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裏頭,也有講到法身的,可以一同看看。法字、在佛經裏頭,不論什麼事情,什麼東西,什麼境界,凡是有名目叫得出的,都可以叫做法。○本體兩個字、很難解釋的,勉強講講,體是體質,就是實在的質地,加一個本字,就是本來有的實在的質地,不是空的。心性、是衆生本來有的清淨心,也可以叫做自心,自心、是人人天然有的性德,性德、是本性裏頭天然有的好處。證得,是本來有的智,能夠同了真實的理,和合攏來的意思。這個得字,是到了什麼地步的意思,不是有什麼東西得到的意思,所以不可以說得,只可以說證。】大到無量無邊的,所有一切一切的境界,法身都周遍布滿的,這是用一個大字的道理。佛的種種智慧,又多又高到無窮無盡的,叫做一切種智,【明白見到一切法,是一個真空的理性,沒有兩種相的,叫做一切智。能夠從一法裏頭推開來、悟到一切法、都是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叫做一切種智。在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卷首、佛法大意裏頭,也有一切種智的解釋,可以一同看看。○相字、是形相的相。不可思議四個字、是不可以用心思來想,言語來說的意思。】這是用一個多字的道理。佛證得最勝的妙法,超過菩薩的境界,能夠教化度脫一切衆生,使得他們自由自在,沒有一些阻礙,這是用一個勝字的道理。方字、是軌則的意思。【軌、是車輪行的路,像電車,應該在電車軌道上行,火車應該在火車軌道上行,不依了軌道亂行,車就有翻倒的危險。譬如真實的道理,是一切衆生應該行的軌道,若是不依照真實的道理修行,就有墮落的危險。】佛經的意義,又多又深,不可以用尋常的見解來猜測,叫做廣。若是照講經法師的講法,那就一定要把大方廣叁個字,分體相用叁種道理來講了。但是道理太深,初學佛法的人,不容易明白,所以我現在雖然也學法師的講法,分體相用叁種道理來講,但是只用淺近的說法,大略講講。先把大方廣叁個字,合並起來講,實在就是說佛同了衆生的心性,是同體的。【同體、是質地相同的意思,譬如說水同了波,或是水同了冰,雖然看起來,形相是不同的但是實在的質地,還是一樣的,沒有絲毫分別的,所以叫同體。有人問佛同了衆生,既然是同體的,爲什麼佛是佛,衆生是衆生呢,這是因爲迷悟染淨不同的緣故。佛的心、是清淨的,覺悟的,衆生的心、是染汙的,迷惑的,所以佛同了衆生,就隔絕得天高地遠了。染汙、就是不清淨。】心性能夠包含十方,周遍法界的。【界字、有種子和界限兩種意思。一切法都依了法界纔有的,所以叫法界。又統攝一切法的,一切法都依法界做界限的,所以叫法界。譬如佛的境界、就叫佛法界,地獄的境界、就叫地獄法界,從佛道起、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總共十道,就叫十法界。】心性的大,沒有東西可以比喻的。若是把大方廣叁個字分開來講,那末大字,是心性的體。這個心性,清清淨淨,沒有絲毫染汙,沒有忽然生長,【長字、要在左角上邊加一圈,讀做掌字音。】忽然消滅的變遷,也沒有過去和將來的分別,能夠統攝一切的法,【攝字、是收的意思,統攝、是說所有一切的法,都能夠收攝的。】所以這個體的大,直可以說是包含十方,周遍法界的了。方字、是心性的相,也可以說是心性的量。這個相,比虛空還要大,虛空、可以說有邊際的,這個相、不可以說有邊際的,所以這個相的大,實在是豎窮叁世,橫遍十方的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一直下來的,所以叫豎。東南西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同了上方下方,是周圍推開去的,所以叫橫。叁世的過去世,是盡管可以推上去,未來世,是盡管可以推下去,那裏會有窮盡呢,現在偏偏說要窮盡,四方、四角、上下,是盡管可以推出去,那裏能夠周遍呢,現在偏偏說要周遍,那都是形容大到不可以再大的意思。】廣字、是心性的用。【用字、是作用的意思。】心性作用的力量,能夠立一切法,【立字、是造的意思,不論什麼法,都是這個心造出來的,所以叫心性能夠立一切法。】能夠包含十法界,【十法界,是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心能夠包含十法界,就是說十法界都在人的心裏頭。一心修一切功德,完全圓滿,就成佛。一心修六度萬行,就成菩薩。一心修十二因緣,就成緣覺。一心修四谛,就成聲聞。一心修上品十善業,就生天道。一心修中品十善業,就生人道。一心修下品十善業,就生阿修羅道。犯下品十惡業的,生在畜生道。犯中品十惡業的,生在餓鬼道。犯上品十惡業的,生在地獄道。○六度萬行、十二因緣、緣覺、四谛、聲聞、上中下十善業、上中下十惡業的詳細解釋,在阿彌陀經白話解釋裏頭,皆是大阿羅漢一節底下都有的。】能夠具足叁千法。【具足、是完全的意思。叁千法、是從前的大法師定的,說所有一切的法,都可以拿叁千兩個數目字來包括的。】所以心性作用的力量,不是心思所能夠推想得到,說話所能夠形容得盡的。佛字、是梵語,翻譯中國文,是一個覺字,就是覺悟的意思。能夠完全覺悟了,沒有一些些的迷惑,就成佛了。【完全覺悟,沒有一些些迷惑,是澈底的覺悟,澈底消滅了迷惑,那是一定要修的功夫、很深很深了,纔能夠到這種境界,不是凡夫所可以隨便擔當的。】華字、是譬喻,因爲不論什麼東西,都沒有像華那樣的光明淨妙,有色有香,又能夠結果實,所以拿華來題做經名,就是譬喻佛在因地的時候,所修的種種功德。【凡是佛經的名目,都是用人、法、喻、叁種來題的。佛同菩薩,都是人,所以把佛菩薩名號來做經名的,就歸在人的一類裏頭。法、是佛法的名稱,凡是把佛法來做經名的,就歸在法的一類裏頭。喻、是譬喻,把一種很淨妙寶貴的東西,來譬喻這部經的種種好處,並且就用來題做經名的,就歸在喻的一類裏頭。因字、是根本同了種子兩種意思,所以說修行是成佛的因,作孽是落地獄的因。地字、可以說就是地位。因地、可以說在修佛因時候的地位。】佛把這種像華一樣光明淨妙的修德,來莊嚴果地。【修德、是在修行時候修的種種功德。莊嚴、是又端莊又尊嚴的意思。說得粗淺些,就是裝飾,但是這個裝飾,是用功德來裝飾,不是用物品來裝飾的。果字、就是因果的果,果地、就是已經結成了果的地位。】又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萬德,【萬德、也就是種種的功德,用一個萬字,是形容功德的多。】也像華一樣的光明淨妙,佛又把像華那樣的種種功德來莊嚴法身,所以叫華嚴。又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這六個字的經名,是人法喻具足的了。這部華嚴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說法第一個時期說的。【佛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分做五個時期,這五個時期的說法,佛教的各派,各有不同,現在講佛法最通行的,是天臺宗,所以就依照天臺宗的說法,大略講講。天臺宗把佛一代的說法,分做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叫華嚴時,因爲佛成道後,說法二十一日說完的,就是這部華嚴經,所以依照了所說的經名,定這一個說法的時期,叫做華嚴時。第二個時期,是說華嚴經後十二年,在鹿苑地方說的,就把這個地名,做了時期的名稱,所以叫做鹿苑時,也可以叫阿含時。因爲佛說華嚴經的時候,道場裏頭,許多小乘根機的人,聽了都不懂,所以在鹿苑地方,就專門說阿含經、四十二章等、小乘經。第叁個時期,是在說阿含經後八年說的,又說大乘經,像維摩勝鬘經,一類的經,叫做方等時。方字,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方字,一樣的意思,佛在這個時期,大講藏通別圓四教的道理,是大乘小乘利根鈍根平等通行的軌道,所以叫做方等時。第四個時期,是在說方等後二十二年說的,所說的是各種般若經,般若、是梵語,翻譯中國文,是智慧兩個字,這種經,都是講智慧同了義理的,就依了經題做時期的名目的,所以叫做般若時。第五個時期,又在說般若經後二十二年說的,用八年的時間,說法華經,用一日一夜的時間,說涅槃經,也就依了經題做時期的名目的,所以叫做法華涅槃時。○天臺宗,簡單說說,就叫臺宗,是從前的大德智者大師,立出這個天臺宗的一派來的,因爲智者大師住在浙江的天臺山,所以就叫天臺宗,智者大師起初跟了南嶽慧思禅師,學佛法,讀法華經,研究的功夫,很深很精的,得到了法華經的大利益,講起佛法來,就沒有人能夠勝過他的,法華經精妙的道理,他都能夠明明白白講出來所以又叫法華宗。○天臺派的大祖師,把佛法分做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小乘法,通別圓叁教。都是大乘法,但是一教比一教深,一教比一教高。圓教、是佛法裏頭最圓滿最高深的教,在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大忏悔文裏頭,有詳細解釋的。】
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解】唐、是離現在一千多年前,我們中國一個朝代的名稱。罽賓、是一個國名。般若、是翻譯這一部華嚴經的法師的名號。佛經都是梵文的,【梵文、就是印度文,因爲佛同了編集佛經的人,是印度國人,所以用的文字,都是印度文。】譯、是翻譯,就是把印度的文,都翻譯成中國文。般若法師、是遵照了唐朝代宗皇帝的旨意,翻譯這部華嚴經的。
【釋】罽賓國、在北印度,也可以叫北天竺。【印度國地方很大,全國分做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叫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中印度,合並攏來,可以叫五印度,也可以叫五天竺。】叁藏、是經藏、律藏、論藏。【藏字、要在右邊上角加一圈,讀做狀字音,是包藏的意思。】經藏、是佛說的各種經。律藏、是講出家人同在家的修行人,應該守的各種戒法,像我們在家人,應該守國家的法律一樣的。論藏、是專門講許多佛法的道理的書。這一位法師所以稱他叁藏般若,是因爲他精通各種經、各種律、各種論的緣故。唐代宗皇帝很信佛法的,要把印度的佛法,傳到中國來,所以請了罽賓國的般若…
《普賢菩薩行願品白話解釋(黃智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