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現(172、177)
安住智慧自顯中(200)自住離事大圓滿(238)
如上(44)句中之離心安放、(85)句中之無作,便是指方法態度。(172)句、(177)句、(200)句內之自顯現,(238)句中之自住,即是安住旨趣之不同于小乘者。(85)句中之普遍,及(200)句之智慧,即是境界不同于小乘者。
于彼安住士夫者(239)大圓果位自顯現(240)
此二句尤足證明安住之重要性。而所謂于彼者,其條件之限製,大當注意者也。此中未領恩前之安住,特欲試學耳;乃未得大圓滿無見之見以前,皆非大圓滿合條件之安住也。在禅宗,此等安住完全诃斥,不准試學。在大手印、大圓滿則不禁忌。然不善說明大圓滿者,對此特有條件,不向讀者鄭重聲明,亦屬外行,能招致宗喀巴祖師及其徒弟之破壞也。
4.放松
安住上不加執持,寬坦而住,則如柴(上艹+下要)忽斷,坦放大地,二肩齊松矣。先當粗知,《大圓滿無上智》不共指示中,所謂四種完全放下理趣,如《作明燈本續》雲:
“山全放,見量;海全放,定量;境全放.行量;智全放,果量。”
詳細說來:見要完全放下,如彼泰山,毫不動搖;左右二邊,自他宗派,黨同伐異,一切邪見,完全放下。定上一切昏沈、散亂、掉舉、寂靜、安樂、輕安、等舍、專一、明空、無念、明體等,諸好歹境相,完全放下;如海廣大普遍,或浪或平,一任顯現,而海自無事。行上一切境遇,不加選擇;如地平正,舉足下足,無非是道,大地本身,任人踐踏,毫不動搖,故曰:“行全放如大地”,頌中境字,當作大地解。于果上見一切心本來無心,惟是獨一本智,空明照了;一切意識,于此毫無把柄,可以說果全放。如空空洞洞之心,本來無有一物,即是法身明空之大智也。
松緊二者,本來沒有取舍的。在未趨入大圓滿證量的人,松是比較易于入手法門。心緊張,則散亂更多;心寬坦松,則散亂較少。松與離事相應,緊則事上太執著。故緊與取相應,松與舍相應。舍是最初得止法門。這並非說在見上松即是大圓滿,緊則不是;于大圓滿本定上能堅固,便是緊;于此堅固定力上放寬,便是松。又在此寬坦上再深入一層,又是緊;于此堅固深入定力上,再放寬坦,則又是松。如是松緊,本來是互相爲用,互相反而互相成。這都是未得大圓滿證量者一種調整心靈的方便;一經大圓滿證得時,完全不用心量,不用調整,自然而然松緊自如。今本節目中,爲說明未得大圓滿證量者之前行權巧方便,放曰放松,亦屬蓮師本頌中現成教訓,抄錄如次:
堅執不著次第松(61)無事體中松緩住(112)
法界宮中次第松(143)
上叁句,惟第一句是未得大圓滿見者之試學放松;余二句皆有條件。如法界宮,如無事體,非已得大圓滿見者,必不能在此等境上放松也。然由試學之相似放松,漸次能得領恩;領恩之後,則知真所放松者矣。在禅宗,此等試學在所必呵斥者。叁家成全弟子之作風不同,讀者宜注意之。
如上總結,第二項權巧方便者,出離則無見,領恩則無修,安住則無行,放松則無果,與否定四原則,易得相配相應。然而大圓滿並非全無之頑空,故自有其肯定之四原則。在禅家,此項肯定的不許說出,讓禅人自己證入。因爲衆生每多著有放,惟一毒辣辦法,是否定一切。然在禅家亦說知“有”。知的是什麼一個“有”呢?禅家切忌說破,因爲說的都不像它。寒山所謂“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大圓滿的傳承作風則不同,他不怕說破。由上師恩德之證量,能顯現于具信心、具時機之弟子前。弟子亦能領得此恩德,不落文字語言上的相似證量上去。然而大多數之弟子,時機未成熟者,往往將此等語言亂加摸索,終不得證。此所以禅家不取也。此等處所,就可知禅家高出一等處,此中不多贅。茲述大圓滿四肯定原則如次:
□肯定四原則
肯定四原則:就是自生、自顯、自解、自然。在未分述之前,先將此中四個“自”字,加以解釋。
此所謂自,是對大圓滿未證境界的行人而言,自即代表大圓滿。自生是大圓滿自生,不由修行者修證而生。所以肯定四原則,都是說明大圓滿。譬如說一個水晶圓球,無論從東說他清明,從西說他無染.從南說他透澈,從北說他無礙,從上說他圓滿,從下說他無偏,當知總舉全體而言,非有東西南北上下之分也。
又所說自生者,亦如瑜伽部之胎藏界本具,以對金剛界之修生而言。大圓滿本來如是清淨圓滿,不假人爲修整。不過胎藏界之本具,是瑜伽部有對待之本具,對金剛界之修生而言;故大圓滿之本具,是無對待之本具,不對任何而言,即一切皆本具。無分胎藏界、金剛界皆本具也,故屬無上瑜伽。以其本具,不假外來,不因他生,故曰自。或自生,或自顯等,皆從此理。
又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此中之不自生,就中道破他,而立四句。大圓滿之自生,非與他生、共生、無因生並列之句,是一種對內傳授之口訣,非向異教建立之宗旨;是一種大圓滿證量,非僅是大圓滿教量。故大圓滿屬九種法統之最後一系口訣,藏名“麥雅鬥”。讀者知此,當加珍重。
1.自生
大圓滿是直接代表俱生具足之真理。佛不出世,此理早存;佛雖出世,此理不增。非由上師表示而生,非由灌頂而生,非由傳承而生,故曰自生。所謂領恩者,非領上師本人之恩,乃領大圓滿之恩。上師之加持,非以其本人加持,乃以其證得之大圓滿爲能加持,然後方可謂領恩。上師、大圓滿無二無別,然後方有恩可領。此大圓滿之師恩,有異普通之師恩。又此大圓滿非由行者之福慧資糧之積集而生。此種資糧,徒然是抵銷障蔽大圓滿本面之罪業而已,並非由此資糧可生大圓滿,所以雲自生。又此大圓滿非新生,自來如是。行者雖因自行障蔽,而不得見大圓滿;然非在大圓滿得見時,而忽然新生也。如彼明月,因雲霧去後,方得顯見,非在雲霧撥去以後新生之月,即在雲霧之中早有此月也,故曰自生。又此大圓滿非由心想面生。如揉目能得第二月。如映水能得千江月,此皆非本月也,故大圓滿爲自生。最重要者,大圓滿無見之見,能證得時,即是大圓滿自生之證量顯現之時。行者在此時,明明發現大圓滿自生,而非行者之心靈、氣魄、定力、慧眼上有任何一物出生也。由此實爲大圓滿自生之正解。故與否定四原則、大圓滿不立一切見相應。蓮師頌中,自生、自顯相連而說之句甚多,抄錄如次:
此見自生亦自顯(155)自生自顯是正見(209)
說爲正見自生顯(226)見在自生自顯中(254)
甚深最極殊勝見(271)爲自生顯之精華(272)
2.自顯
一切光明大樂,普遍輕安,法、報、化叁身,佛、菩薩、勇父、勇母等所顯,皆爲大圓滿自身顯現,非由行者修行所顯,非由轉舍轉得所顯,非由無知、無識、昏暗、愚癡、頑固、籠統、渾噩、白癡可比;亦非所顯舍棄于彼,能見、能明、能觀之心,保留于此,話分兩頭者可比。即一切凡聖境界上,有大圓滿自顯;又即大圓滿自顯上,能顯出一切聖境。能明所顯一切大圓滿,故不假修證,自然顯現。從本以來,清淨圓明,故與否定四原則,不建立一切修相應。蓮師本頌中以自生、自顯,說明無修之修,抄錄如次:
安住智慧自顯中(200)安住無事自顯中(207)
此修是修自生顯(233)盡其所有覺受顯(235)
所取所舍法無有(236)大圓果位自顯現(240)
自顯法王之佛陀(241)自生自顯殊勝修(230)
凡所顯現法爾王(250)自顯亦從法爾顯(251)
3.自解
大圓滿自行解脫,不用特別行持以解脫之,一切法本無縛故。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譬如一握亂絲,由人來解,欲理還亂;如水本澄,攪之反濁。拙偈曰:“本來解脫無修整,自行解脫無對待,平等解脫無冀疑,周遍解脫無取舍,現前解脫無期待,赤裸解脫無造作。”與《劄坦住根本續》所雲四大解脫。實際亦大致相同。
原頌曰:
本解脫故本無修自解脫故無對待
赤裸解脫無見地遍解脫故無勤勇
米吉巴祖師曰:“達者何能縛,惟住性莫散。”又曰:“現境自解皆法性,分別自解即大智。”拙按:這兩句已包括一切矣。
谛洛巴祖師曰:“我執心行自解脫,即達原始法性義。”拙按:此二句互換倒讀亦得。如曰:“果達原始法性義,我執心行自解脫。”
《廣大第六部》雲:“無取舍心性,無方自解脫。”拙按:此無方者,無用一切方便行持也。蓮師本頌自解之句甚多,擇要錄下:
從本解脫自解脫(6)自解脫王爲法身(9)
解脫于余無對待(10)斷常斷邊自解脫(17)
無疑而有希求心(79連下句) 雖然解脫實自縛(80)
本大解脫即是佛(82) 平等性智解脫中(95)
世出世相自解中(99)心解脫因亦無有(110)
法爾本解住本地(72)本解無境無受因(38)
說爲解脫並無舍(54)當于本淨上解脫(60)
心本不系亦不解(35)
如上能了知:內無受因,外無解境,理無必解,事無本系。諸法平等,本自解脫,則大圓滿無行之行,盡于斯矣。故與否定四原則,不建立一切行相應。
4.自然
自然,即法爾如是,不假功力,常處果位,常具妙用,任運如如,全屬佛家之真如境界。法身、果法,與一切其他宗教之自然,截然不同。爲令讀者善知區別,特分別說明如次:
(1)客觀之自然如自然科學,包括地理學、天文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曆學、數學、化學、物理學等。蓋對社會科學而言,非一切宗教家所謂自然。
(2)主觀之自然心理學範圍內,說…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