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释如瑞)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五台山普寿寺 释如瑞

  内容摘要: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过热增长,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财富,随之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灵恐慌。众生渴望安宁,世界呼吁和谐。笔者藉庆祝山西省佛协和五台山佛协成立五十周年之缘,将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粗浅认识撰写成文,供养国家和社会。

  本文首先介绍佛教信仰的理性特征,说明佛教信仰与其他信仰的主要区别;其次浅释文殊信仰之智信特质,彰显文殊菩萨引导众生的方便;最后,点出目前社会存在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从佛法的视角提出消除不和谐因素的思路。

  关键词:佛法 文殊菩萨 信仰 和谐

  前 言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过热增长、资讯和交通的便利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空前的心灵恐慌。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人情淡漠;人与自然之间,无节制开发、无休止报复。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失去了本有的安宁与和睦。世界呼吁和谐,人类渴望安宁。国际社会、国家政府、地方行政乃至民间团体,纷纷寻求和谐社会的良策。佛教素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佛教徒亦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特别的方式,积极为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一、佛教信仰的理性特征

  在众多的宗教信仰中,佛教信仰比较注重理性。佛教理性的特征乃是强调与私欲对立的“无我”意识,《杂阿含经》[1]中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即从无常出发,才能了知无我;从无我出发,才能达到涅槃。众生之所以永在无常生灭中而不涅槃,问题就在于执我。佛经说的生死因,如我见,我所见、我爱、我慢、我欲、我使等,都加个“我”字。如能断了我见,就可达到无漏的般若智慧,最终达到慧解脱的涅槃境界。从理论上讲,发扬建立在“无我”意识基础上的佛教理性有助于克服目前的社会弊病。

  二、文殊信仰重在智信

  印顺导师认为:大乘法虽然方便多门,但举要来说不外三类:(1)有以信乐十方净土精进而入的,是“信增上人”。信增上人重在信心,不能自己去深究、决定,只要有人向他说了,就可以照著行去,毫无怀疑。(2)有以智慧解悟而入佛道的,是“智增上人”。智增上人重视智慧,什麽都要经自己的研究观察,不愿意人云亦云的随著做去。非经过熟思审虑,认为可信,不轻意盲从他人与古人。(3)有以悲济众生而入佛道的,是“悲增上人”。悲增上人特别热衷于牺牲自己利益他人,好乐慈善及政治事业等。[2]

  声闻乘学人根据根机的钝利,也可分为随信行和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又作信行。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3] 随法行,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即于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4]

  如表[5]所示:

  ┌─随信行───从信(精进)门入

  声闻乘二种行人─┤

  └─随法行─┐

  ├─从智门入

  ┌─智增上─┘

  大 乘 二种行人─┤

  └─悲增上───从慈悲门入

  众生根机不同,入门的方法也不同。然论到圆成佛道的菩提道,信愿、慈悲、智慧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大毗婆沙论》、《大般涅槃经》都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长邪见。

  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及原因

  通过各种传媒,我们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进步、文化发达的主流发展趋势中,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逆流。自然失衡和心理失衡问题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还比较严重。比如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沙漠化现象、频繁自然灾害等自然生态失衡问题令人焦虑;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高、在各种死亡中自杀的比例增大、离婚率居高不下、官员腐败、道德沦丧、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人类心理失衡问题使人不安。

  根据学者的分析[6],导致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1、贫富差距在持续扩大。2、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日益显性化。3、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城市的繁荣与富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三农”[7]为代价的。4、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在物质财富高速增长、商品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企业与公民的社会责任在不断下降。5、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效率优先存在着向“效率至上”乃至唯利是图转化的倾向,而社会公平与正义却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成为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追求。6、经济发展与政治、法制发展的失衡,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治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法制建设仍依然滞后于时代的要求。7、权力滥用与失控。8、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9、观念碰撞和冲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体制的惯性力量仍然在起作用;先前的利益格局将继续被打破,社会观念呈多元化存在形态。10、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不断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四、消除不和谐因素的佛教视角

  1、对现行解决方案的顾虑

  面对目前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民间从不同的角度都在努力进行着种种尝试予以对治:譬如增强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力度、严格管理好农药的发放和保存以减少自杀率;提出“循环经济”以保障环境不受污染;整顿政府机关工作作风以提高对管辖区域内不法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乃至不惜大批量处分党员干部、甚至对直接责任人处以极刑以警示制造不和谐因素的人员。

  政府及社会各界采取的种种措施,实在不失为有力的惩治救助对策。但一切救济措施如果不从人的心灵深处着手,不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改变,这些措施至多能算得上是“事后救济措施”,是否能将对立的双方从心灵痛苦和烦恼中彻底释放出来?比如被惩治的相关人员是否心悦诚服?[8]被解救的受害者是否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妥善管理农药能否消除极度痛苦绝望者的自杀心念?“循环经济”面对人们在对物质世界无止境的追求,是否仅仅是个口号?[9]

  基于如上重重顾虑、疑问,作为佛教徒,我们思考可否考虑用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平等慈悲、甚深大愿中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辅助政府及民间的各种措施。如果说国家机器采取的行动多为事后救济的话,那么平日里,将文殊信仰中的思想、理念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灌输到人民的观念中,也许能起到“事前防范”之功效。

  2、佛法可作为执政者的辅助方略

  (1)视文殊思想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千多年佛教教义的实践,能够通行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表明其具有时代的适应性,更具有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佛教不仅对于治理国家有精辟的主张,在防范犯罪于未然,鼓舞人心向上、向善,具有积极性、平等性、包容性、互摄性、圆融性的特质。我们并非奢望政府官员皆能信奉佛教,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将佛教,尤其是文殊菩萨的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思想、中道理论、平等观念作为一种哲学流派、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进行学习研究,如果认为其中有与党的治国方略相契合的理念,能亲身去实践。

  (2)参考学习佛陀的仁王之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身为太子,对治理国家的方略有透彻的理解。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转轮圣王的仁王之治,即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据《长阿含经》[10]中的《转轮圣王修行经》记载:轮王的政治不是以刀杖,而是以法教令。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经里记载了转轮圣王与太子关于仁王之治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太子请教轮王的正法如何,应怎样去推行?轮王回答:应当依于法来立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自除贪欲。化彼除贪。自除瞋恚。化彼除瞋。自除愚痴。化彼除痴。”以法来教诫宫廷中的人,以法爱护人民百姓乃至禽兽等。轮王又说:对于有德行的人,“身行清净。口言清净。意念清净。正念清净。仁慧无厌。衣食知足。持钵乞食。以福众生。有如是人者。汝当数诣。随时谘问。” 轮王治世尤其重视慈善,他教导太子,若“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取者。慎勿违逆。”

  另外,佛陀为其七众弟子[11]制定的戒律、僧团规约以及僧众会议的程序、表决方式等,和两千多年后发展起来的民主政治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难怪英国政治名著《印度的遗产》[12]一书说:“今天文明国会制度的基阶,竟可从两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会议中见到,真是令人惊奇不已。”

  (3)借鉴祖师“佛道济俗”的思想

  庐山慧远大师[13]说:“佛道济俗,亦为要务。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梁启超也说过:“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也。”如果社会大众人人能够受持佛教的五戒,那么我们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淳朴谦让、重德祥和的净土;如果人人能够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念,文明的社会就不会再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如果人人能够怀抱佛教的慈悲精神,这个社会就会减少暴戾杀伐之气、安和利乐;如果人人都能有佛教“诸法无我”的体认,这个社会将是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世界。[14]

  3、环保事业中可引入佛教思想和方法

  (1)佛教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

  佛教的环保思想源于 “缘起观”。在缘起理论中,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在《楞严经》[15]中,佛陀以…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释如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