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末法爲何多示准提咒令人持誦(普光)▪P2

  ..續本文上一頁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所以准提咒既然能攝他咒功德則對于末法薄福惡業衆生是很方便的法門,能以少力而得多功,就末學所接觸的一些案例,多數人持准提咒都能很容易與准提佛母相應,得其護佑。

  黃念祖上師也說過:“准提的功德很大,一念准提准提就到,各個本尊都有自己的願力,不一樣的。准提有特殊的願力,一念他就到。你好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大菩薩保護你,各個法它都有特殊優勝的地方。《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看過吧?念准提的人可以看《顯密圓通》。《顯密圓通》專門講准提咒,它贊歎准提咒,那樣會增加很大的信心。准提咒可以不要念那麼長,念咒心,念個咒心就夠了。”

  這除了是准提佛母與漢地衆生有緣外,能以少力得多分相應,豈非五部總攝之功?

  

  叁、 容易修學受持

  (1)咒字方面:

  有不少咒功德廣大不可思議,但由于篇幅過大對于一般衆生或許難以受持。而准提咒的根本咒不長,對長咒而言只能算是短篇的。而心咒只有九字,更容易受持,而且咒音有押韻重複之處,容易記憶。不需背誦多時即能上手。

  而且准提咒根本咒及心咒的梵音沒有彈舌音,對于學不會彈舌咒音的人而言,非常容易學習。而且准提咒的梵音也非常簡易,沒有特殊難發的音。要學會標准的梵音准提咒音並不難。

  (1)條件方面:

  准提獨部法條件寬容,若在家人飲酒食肉有妻子不簡淨穢。但依其法無不成就。如果暫時無法斷除惡習者,如法修學也能夠有所成就。

  此獨部法不同諸部,諸部包括了佛部儀軌的准提法(即不空、金剛智譯的儀軌)這些都要廣修供養掘地作壇作曼陀羅。

  獨部法只需一鏡即成壇城。

  道殿大師說密分五部,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而准提諸譯中又以善無畏大師所譯:“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爲提綱契領的法門,贊爲:“諸壇之領袖,七衆之藥餌”。

  這裏道殿大師即是說:

  “准提法在梵本中有十萬偈之多,漢地已翻譯的有各位大師的種種版本,雖然儀式有點不一樣,但這些經典之中就屬善無畏大師譯的:“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總攝一切也最契心要的譯本,是准提法種種壇城中作爲主導的一種壇城法,也是能廣度七衆的法門,因此,可以流傳及以此爲依怙。東夏的高僧大德沒有不依此法而持誦的。”

  

  四、 能滅罪障生福慧

  很多咒語及佛法都能滅罪生福,而准提咒亦是如此,有滅罪生福的功德。

  經文之滅罪功德文整理如下:

  滅罪無余益:

  1、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诃羅譯)

  2、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九十萬遍。無量劫來五無間等一切諸罪。悉滅無余。(智譯)

  3、若有修真言之行出家在家菩薩。誦持此陀羅尼。滿九十萬遍。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不空譯)

  4、佛言此咒及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無畏譯)

  十惡四重五無間罪之解釋:

  十惡有叁品,故有叁途之異,五逆則必墮于無間地獄。

  【十惡】

  由彼叁業,能成十惡。惡者乖理之行,謂衆生觸境顛倒,縱此感情于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由于身造者叁:

  一、殺 殺謂殺害生命。

  二、盜 盜謂盜取財物。

  叁、淫 淫謂淫狎行動。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語 妄語,謂虛诳不實之語。

  五、绮語 绮語,謂雜穢不正之語。

  六、惡口 惡口,謂罵詈惱人之語。

  七、兩舌 兩舌,謂離間兩方之語。

  由于意造者叁:

  八、悭貪 悭吝貪著。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見 闇昧迷理。

  (FROM:【佛學次第統編(明,楊卓)】)

  【十惡果報】

  ﹝出華嚴經﹞

  謂衆生前世造十惡業,感餓鬼、畜生、地獄叁惡道報。受是苦盡,若生人中,余業未盡,每一惡中,複受二種果報,故名十惡果報也。

  [一、殺生果報],謂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殺生果報。

  [二、偷盜果報],謂偷盜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是名偷盜果報。

  [叁、邪淫果報],謂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是名邪淫果報。

  [四、妄語果報],謂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爲他所诳,是名妄語果報。

  [五、兩舌果報],謂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是名兩舌果報。

  [六、惡口果報],謂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是名惡口果報。

  [七、绮語果報],謂绮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信,二者語不明了,是名绮語果報。

  [八、貪欲果報],謂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是名貪欲果報。

  [九、嗔恚果報],謂嗔恚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惱害,是名嗔恚果報。

  [十、邪見果報],謂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谄曲,是名邪見果報。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惡極,極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單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殺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殺父)、害阿羅漢(梵 arhad-gha^ta,又作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鬥亂衆僧)等五者。

  前二者爲棄恩田,後叁者則壞德田,故稱五逆、五重罪。以其行爲將成爲墮無間地獄之因,故亦稱五無間業(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稱五無間或五不救罪。

  分別而言,前叁者指故意殺害父、母、阿羅漢。破和合僧複分爲二,離開原來所屬之教團,而成立新教團,行布薩、羯磨等事,稱破羯磨僧;若立異師異說,而另組教團,則稱破*輪僧。

  此外,俱舍論卷十八載,五無間同類業(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無間、五無間同分、近五逆、類似五逆。即與上述之五無間業同類之五種罪業,指:汙母阿羅漢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殺住定地菩薩(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殺有學聖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奪僧合緣(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複五逆),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四舉出五大根本重罪,即:

  (1)破壞塔寺,燒毀經像,奪取叁寶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歡喜。

  (2)毀謗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

  (3)妨礙出家人修行,或殺害出家人。

  (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5)主張所有皆無業報,而行十不善業;或不畏後世果報,而教唆他人行十惡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五中,將小乘五逆中之殺父、殺母合爲一項,再加上誹謗正法(佛法)一項,而成立叁乘通說之五逆。

  關于五逆罪之輕重,大乘義章卷七說殺父最輕,殺母次輕,殺阿羅漢罪複轉重,出佛身血轉轉彌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叁、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叁、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誦律卷叁十六、俱舍論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九、順正理論卷四十叁、瑜伽論記卷叁上、卷五、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十八]p1142(FROM:【佛光大辭典(慈怡 主編)】)

  【四波羅夷】(四重罪):

  梵語 catva^rah! pa^ra^jika^ dharma^h!,巴利語 catta^ro pa^ra^jika^ dhamma^。又作四波羅夷法、四波羅市迦法、四極惡法、四他勝法、四波羅夷戒。略稱四夷、四夷戒。有二種說法:

  <一>指比丘應遠離之四種根本重罪。又稱四波羅夷罪、四種根本罪。略稱淫盜殺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屬波羅夷一類之四戒:

  (一)大淫戒(梵 a-brahma-carya,巴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淨行戒、淫戒、不淨行學處。淫,指耽溺于女色;不淨行,指自愛著染汙之心所作之行業;非梵行,指染汙淨戒而退失聖道之不清淨行。故禁止比丘與人或畜行淫。

  (二)大盜戒(梵 adatta^da^na,巴 adinna^da^na),又作不與取戒、偷盜戒、盜戒、取學處。即禁止以盜心取得非給與之物。所盜之物可分叁類:(1)叁寶物,指佛物、法物、僧物。(2)人物,指世間人之所有物。(3)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叁)大殺戒(梵 vadha,badha,巴同),又作殺人戒、殺戒、斷人命學處。即禁止殺人,或教唆殺人。殺畜牲則稱小殺戒,或殺畜牲戒。

  (四)大妄語戒(梵 mr!s!a^-va^da uttara-manus!ya-dha…

《末法爲何多示准提咒令人持誦(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