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P5

  ..續本文上一頁明心理現象中一種任運達觀、不加勉強之態度。即無宗教者,亦可能有之。

  (3)道家及其他非佛教宗教之自然道家所謂道法自然,其中有心理與生理之兩種自然。在乾坤未開辟以前,道家所謂混沌境界。此屬心理的道家自然。天地既辟以後,其人身中之小天地,與外界之大天地,一切陰陽調和,日月盈虛,四時寒暑,皆相配合。此爲生理的自然。

  (4)佛家獨有之自然其中屬心理意態之自然,雖與道家、心理學等之自然亦相同,然不屬佛家之不共者。佛家之自然,即屬法爾。此法爾爲人法二我執完全消滅,真如法身,本體妙用,任運顯現時,稱之爲自然。與彼道家未經過二無我道位修持者,所稱自然;一爲世間,一爲出世間,完全不同。

  如上四種自然了知矣。大圓滿之有異于外教之自然,可以明辨。至大圓滿之自然,與大小乘之無功用運轉之自然,亦有頓漸之別。大圓滿之自然,包括法、報、化、果位、一切、即時、當體、頓然顯現,與大乘之證得法身佛位,其速度有天淵之別。其上叁種自生、自顯、自解之“自”字,即是自然之簡稱。自然生、自然顯、自然解、自然而然。如是自始至終,無分見、修、行、果,皆屬果位之自然,無須一切斷證次第。佛所謂:“非雜染法,先染後淨;非清淨法,後淨先染;……(中略)……若有如實知如是(即法爾如是自然)者,便能永斷粗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是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爲依止,無有加行。”此上即佛所宣說不共陀羅尼義。若大乘證取果位,經過十一分。如《解深密經》所雲:“謂諸菩薩,先于勝解行地,依十法行,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而未能于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中略)……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由是因緣,于此分中,猶未圓滿。爲令此分得圓滿故,精勤修習,便能證得。由是因緣,此分圓滿。此分滿故,于一切分,皆得圓滿。”

  此種分證圓滿,轉進轉證,屬大乘法,非屬密乘之大圓滿法。大圓滿不立前後分位,自然廣大、周遍、圓滿顯現。故與否定四原則,不立一切果,及無果之果相應,是最極快捷之果位方便。

  且大圓滿自然顯現一切果德。從上諸祖,亦曾配列說明,可以攝略如次:

  (1)大圓滿配叁身果德體性空爲法身,自性明爲報身,不滅顯現萬德爲化身。拙按:若再配余二身,則空、明、不滅叁者同時配體性身,常住不變大樂,爲大樂智慧身。

  (2)大圓滿配五智果德以空爲法界體性智;明照爲大圓鏡智;不畏墮獄,不求成佛,爲平等性智;于各別諸法,自生、自顯,爲妙觀察智;無修無整,任運成辦,爲成所作智。

  (3)大圓滿配五方佛果德圓明自在爲毗盧遮那佛;覺性不滅爲不動佛;顯現種種莊嚴爲寶生佛;說法自在,攝持無礙爲阿彌陀佛;不假功力,具足事業,爲不空成就佛。

  (4)大圓滿配五方空行果德大樂圓滿,爲佛部空行;隨其大貪而無染著,爲金剛部空行;無量莊嚴,自然具足,爲寶生部空行;妙音自然,圓演自解,爲蓮花部空行;不假功用,任運成辦息、增、懷、誅各種事業,爲事業部空行。

  (5)大圓滿配五慧智果能分涅槃、輪回,爲分別慧;能攝一切智,爲攝慧;能遍一切時與處,爲遍慧;顯現未來無礙,爲能動慧;能解脫輪回一切苦,爲解脫慧。

  蓮師本頌中自然一詞雖不多見,然其中自生、自顯等詞,凡有自字者,皆爲自然之簡稱。又法爾二字,亦爲自然之同義詞。抄錄如次:

  無事各住于自然(144)自然顯現大樂王(113)

  法爾空中得決定(98)自顯亦從法爾顯(251)

  法爾廣大解脫中(252)法爾義中皆無實(101)

  法爾本解住本地(72)

  彌勒巴曰:“自然瑜伽最稀有,無作本性即法身;造心不能得瑜伽,故應放曠于樂處。”

  畢哇巴曰:“隨其自然任運爲上行。”

  無上智曰:“自然自性力,五身及五智,五部並五光,五氣五般若,具有如是等。”

  其他不必多引。

  本叁項總結語者,所謂肯定四原則,並非與否定四原則相反,而實爲一種東西,兩種說法。否定亦非無有之頑空,故有肯定;肯定亦非必有之執著,故有否定。今此自生,非謂必存自生之見;今此自顯,非謂必修自顯之訣;今此自解,非謂必行自解之境;今此自然,非謂必求自然之果。空而不廢,有而不著,惟領恩者知之。凡夫則扶之東來西又倒,增我口過而已。

  又自生、自顯、自解、自然,惟是一大圓滿,而非各自成一大圓滿中之一特殊部門。如一月映于千江。各各之月,皆此一月,一即多,多即一故。今自生者,與自顯、自解、自然,無有異也。自顯者.乃至自然,亦複如是。爲利配列,而分述見、修、行、果。然前此所述四種否定原則,既不安立見修行果,則此種見修行果,亦非各成特殊部門。即見、即修、即行、即果故。如彼水泡,或合而成一,或分而爲多,皆顆顆圓明,無二無別,不可以凡夫心妄加分別也。蓮師本頌有下列各句,可以昭示此理:

  見在自生自顯中(254)修亦自生顯莊嚴(255)

  行在自生自顯中(256)離于斷證之果者(257)

  自生自顯自圓滿(258)

  他如:自生自顯是正見(209)則就見言;自生自顯殊勝修(230)則就修言;自生自顯行勝法(246)則就行言;自顯法王之佛陀(241)則就果言。見、修、行、果在言說上則以分述爲便,在證量上則不可割裂。大故,割裂則小矣;圓故,割裂則偏矣;滿故,割裂則半矣。讀蓮師本傾,而覺重複者,蓋不知大圓滿妙理圓融,句句皆圓,句句皆滿之妙谛也。

  □大圓滿四德——四德亦稱四性戒

  1.無實

  無實者,外內雙重無實。外無實有本體之一切物,但有如夢如幻之境相耳;內無實有之人法二我執,但有如陽焰、如谷響之意思語言而已。聖凡所顯一切,無論六道、五身、五毒、五智,皆屬無實;而此無實,亦非頑空。在已領恩者,切知無實、空性,非有物,亦非無物。雖離于心靈上之認識,然其大圓滿本身現量現起時,自有其無實之表現。而此表現,亦非世間一切物,如虛空等,可以比喻;惟過來之人,方得知之。如是無實,即配大圓滿,不立一切見,而具一切自然而見之見。所見、能見,無非無實之本體耳。

  蓮師本頌中,無實之句,抄錄如次:

  苦樂如夢無實境(41)離心安放無實執(44)

  法爾義中皆無實(101)異生法中無真實(212)

  法界大種無實境(45)

  畢哇巴亦曰:“一切苦樂、二取境相等,皆是法性大印所遊戲;遊戲無實,無常轉變故。”亦可佐證。

  2.獨一

  獨一亦譯作惟一。獨一者,絕對惟一也。非與多相對之一,乃包括一多,及一多無二之大圓滿。大包括小,圓包括偏,滿包括半;非離此小、偏、半,別有大圓滿也。亦非僅指法身大圓滿,而遺棄報化二身。故大圓滿爲最極惟一之歸宿,亦爲最極惟一之出發。無可舍者,無可取者,故與不立一切修,及無修而修之自顯相應。

  蓮師本頌中,獨一語句如次:

  世出世法集于一(27)惟是成就獨一密(246)

  3.任運

  任運與作、止、任、滅之任不同。“任”病者,謂順其人法二我執,不加觀察、對治,聽其無明之流行,完全與邪見愚癡相應。大圓滿之任運,謂離于人法二我執,任大圓滿本身運行于一切境。聖如五智,凡如五毒,皆能任運現起大圓滿。自然而然,不與大圓滿有任何抵觸。行于一切,無不自在,故與不立一切行,而行任運解脫之無行相應。

  蓮師本頌中任運語句甚多,抄錄如次:

  從本任運無生滅(29)當于不錯而任運(67)

  智慧任運即法身(91)自心從本任運具(152)

  任運佛位甚希奇(153)本淨廣大任運中(217)

  4.廣大

  廣大者,非與狹小相對。小中能見大,狹中能見廣。如十玄門中之廣狹自在無礙門,不壞一塵,而能廣含十方刹土。芥子納須彌,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空間無不周遍,時間無不相續,超出時空一切限製,遍于時空一切領域。愛因斯坦以數理哲學,亦推出時間空間之相對性。今大圓滿于事物無絕對限製中,而能生起緣起之奇妙,此固一般科學家所不能了解者。然以一原于而含無數之能量,亦可佐證佛法芥子納須彌之理矣。今所以不得大圓滿廣大佛果者,以心量狹小故。心量狹小者,以人法二我執來得太緊故。故能于大圓滿上故松者,則廣大之德顯矣,而廣大之佛果亦圓矣。故能與不立一切果,無果而有自然之果相應。

  蓮師本頌中,廣大與周遍之句甚多,抄錄如次:

  安住廣大普遍中(120)廣大普遍之作者(147)

  大圓離事得果位(148)普遍廣大智慧中(201)

  本淨廣大任運中(217)法爾廣大解脫中(252)

  彌勒巴曰:“廣大周遍大悲心,無性顯現如水月。”

  無上智曰:“廣大而不散。”又曰:“廣大圓滿,則本自明空;平等圓融,無有後來之雙運。”

  如上二說,亦可佐證華嚴宗顯中之密,每以大方廣標之,故稱圓教。特華嚴有圓教之理趣,而大圓滿爲圓教之現量,是以有因道、果道之別也。

  本四項總結者,此四德在大圓滿之《趨入光明道金字經》中,亦稱爲四種性戒之正見;謂大圓滿所守之緣,無有實質存在,本來即是叁昧耶大守護。若于所守界限能超越,說爲守叁昧耶之頂極雲。原譯爲余所筆受,即如上四德。其後重慶印行之小本小冊上,印有《仰的》爲書名者,則別有所改竄。如十二頁所雲:無、泰然、惟一、任運,然其含義原無二致,稱爲大圓滿四德。至于余私意爲其配涅槃四德、四身、四智及叁學者,可如下述:

  1.配涅槃四德

  無實配淨德,獨一配我德,任運配樂…

《蓮師大圓滿教授勾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