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夠,沒有見佛的善根,連一尊佛也沒遇見過。釋迦世尊出世成佛時,我們不曉得墮在那一個地獄裏,佛涅槃兩千多年了,我們才出生爲人,連離我們最近的佛世尊都沒碰到,因爲我們見佛少,見的都是衆生,就以爲衆生比佛還多。但從地藏經這段文就知道像我們這些苦惱衆生其實只是十有一二而已,十有八九全部都教化歸正了!我們一定要相信佛的話。這是我們自己有疑煩惱,有這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的根本煩惱。就拿我道源來說,過去疑煩惱很重,也是不相信佛多衆生少,後來自己拜萬佛忏,不知不覺把那個疑煩惱給拜掉了。這是拜萬佛忏的功德,自此以後佛經上所說的道理,再也不起疑惑了,那個疑煩惱如果不是斷掉就是已經降伏住了。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衆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佛對著地藏菩薩講這個話幹什麼呢?這是遇見知音的對象了,因爲地藏菩薩是做這個度衆生的事,這個“亦”字就是說你地藏菩薩是如此的度衆生,我釋迦佛也是如此啊!你地藏菩薩分身無量數度衆生!我也是分身無量,廣設種種方便善巧的方法來度衆生,但是衆生以差別爲性,根機不等,有的根機很利,一聽我給他說法就相信了,而且還信受奉行,依法精進,獲得果證。要叫他了生死,要他成佛道,但他是小乘根性,就先成就二乘的聖果,他要是大乘根器,先成就他菩薩的果位,這些聖人的果位就叫善果,要時常勤勉的勸導教化,一次又一次的勸導,才能領悟“信奉依行”這個善根果位。有的衆生集障深重,根機暗鈍,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教導勸化,才能歸順修行,有的衆生不只根機暗鈍,而且宿業深重,不管您怎麼誘導勸化,他總是絲毫不生教仰之心。這就是指那些十有一二的業重衆生。聽經要聽到那,就學到那,前面勸各位要發菩提心度衆生,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在衆生分上行,離開衆生你到哪裏去行菩薩道。你沒有去度衆生,你可不知道衆生難度,衆生是以差別爲性,有的人你一說,他就相信,有的人你叫他受叁歸依,甚至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是不肯念,受歸依有什麼了不得。我們要學佛,學地藏菩薩,廣設方便,要有長遠心,一說再說,不相信再說,你不能舍棄任何一個衆生:“你要是舍棄了任何一個衆生,你就違背了你的菩提心!”要記得這個道理,不能舍棄任何一個衆生啊!
佛往昔在舍衛國二十五年,舍衛城中有九億人家,叁億家眼見佛,叁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佛,叁億家不聞不見。同住一城國之中尚有叁億家不聞不見,何況遠者?佛陀化度衆生尚且如此艱難,則知地藏菩薩的化緣更屬不易,也更由此可知,五濁惡世,衆生剛強,難調難伏。
上來所說的衆生種類,有種種的差別,形相根機亦有種種不同。乃至同一個母親所生之兒女,甚至于雙胞胎都不一樣,佛菩薩出現于世間,就是要度脫一切衆生。衆生既是各各差別,所以佛菩薩亦化種種形類,種種不同根性的身份,而來分別度脫一切衆生;所以: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釋迦牟尼佛因爲要度這些差別的衆生,所以現各式各樣的身。他應該以現男子身得度,就現個男子身爲其說法。他應該以現女人身得度,就現個女人身爲其說法。先示現男人女人身于人道,爲人道中的衆生說法,次現天龍身,示現八部衆生的軀形而爲衆生說法,這衆生往往你叫他拜佛,他不拜,偏偏喜歡拜天仙、天公、龍王,那佛就現個天身、龍身。他要喜歡相信鬼神,佛就現個鬼神的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這些都是現無情的身,佛怎麼還現無情的身呢!因爲佛證得了佛性,也就是證得了法性。“在有情衆生分上叫“佛性”,在無情器世間分上叫“法性””。其性沒有兩個,因爲佛證得一切法的本性,所以他能現無情身,或者現個山、現個樹林、川原、河流、池塘、泉水、水井,這些都是有水的地方,以解除衆生饑渴。種種變現總是要利濟于人或衆生,使令悉皆度脫,這就是衆生應該于無情份上得解脫,佛就現無情身來度他。最有名就是那蘇東坡,在山裏住,風景秀麗,有山有溪有瀑布,一邊靜坐,一邊觀山水,忽然間開了悟,就做了一個偈子:“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此是佛現這溪水山色的聲音,這是廣長舌相,就是說法的聲音。佛的法身就叫清淨身。這個山色亦就是佛的法身,不但清淨而無所不在,那就是佛要度蘇東坡,就現個溪水山色叫他得以解脫。
民國二十四年,我到福州辦“法界學院”,在福州住了五年,福州最出名的道場是鼓山“湧泉寺”。他那個泉水是由下往上湧的。寺院在鼓山,所以有人又叫“鼓山寺”。有一天有一個南洋的居士去朝拜“鼓山寺”,到了半山腰實在累了,就坐下來休息,那個從山上流下來的泉水很大,嘩啦啦的流,嘩啦嘩啦的響著,他一邊休息一邊聽聞水聲,忽然間開悟,就捐了五萬銀元在那個地方蓋了個清水樓做紀念。那就是佛給他現個泉水的聲音,來度化他。說貼切一點,我們也都可以得到這個佛性的感應。我們住在臺北這個大鬧市,天天忙亂,逢到假期到深山寺院一住,就可得到相似涅槃寂靜之樂,或者你看到山裏清靜的境界,想想在社會上討生活,不是貪名就是爭利,爲了生活奔波勞苦不堪,實在很累,忽然發了出塵之想:“如果能出家多好!”要是將來有一天,你真的出家了,用功修行,斷了煩惱,得了解脫,不就是那個無情的景象,深山、流水、樹林、寺廟、鍾聲所度你的嗎?這又是佛現個無情身所度化你的。
或現忉利天主的身形、或現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或現轉輪王身、梵語斫迦羅伐棘底曷羅阇?或譯轉輪聖帝、輪王有叁十二相,即王位的時候,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所以叫“轉輪王”。因爲能飛行虛空,所以又叫“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二萬歲以上,或減劫人壽從無量壽減至八萬歲的時候才出世。八萬歲以後,有情富樂,壽量損減,衆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然輪王複有金、銀、銅、鐵四種:“金輪王”統領東南西北四大洲;“銀輪王”統領東南西叁大洲;“銅輪王”統領東南二大洲;“鐵輪王”統領南瞻部洲。或現居家修行之身,所謂“居士”:博聞強識、饒財豐德、學德俱優、不求仕途、不樂名聞、惟道自娛、居家養性之士。國王身是統領一洲一地的邦國小王。宰輔身:就是輔佐帝王宣揚政化的臣佐。自卿相王侯以至縣官州牧都屬之。官屬身:就是宰輔官員的眷屬。比丘或稱苾刍:含義甚多。或譯爲乞士、破煩惱等、或翻爲除馑、怖魔。所謂乞士即是說上乞如來法理以資法身,下乞世人飲食以養色身。所謂破煩惱者,即是修戒定慧等無量聖道,而破除貪嗔癡等無盡煩惱。所謂除馑者,除六情貪染不知厭足,猶如六情饑馑故曰除馑。或曰比丘清淨持戒,爲世人做良福田,以清淨法施,除衆生無福無慧兩種饑馑。所謂怖魔者:即說世間衆生均爲魔王眷屬,若正法時有人出家秉受具足戒、入叁寶數、諸天歡喜、魔王聞之,生大怖畏。所謂比丘尼者:只一尼字表示女性之意,余義同比丘。優婆塞譯爲清信士,或近事男;優婆夷譯爲清信女或近事女。俱爲近事叁寶,受持叁皈五戒之在家二衆弟子。聲聞、(緣覺)、辟支佛、菩薩等身;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這是叁乘聖人,羅漢即阿羅漢之簡稱。系小乘人最高覺悟所證的果位。譯爲“殺賊”—以修習戒定慧爲利器,殺盡一切煩惱賊,故得出叁界。或譯爲“應供”—阿羅漢諸漏已盡,爲世間良福田,故堪受人天的供養。或譯爲“不生”—阿羅漢已了斷分段生死,永處于偏真涅槃,不再到世間來受生死輪回的果報所以叫不生。佛的悲願廣大宏深,是以應以何類身形得度者,即現何類身形而爲說法,務令該衆生度脫而後已,故佛化度衆生,隨類示現,不單局限于佛身一形而已。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衆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汝”指地藏菩薩,囑累菩薩令觀佛陀,累生累劫度化衆生的苦心。從無量劫數以來,行菩薩道廣度這些既剛強又嗔恚成性而難以教化的衆生。因爲難以教化而佛還是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所以才得這樣精勤勞苦。因爲難以教化,所以不以善行而以惡行又墮惡道,所以叫罪苦衆生。
故彌勒大成佛經雲:“釋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于苦惱衆生之中,和顔美色善巧智慧,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導師,明利智慧,世間稀有,甚爲難遇,深心憐憫惡世衆生,爲拔苦惱,令得安穩,入第一義甚深法性。釋迦牟尼佛,叁大阿僧祇劫,爲汝等故修行難行苦行,以頭布施,割截耳鼻手足肢體,受諸苦惱,爲八聖道平等解脫利汝等故。”還有十分之一、二尚未被調伏,他的業障深重,不受佛的教化,繼續造惡,結果隨業報應,受種種大苦惱,隨業是隨他所造的業因,報應他吃惡果、造惡因得惡果,就是墮到惡道裏去,就是墮到地獄去受種種煎熬大苦。因此付囑地藏菩薩,于未來世,亦當憶念佛陀在忉利天宮時,殷勤的叮囑囑咐,令此娑婆世界的罪苦衆生,乃至彌勒出世,悉使解脫,永離諸苦,或者得蒙佛爲之授記。”這裏世尊再叁百般叮囑,要地藏菩薩負大責任,來度這一切衆生,要負長遠的責任,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還有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不是外道教所說彌勒菩薩已經下生掌天盤,這是外道教自己瞎編的。這麼長時間要衆生解脫,就是叫他永離諸苦,…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分身集會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