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P3

  ..續本文上一頁空,此一切法一切時,非能暫舍真空性。”又曰:“得失心念皆銷盡,複有何事不可舍?”

  畢哇巴亦曰:“無破、無立,不著、不遮止,隨其自然任運爲上行。”

  谛洛巴亦曰:“莫修苦行住林薮,沐浴清淨不得樂,祀天不能得解脫,應知隨意無取舍。”又曰:“無修無行無得失。”

  哥羅大師也說:“有功力便誤,取舍則著邊。”

  又古德著述中所標五種行,如:普賢行、密行、明禁行、聚落行、勝禦方行,亦曰尊勝行,皆就客觀表現者以分類,非行人主觀有如此決定分別之五行也。普賢行從不舍密行,豈有所取舍耶?謂當取普賢行而舍密行耶?既曰普賢,則何致舍密行耶?豈有密而不賢者哉?若有之,則其爲賢也,尚可稱普哉!余所作《普賢菩薩贊》中有曰:“惟善之中半普賢,惡中修善滿普賢。”又修密行者,豈有舍普賢行者哉?諸古德修密行者多矣,然並未有舍普賢行者。其余四行,亦複如是。此中無有取舍,某行某不行;特以客觀視之,就其行之主要者而列入于某行中耳。至若密行與明禁行,無非形式上略有分別;密行在住寒林中日多,亦非全不往未聚落;明禁行經行聚落時日多,亦非全不棲止寒林。至若內容行持上,完全相同。聚落行亦複相同。勝禦方行或禦食、或禦氣、或禦女,亦五行互通者也。大圓滿之所以不建立行者,以其行人任運行道,本來清淨圓滿,不須別立名色類別也。

  又不建立果者,欲斷增益過也。果本具故,不須新結。既屬本具,而強立之,則墮增益過。又立果則必求果,求之則有過。

  薩拉哈曰:“無可作意大印法,有何果報可希求?希求之心本自性,何有可斷可得法?”

  畢哇巴亦日:“無造無變,離一切斷證。”又曰:“刹那體空性故,誰能證?無證者,欲成佛亦假名;法界本無二谛,無法界。”

  谛洛巴亦曰:“了自本性即果行,頓證不待諸修道。”

  且于樂上求果,即入欲界;于明上求果,則入色界;于無念上求果,則入無色界;于虛空境界上求果,則入空無邊處定;于大圓滿境界上求果,則入識無邊處定;于一切無有上求果,則入無所有處定;若于非有非空、非想非非想上求果,則入非想非非想定;此上不出世間。

  或于大圓滿空性上起偏執,認爲無須大悲善巧,是落小乘果。所以古德雲:“地獄于菩提,不能永爲障;聲聞及緣覺,永障佛菩提。”大當猛省!

  或于大圓滿上行六度之善行,而著爲果。于此長遠叁阿僧祗劫不生厭倦,而忘失空悲不二之證量,亦能障密宗即身成佛。

  是故,大圓滿不應于一部分、一階段上分證佛果;當于一切本具,同時具足上,任運顯現,故不宜建立果。

  或曰:“先生所著《禅海塔燈》,標舉入、出、用、了,四層證量;又今所雲大圓滿法,在先生《空宗大手印、大圓滿、禅宗辨微》一文中,大圓滿且在禅宗之次,禅宗在傳承作風上尤爲深奧。如此,何以大圓滿不建立次第也?”

  答曰:“禅宗在中國唐朝極盛,機鋒、機用、直截快捷,永爲祖禅規模。其後明、清間至今日禅和,多屬狂者。所謂機用,徒在口頭,鮮有契實證量以救其狂,所謂“由也兼人,故退之”。大圓滿在中國,經大恩先師諾那活佛提倡以後,又經貢噶恩師以大圓滿、大手印同時傳布,諸學徒鮮有知大圓滿、大手印之分別,皆以二者完全相同。而大手印之分四瑜伽,並列各種方便以爲前行,行者頗以爲便,而以爲修大手印即是修大圓滿;其弊也狷,故當救之以不立修習次第,所謂“求也退,故進之”。如此方能恢複大圓滿頓中頓之本色。佛無定法可說,但以契機契時爲上。因此本文不得不列舉大圓滿、大手印之大別如下:

  “(1)大手印立見、修、行、果四次第,大圓滿無之。

  “(2)大手印有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四瑜伽,大圓滿無之。

  “(3)大手印見,在貢噶恩師所講七種抉擇中,屬第六種俱生智見,亦名法身見。大圓滿在此七種中,爲最後一種本淨見,或曰大圓滿見;諸法起時,刹那圓滿。

  “至若禅宗則超出此四種見,而爲無見之見。貢噶恩師所謂依心印表示而成就,不立文字,此爲最勝者也。此爲最基本、最重要、最微細之差別。不妨多述幾句如下:譬如大手印見,如密勒祖師《見、修、行、果,四橛偈》中所雲:“一切諸法即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如是體性無所識,此叁見橛應修持。””

  “如古德所雲:“色直指爲心,心直指爲空,空直指爲自性,自性直指爲法身。”相同。然而不怕你如何說“直指”說“即是”法身、明體、自性等,輾轉相遞,已覺迂回多矣!不及大圓滿直截了當。一切法本來清淨,無縛無解,無修無證,當下當體,本來圓滿。故《大圓滿無上智》曰:“無安立之本定,無分別之後得。””

  或曰:“何故《大圓滿無上智》中,亦分四步境界也?”答曰:“此就妥噶光明顯現之次第而分,非就且伽分也。”或曰:“且伽亦有四步境界,雖不見于大圓滿之《無上智》中,然貢師亦嘗應弟子之請求,曾傳譯其他喇嘛所作者。”答曰:“此爲循有大手印之習氣之請求而方便傳授,非真大圓滿當有此次第也。此四步境界,並非蓮華生大士所傳授者,乃後人仿大手印而造者。”

  總之,有見則有理趣縛,有修則有執持縛,有行則有取舍縛,有果則有希冀縛。故大圓滿中決不能建立之。當知:煩惱無可斷,爲自心故;對治無可依,與彼不二故;真如無修,非所緣境故;果無可企求,以本具故。如此能得決定,則大圓滿無見之見,可以決定矣。

  或曰:“如此否定四原則,一切遮止,教學人如何趨入耶?”答曰:“本來具足大圓滿,無庸從新趨入;其在未通達者,不能了達本來具足之理,不能起大圓滿之行,則惟有依賴下列之權巧方便也。”

  □權巧方便

  1.出離

  本來大圓滿中,不建立出離與不出離;然而出離的人,俗事抛棄,禅理清醒,少有利欲以障思惟,較易通達大圓滿見。上面第一項否定四原則,可說都是出離。如:見上,離認識、離中邊、離對待;修上,離造作、離斷證、離能所;行上,離取舍、離作止;果上,離期待、離希求等。但這都非初修人事。這裏所雲出離,完全與小乘出離相同,主要在離俗事。拙著各種提倡出離之字句甚多,此中不引,但爲證明大圓滿基礎,及其本身皆與出離相應,故將蓮師訓示本頌中之出離名句抄後:

  

安住無事自顯現(172)安住無事自顯現(177)

  

安住無事自顯中(207)無事離心本體現(208)

  

無事體中自安住(213)離事勤勇住本體(231)

  

無事惟是安住此(232)是即離事大圓滿(245)

  此中當知者,師訓名句中所謂無事或離事,當分理離事,與事離事。主要皆指理離事,謂大圓滿中,離一切事相執著,然非不近事也。近事而能離事,方爲真離事。事離事者,則離于俗事,如離事勤勇等句。此則在初修行人,未得大圓滿無見之見者,所當努力者也。蓋在事實上,能離事,則易得定,則易通達大圓滿。若理上不離事之離事,則非初學所能行。

  2.領恩

  在未通達大圓滿者,無有可修。惟是承事供養上師,以能領到上師加持,以通達大圓滿爲惟一之修。如移喜磋嘉女祖師以身供養,乃爲本頌出生之緣起。其本人由此領恩,固不待言;吾人法嗣,今日得因此而通達者,亦領恩也。既能出離,必常依師,男性承事如仆,女性承事如妻。凡可使上師歡喜者,莫不能之;凡上師有所命令,縱赴湯蹈火,亦所不惜。古德之例,亦見諸本頌及其他典籍。

  

移喜磋喜例

  

今乃于汝而交付(276)穢喜磋嘉心秘藏(278)

  

那洛巴受苦例

  

大印實無可宣示能修難行敬師長

  

能忍衆苦那洛巴今對汝心如是說

  

密勒日巴受苦例

  

詳見傳記及拙撰《塔鬘集》,不贅。

  因爲大圓滿之加持,必依大成就者,自己已通達證得,方能生起;大圓滿不在言談文字上,必以證量打開證量,心心相印,方能生起。此是無量劫來,供養布施之總報答,是一種比父母、天地還深、還遠、還大之恩。如果承事數年而無能領得,則必是罪業深重,故一面承事,一面禮拜上師,求師忏悔,此外別無可修者也。

  又當知道:悠悠忽忽,因循時日,決不易領恩,務必將死字貼在額前,如喪考妣,不可終日。一日不悟,一日如同喪家之犬。一日不證,一日如逢燃眉之急。披慚愧之甲,以無常之鞭,打此死屍,務令從大圓滿中,領再生之恩。此亦策進之最基本推動力,不可不勉力以赴之也。關于此種警策語句,可參看拙著《禅海塔燈》第十章,此中不贅。

  3.安住

  既能出離,則有時間依止上師,承事供養,禮拜忏悔。縱未能領恩,亦不妨學習安住。不過小乘安住的定境,與大乘不同,與密乘之大手印、大圓滿更不同。未領恩前所安住的,都是小乘、大乘的;已領恩後的安住,方是密乘、大圓滿的境界。

  大圓滿不建立修,何以又有所謂安住呢?此則因爲大圓滿非普通之放逸凡夫可比。古德所謂:

  

境無微塵許可修,心無刹那許散亂

  不過大圓滿之安住,其意樂、旨趣、方法、態度,與小乘之修止完全不同;亦非一般散亂而不安住者之狂禅和可比。所以本頌中,吾人可以發現甚多安住字樣——教訓:

  

離心安放無實執(44)無作普遍大安住(85)

  

故當安住無事體(111)安住無事自…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