佛位不行到(261)

  ⑦無見無修亦無行(141)彼無所行甚希奇(270)

  見修無異無自性(253)行在自生自顯中(256)

  4.大圓滿不立一切果——既于因上不立前叁,故于果上亦不新立,以其本具故①;無能證、所證故②;離希求故③;不與見、修、行、叁者分割故④。

  ①本來清淨大智慧(7)從本以來是佛陀(173)

  本淨體中無分別(185) 本來清淨大智中(186)

  無垢普顯赤裸現(187)

  ②法身普遍之智中(127)誰證誰見誰分別(128)

  無作無生本菩提(28)證即無證事無事(24)

  高于斷證之果者(257)

  ③無疑而有希求心(79)雖欲解脫實自縛(80)

  無有解脫離疑求(176)

  ④無有境行無有果(140)

  如上四原則了達已,對于大圓滿在聞、思的見地上,可得一大輪廓。徹底了知此大圓滿,不立次第,不假階級,無有自他、向背、左右、取舍、前後、已證、未證、聖凡等差別。我常有兩句話勸人:

  

時間取當下空間取當體

  茲特爲再詳解一番:時間取當下,此一當下非指目前而已,叁世皆在裏許。前此當下已去而未滅.後此當下未來而不新生。刹那中,大劫、一切劫、叁世,總在此大圓滿中當下;如不認識,則十萬八千裏去也。空間取當體,此當體,非當現在目前某事物之當體而已,十方一切事物皆在內。無分染淨、聖凡,總在此大圓滿中;其中無一物可取,無一事可舍。明了此二點,對于見、修、行、果,不建立之精義,可以了知。爲使讀者容易了解,再作下列詳述及引證:

  《起信論》說:“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拙著《反省錄》曰:“見無見見,見見若無,無見如在。”解釋如次:初句初見字是一名詞,謂大圓滿之“正見”,此“正見”要以“無見”才能見到,故曰:“見無見見”;第四字之見字即動詞。第二句第一見字亦爲動詞,第二見字爲此動詞之賓格,故爲名詞;謂見此正見,一若無有任何見者,能見所見,皆無有故。第叁句無見,無此正見,然而如在者,非落頑空,在證量上,有一如在之大圓滿也。所以薩拉哈曰:“觀一性時一無見,離能所見不可說。”又曰:“無邊無中無知見,如幻心性如虛空。”畢哇巴也說:“見無可見,離念即解脫。”谛洛巴也說:“凡屬意識所行境,惟屬意識非真理。”所以大圓滿不立一切見,意恐被意識汙染。

  至若不建立修之理由更多。叁祖曰:“至道無難,惟嫌簡擇。”有修有不修,便是簡擇。上面我說空間取當體。此當體,任一事任一物皆有個當體。而在此當體上,就是大圓滿,並不用修、用整、用轉變、用調伏等。向尊者曰:“證得彼大智,非由欲所現,亦非由觀察,非多聞可知,非乾慧行境。”

  薩拉哈亦雲:“未通達者無可修,達者亦無能修:真空不能見真空,空性亦不能修空性。”又曰:“不可作意大手印,無少可修無無修,不離無修即勝修。”畢畦巴也說:“無修不修,不爲諸相染。”又曰:“其中都無能修與所修。”又曰:“倘若作意空理貪于修,緣真實意修終成誤。”

  谛洛巴亦曰:“吾谛洛巴無所示,眼目非張亦非閉,心非有造非無造。”又曰:“無所修境證菩提。”

  又凡有修者,有叁種過失:初以爲一切所顯,當另以空性套上,始成顯空無二;不知此顯,本與空同時同體,不必由修持力另行搬入空性。此其一。次則于顯放舍,而頑固執持其所修之空性,當此空性覺受弛懈已,則惟余理想中、意樂中之空性,一如陰影之存在而已;不知此乃頑空。禅宗所謂“坐在鬼窟裏作活計”,原非一切所顯之本空,完全爲修持所成之意想空,所謂閉門造車者也。此其二。最後于彼顯時已過,而追認此顯亦屬法身;希圖修此追認以爲彌補,此又刻舟求劍,而劍去久矣;又如賊去後張弓。此其叁。當知顯空同時,當體即空,不以另一空性套上,亦不以專持意想空,亦不作意去彌補空,是以不建立修。

  又無修者,蓋對治普通行人有一通病,即是思維必斷煩惱而後可證菩提,以一空性對治一煩惱,如小乘修法,此與大圓滿見地不契;爲令行人離此勤勇,直下認識煩惱本體即是大圓滿,故不建立修。

  又無修者,蓋對治普通行人有一通病,即以爲行大圓滿道必有一次第:先修空體以證法身;次以此空性與大樂相配而修,以證報身;次以此空性與大悲相配而修,以證化身。有此叁種次第,不知大圓滿中叁身五智本來具足。是以《廣明本續》雲:“自然自性力,五身及五智,五印並五光,五氣五般若,具有如是等。”又此大圓滿,無生即法身,不滅即報身,顯現種種即化身。故一切皆同時具足,不建立次第,故亦不建立修。

  又不立行者,以悲起作敵,謂我當先度衆生,而後成佛;視空性與大悲爲二事,視行與見爲二物。違反大圓滿事事無礙、物物圓融之本旨,故不建立行。

  薩拉哈曰:“有行無行動非動,有事無事即色…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