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文殊信仰在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意義(釋如瑞)▪P2

  ..續本文上一頁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的道理來回答富樓那尊者所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等問題。佛言: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繼承文殊菩薩甚深觀[16]法脈的龍樹菩薩[17]在其所著的《中論》[18]中亦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複無。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印度安慧菩薩[19]解釋:所言生者,本無今有之別名。由于自體無性故不見有自生之法。自緣既然不生,他性亦然,所以亦不從他生。自他皆無性,因而共生亦無性。即“彼增上所作言非二法共生”。那麼,事物究竟是如何生起的?回答:“亦不無因生。” [20]

  佛在阿含經中說:有四種緣能生諸法。而此四緣諸經論中皆如是說。何等爲四:謂因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如是四緣生諸法,沒有第五緣。

  這是說宇宙萬物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包括現象界的有情和無情,都是因衆緣和合而生。如果缺少其中一個環節,其他相關聯的事物也就無法存在。根據緣起理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任何一種破壞地球環境、人類和諧的行爲,都不是孤立的,皆會影響到全球乃至整個宇宙空間。

  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原始積累開始,到二次大戰後全球經濟複蘇,世界經濟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但與此同時也極大地消耗了地球提供給全人類的有限資源。片面追求經濟繁榮的結果,就是全世界範圍內瘋狂掠奪地球上的物資,最終造成全球生態的失衡。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廉價進口不發達國家的資源,以換取本國的經濟發達和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以及極不發達國家以出口原材料和勞動力,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以扭轉本國的經濟困境。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現今全球環境告急:森林覆蓋面積急劇減少、淡水資源缺乏、野生動物不見蹤影、水土流失、沙漠化現象等等,大自然在各個地區和國家以地震、洪水、臺風、飓風、海嘯等等形式懲罰了人類對其無節製的開發、利用乃至掠奪行爲。

  事實證明:地球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以犧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環境換得本土資源的保存和生態環境的和諧,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妄想。過分消耗自然資源造成的惡果一定是全人類共同來承受。[21]

  (2)菩薩關愛衆生的情懷

  《梵網經菩薩戒本》第一條: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重罪。

  佛製殺戒的意義爲何?賢首大師撰《梵網經菩薩戒本疏》[22]作了詳盡解釋:(1)由斷生命業道重故。負此重業不堪入道。是故大小二乘道俗諸戒皆悉同製。(2)由違害大悲心故。瑜伽雲。若有問言。菩薩以何爲體。應正答言。大悲爲體。尚須爲物舍身。況害彼命。(3)背恩養故。下文雲[23]。六道衆生皆我父母。生生無不從是而生。豈得害也。(4)乖勝緣故。智論雲。或可蟻子在前成佛蒙其濟度。此事難知。若害彼命。與彼無緣不蒙救也。(5)並有佛性悉爲當來法器。如《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深敬衆生。尚無不敬。豈容有害。(6)違失菩薩無畏施故。經雲。所以持不殺戒。爲施衆生無畏故也。又涅槃經中雲,如來壽命無有限量皆因不殺。(7)乖四攝行故。論雲。菩薩二利之中利他爲最。若起害心衆生舍離。設欲法施無所化故。(8)損過實故。智論雲。假使滿閻浮無價珍寶無有能直于身命者。是故奪彼命根亦得盜寶之罪。涅槃經又雲。一切畏刀杖莫不愛壽命。恕己可爲喻。勿殺勿行杖等禁。(9)爲報恩故。謂菩薩大行依衆生得。尚念報恩。甯容加害。(10)法爾故。叁世諸佛家業,法爾如是,不念加害,利益衆生故也。

  如果殺害衆生,得怎樣的果報?根據《十地論》[24]《對法論》[25]等闡述的道理,殺害衆生會得叁種果:(1)異熟果。謂墮叁惡道。(2)等流果。謂若生人中多病短命。(3)增上果。謂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又依《優婆塞戒經》[26]雲:因殺生故現在獲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诃啧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複受惡色短命。此一惡人因緣力故。此外,尚能令一切五谷菓蓏皆悉減少。此人殃流及一天下。

  怎樣才能消除殺衆生的惡念?

  首先學習菩薩對衆生所生的心念。《十地經論》雲:是菩薩複于一切衆生中,生安穩心,于惡行衆生欲令住善行故;生樂心,于苦衆生欲令樂具不盡故;生慈心,于怨憎衆生不念加報故;生悲心,于貧窮衆生欲令遠離彼苦故;生憐愍心,于樂衆生欲令不放逸故;生利益心,于外道衆生欲令現信佛法故;生守護心,于同行衆生欲令不退轉故;生我心,于一切攝菩提願衆生取如己身。是諸衆生即是我身故;生師心及尊心,觀彼衆生乘大乘道進趣積集具足功德故。

  其次學習菩薩甯舍生命救護衆生的精神。如昔二比丘過夏參佛。一亡一達。佛問達者:汝伴何在?答雲:爲不飲蟲水在路自亡(渴死),達者恐不得見佛,遂犯蟲水存命至此。佛即出金色臂看雲:汝不持戒,見我何益。其在路亡者先已至此聞法得果。又如鵝珠比丘,護衆生命不惜身命。又如鹿王,以身爲橋救濟群獸。又如月上女菩薩,撿世見女人新産饑急,恐殺其子,菩薩割自乳房以救彼命。又如薩埵王子救餓虎舍身命。又如海中船破衆人將沒,菩薩商主告彼衆人令投我發,我今閉氣取死,海必漂岸以濟衆命等。隋代慧日道場的慧越法師,與群獸前來時,爲其說法,老虎的凶性不但不發,更以法師的雙膝爲枕,時人傳爲美談。新羅的慈藏法師[27],日常以慈救爲先,隱居山林,絕糧數日,感得異鳥銜果供養。《雜寶藏經》[28]記載,一位即將命終的沙彌因搶救落水的螞蟻而得延長壽命。

  如是衆多菩薩,皆爲我等做護生之楷模。菩薩護生,純爲利他。而我們今天,若再不護生,生態失衡達到一定程度,將自命難續,故應善思、慎行。

  (3)佛子保護無情草木的精神

  佛教不僅要求佛子們對有情要有愛心,而且對山河大地也要精心保護。因爲“大地衆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在佛陀的教義裏,草木、國土等無情,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大乘教諸宗中,主張草木成佛論者,如華嚴、天臺、密宗等一乘教皆是。華嚴宗以毗盧遮那佛十身具足,真如之性通于情、非情,依報之草木等亦有佛性。又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禮彌勒之樓觀,乃得法門叁昧;無量壽經有寶樹說法,蓮華世界之海水寶樹皆能說法,故亦有佛性。天臺宗之草木成佛說,其教依法華涅槃而立,其理依色香中道而立,故有“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說,認爲一切物悉具中道之理。密宗主張草木國土皆大日如來之法身,以六大爲佛性,盛談非情成佛之義。蓋密教之意,十界之依正皆由六大所成,故若約五大,則爲本初之佛體;若約識大,亦爲性德之五智。草木等雖不具識大,然其自體即是本來佛,況又具覺知之功德,故亦具發心成佛之義。[29]

  《梵網經菩薩戒本》第十四條“放火焚燒戒”,要求佛子不得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四分律》[30]也規定,比丘比丘尼不得掘地,不得壞生種。否則將墮在衆合地獄,受苦二十一億四十千歲。

  (4)佛菩薩國土的莊嚴環境及實現方法

  佛在《阿彌陀經》[31]中非常詳細地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佛國土常做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還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極樂世界,威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此經彰顯佛菩薩所在世界的優美環境。

  這樣的淨土如何建立?以佛教的觀點來說,應從人心開始,心內的環境清淨了,心外環境自然也就沒有汙染了。反之亦然。《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常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因此“環保”,除了注重物質世界的保護工作外,心靈的環保更加重要。

  心靈環保如何做?從佛教徒的視角看就是要“心中有佛”。貪欲、嗔恨、嫉妒、邪見等盤踞在我們平常人的心裏,汙濁了我們的心靈,使得我們煩惱充滿,從而感召我們生存的世界亦是汙穢雜亂。《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32]說:“若有衆生,于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爲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雪、蝗蟲毒害等,令世饑馑;叁者、以其邪淫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諸外物皆悉臭穢。”由此可見,有情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十惡業,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世界,而且也危害到器世間的山河大地。

  如果我們用佛陀教導的方法,將…

《淺談文殊信仰在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積極意義(釋如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