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道源法師講述

  民國六十四年講于志蓮精舍

  民國六十九年能仁佛學院同學依錄音帶共集于海會寺

  民國八十八年釋法律重新整理于基隆靈泉禅寺及海印寺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

  前面第叁品是業緣品,業緣是由你去攀緣外境的心而去造了惡業,造了惡業墮地獄,這是注重在攀緣的心。而這一品是業感品,業感就是你攀緣造業,一定要感召到果報。閻浮,或稱閻浮提,新譯贍部洲。閻浮是樹名,譯爲穢。這個洲在須彌山之南方,所以又稱爲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洲。衆生是指閻浮提中的一切有情,閻浮提衆生苦難較其他叁洲爲多,鹹希脫離,所以容易度化,是以諸佛未成佛之前,都發願生于娑婆世界閻浮提中,俾知苦難而勇于修行,早得解脫。故長阿含經雲:“佛告比丘,閻浮提人,叁事勝于其他叁洲,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叁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又謂東洲人多欲,西洲人甚少造業,北洲人傲慢,聖人不生。唯南閻浮提,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基此因緣,所以獨標閻浮之名。業感品居第叁品業緣之後,故曰第四。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衆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這裏是因爲地藏菩薩感念佛恩深重!所以跟佛這樣說:“我現在仰承佛陀如來威德神通之力,所以能遍滿百千萬億世界,分別現出這個身體和形狀,救濟超拔一切因造惡業而遭受了業報的衆生,若不是如來大慈大悲的悲願加被我,我就不能作種種神通變化。這一段文就是尊師重道的意思。尊師重道,本身就是道法,自己得了佛法的真實利益,得了大智慧,得了大神通,還是要尊師重道。古來大德祖師親近師長,一親近就是幾拾年,後來自己出來弘揚佛法救渡衆生,總是時時刻刻不忘師長的恩德。現在我們一定要這樣學,經典上講佛法的道理,有時是開導師父的,有時是開導弟子的,這裏是地藏菩薩現身說法,叫我們當弟子的學榜樣。當師父的沒有不希望自己徒弟能學法有成當法師的,這是師父的責任!但當弟子的要有當弟子的道理,就是要尊師重道。要孝順師長的道,師長所講的道理,就是佛的道理,一言半句都要尊重!可是現在時代不同,又是末法時代,出家啊!還沒學叁天,就怪師父不對,說師父沒栽培我、提拔我,就不會自己問問自己,盡了弟子的義務了沒有?對師長恭敬孝順了沒有?尊師重道了沒有?光是唉聲歎氣,怨天尤人,盡說師長沒有栽培你,你才出家沒幾天,怎麼可能快速的栽培成一個佛教的龍象呢?所以不管出家或在家弟子都要跟地藏菩薩學,不管是受了叁歸、五戒,甚至于受了在家菩薩戒了,算進了佛門,種了大乘佛道的種子,要好好的跟師父參學。以前未進佛門,尚不知到佛門種種毛病,等進了佛門,好的沒學,盡講師長的毛病,盡講這位師父們怎麼樣,結果造口業、謗叁寶。以前尚未學佛,頂多不知修善法功德,如今學了佛,反而自造阿鼻地獄的苦報!所以居士們要小心啊!學佛要學尊師重道!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衆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的名字!華語慈氏,或叫“無能勝”,阿彌陀經中的阿逸多就是他的名,他是補處菩薩,沒有那位菩薩再超勝過他,所以叫“無能勝”。無央數劫前,曾蒙佛的付囑,今在忉利天宮,佛又再度付囑直至將來阿逸多成佛以前,要度盡六道裏一切衆生,而且要令他度離叁界,了脫生死。世尊!我會遵照付囑去做,願您不要憂慮擔心,這是感念佛恩!要報佛恩就是度衆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爲善爲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這裏是指那十之一、二尚未解脫的衆生,由于六根習性及妄想心識,對于善惡業,無抉擇慧,時而爲善,時而作惡,有惡的習氣,則造殺盜淫妄的惡業,自然結了叁惡道的苦果。由于善的習氣熏習,則造種種十善的業,故而結成人天等趣的樂果。追逐外緣境界而生善或生惡,六根攀緣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念念不忘,就成了心的影子。心境相會而生種種妄想善及惡!心不是真實的心,境也沒有真實的境,佛法是以心爲主,只要管住這妄想心,則境界是境界,心不在焉,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境界與你何幹,害你的還是那妄想心,是那性識不定的心。境界千差萬別,歸納有二種:一種順境,則起貪,貪財、色、名、食、睡。二種是逆境:則起嗔、嫉妒。龐居士有一首句頌說:“鐵牛那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我自無心于萬物,那怕萬物常圍繞。”此喻心不爲外境所欺,如木人與鐵牛,不去攀緣外境萬物,管住心,叫心識定于善法之上,才不會輪轉五道。如果逐境而生,則惡習結惡果,善習結善果,時而人天時而叁塗。五道是將阿修羅道配到其他五道裏,五道各有各的阿修羅。生死流轉不息,無窮無盡。塵劫就是將叁千大千世界碎成微塵,每一粒微塵算一個大劫的數目,叫塵劫。要這麼長的時間來受苦,迷失于叁障八難之中。障者阻害之意。障正道,害善心,障又分叁:(一)煩惱障?起貪心、嗔心、癡心是屬意業。(二)業障:是指身口二業。十種惡業五逆十惡等業障。(叁)報障:動身口意而造惡業,感得地獄惡鬼畜生的果報障礙,想用功修行都不可能,以上是“叁障”。所謂“八難”就是有八處見聞佛法很難叫八難。又名“八無暇”,無閑暇修學佛道也。藏經裏邊有一本經叫:“八無暇”,這一共有八種:一、地獄,二、餓鬼,叁、畜生,四、北俱盧洲,此洲無佛法。因快樂無暇,所以他不要修佛法。五、無想天:就是長壽天,外道修無想定得的天,他以爲得了涅槃之道,結果佛菩薩教化,他也不動。生這個天,學佛也是個障難。六、盲聾喑啞:人道中六根不具足的障難。七、世智辯聰:人世間聰明的障難,這個人特別聰明,飽學世間學問,你勸他修學佛法,他自以爲辯才本事很大,什麼都聽不進,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障難。八、佛前佛後:生于佛前或佛後,不能見佛,這也是障難。

  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複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複何慮。

  這是世尊跟地藏菩薩說衆生怎麼造業而輪轉生死。好像魚遊到網裏去了,還以爲是水中的長流水,不知是漁網,有時好不容易它遊出去了,剛出去一回頭又遭到這個網,這好比是我們這些衆生受了佛菩薩的教化,發心要了生死,這就是已經有機會出這個網,但遇到五欲境界,又迷失了,又回頭去造業受惡報,又複遭網。就是因爲這些迷醉的衆生,性識不定,隨著業力遷流,攀緣虛假空花的外境,所以永遠逃不出這叁界的羅網,這是我最最憂念不安的啊!。你既然發了這大願,而且累生累劫以來一次再一次的發著要廣度罪業衆生,而且誓必要將它完成,我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日夜憂念,如來爲什麼要憂念呢?“佛言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這就是十重難關。人身難以得到,六根很難具足,口辯之才要講得合于中道也很難,辯才聰明也是難以獲得,長壽也很難,明了佛法的善知識難以遇到,直心是道場,直心所說叫直言,直言難得有。大菩提心很難發起來。大乘佛法很難以得聞,很難值遇如來出世。今“幸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言不還,具聞經法,遇如來世,此皆宿世行福德人”。這都是你前生前世修行的大福大德,今生才能了透這十重難關。“從明入明,尋如來迹,累行不止,會于道場,無毀其根,亡失前功。一失道意,動有劫數,故如來憂之念之耳。”前世大好修行具大善根,從這光明還入于光明之道,繼續精進辦道,跟隨如來修行的腳步,勇往直前,總有一天會在道場與如來見面。千萬不要毀壞善根,以致忘失前世修行的功德,如果把這修行之道德道意給失去,一墮落下去,動則長劫無數,所以如來才會憂之念之這些苦惱衆生!我們如果不好好修行辦道,實在對不起地藏菩薩、耶摩夫人、及釋迦世尊。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贊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說這話的時候,會中有位大菩薩名叫定自在王,對于甚深叁昧,能夠任運自在無挂無礙,生死不能縛,物欲不能牽,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所以名叫定自在王。他對著佛說:“剛才聞佛說地藏菩薩將要完畢往昔累劫的重誓,但未知他往昔曾經發過甚麼大願,而使得世尊這樣殷勤的稱贊他:唯願世尊,爲我等與會大衆略說地藏菩薩累劫所發願行。”前文文殊菩薩已請問過世尊,世尊已經講過,地藏菩薩在當長者子時就發個大願;當婆羅門女又發個大願,與會大衆全聽過了,這位菩薩又重問一次,是希望世尊多講幾個公案,好叫我們這些衆生好好發道心。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這時世尊告訴定自在王菩薩說,你要仔細的聽,當心的聽,聽過以後,當要好好的去思惟。我當然會給你詳細的分別說明。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是世尊告誡當機者對法要生殷重心:“聽法要誠誠實實而聽!對于義理要運思抉擇”,所謂“從聞思修,方可入叁摩地”。而且佛法宏深;唯“谛信真實”,才能得到真實受用。大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爲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