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P9

  ..續本文上一頁種力,如此才有資格當人天的導師,才值得我們贊歎爲人天師,才有資格說覺悟圓滿;如果缺少了這些能力,就表示覺悟不圓滿。所以覺悟圓滿的十種力,是覺悟不圓滿的人所沒有的,叫做佛的不共法,這些是值得我們贊歎的佛的智慧。

  四無所畏:佛具十力的智慧,明了決定,而于大衆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所以叫做無所畏。

  一、說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是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這有如佛所說:我是一切正智人,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一切智無所畏。

  二、說漏盡無所畏:"漏盡"是惑業生死俱盡;這有如佛所說:我一切漏盡,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漏盡無所畏。

  叁、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是說彼魔外障蔽聖道之法;這有如佛所說:我說障法,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說盡苦道"是說能盡諸苦之道法;這有如佛所說: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說盡苦道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佛的功德、智慧超過一切,不與凡夫、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共有,稱爲佛不共法,總計有十八種,所以稱爲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失"是過失的意思。佛從無始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圓滿,所以一切煩惱俱盡,身體的行爲舉止完全沒有過失,不會令衆生起煩惱,稱爲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的法,隨衆生的機宜,皆得證悟;同時佛所說的話,統統沒有過失,稱爲口無失。

  叁、念無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絕對沒有過失,佛的心不會散亂,不會想歪邪的事情,稱爲念無失。佛的心念一點過失也沒有,不用去保護、維持;阿羅漢還要保護、維持正念。

  以上叁個不共法合起來,稱爲身口意無失。

  佛身、口、意叁業都無過失,在行、住、坐、臥中所做的一切,不但不會損害衆生,而且衆生看到都會生起歡喜心;阿羅漢的行爲就沒有那麼清淨,可能會有一些過失。比如有一位阿羅漢叫做牛食比丘,因爲過去世做牛的業習,吃東西時,會把食物吐出來,然後再把食物吞回去,這就是身有過失。人講話時,喜歡眉來眼去,佛絕對沒有這些身體的過失。佛在語言上絕對不會損害衆生;阿羅漢解脫生死後,心中雖然沒有煩惱,但是講話無意中可能會刺傷人。《大智度論》中記載: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經常要過一條河,知道河中住著一個女河神,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

  "女河神就把水分開,斷流給他過。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煩惱,認爲阿羅漢輕視它,就去找釋迦牟尼佛理論。佛就問阿羅漢可否有說此話?是故意的嗎?阿羅漢承認有,說是無心沖口說出來的。佛就跟他說:"你必須向那個女河神道歉。"結果他又心直口快地就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因爲種姓高貴,所以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沒有此煩惱,但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口業還有過失。

  佛沒有不好的心念。一個人在修行時,就要觀心,生起不好

  的念頭,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頭,就要保持。有時候阿羅漢會有念過失,不記得一些心念,比如他可能答應了人家一些事情,過後忘記了,此是屬于心念上的過失。這類身、口、意的過失,是不妨礙生死的。如果證悟者沒有清理這方面的過失,還是會有的。

  四、無異想:佛不會因爲衆生對佛有什麼行爲,或與佛有什麼關系,如舍利弗是徒弟,淨飯王是父王……而生起另外一類的感受、另外一類的心,稱爲無異想。佛對一切衆生一視同仁,平等普度,心無簡擇。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衆生執著眼前的境界,認爲眼前所見就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媽媽,他是我的兒子,她是我的妹妹等種種關系,但是在佛來看,任何人都曾經做過佛的父母親、兄弟姐妹、兒子女兒……跟佛有緣,佛都能夠看到、都能夠知道。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佛絕對不會說這個人是我的什麼人了。就是說,當佛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會知道這個人跟佛今生的關系、前生的關系、過去世的關系,幾百劫以來的種種關系,佛都能夠看到。所以對任何衆生,佛不會說這個人跟我有特別的關系,甚至人間一個非常好的人--大慈善家,佛也不會對他生起特別的看法,因爲大慈善家可能過去世也做很多惡事,今生做大慈善家而已;可能他十年前是惡人,賺夠了很多肮髒的錢才來做慈善事業。佛對這些都很清楚,不會因爲你惡、你善,因爲你好、你壞而有不同的看法。

  五、無不定心:關于定,佛在小乘教法中講四禅八定,乃至第九個定,叫做滅盡定;但是佛在菩薩道中就講各種的定,叫做叁昧,也叫做叁摩地。叁昧、叁摩地並不是入禅定罷了。就是說,入禅定是一種定,另外一些定,不必在禅定裏,在現前,心也在定中,比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嚴定、那伽定。

  "那伽"就是龍的意思,即是龍的定。佛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定中。有人就會産生疑問:"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麼說話?說話就要出定嘛?"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佛沒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臥常在甚深的禅定中。當佛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時候,是在定中;佛沒有入這些禅定的時候,心也在定中,稱爲無不定心。阿羅漢就不是這樣,

  入定的時候才是入定,出了定就沒有在定中。他有作觀行時,就生起叁摩地,叫做毗婆舍那叁摩地;他沒作觀行時,叁摩地不生起,也就沒有時時刻刻在定中。也因爲這樣,古代人們雕塑佛像,佛頭上有個圓形光圈,另外還有一道從頭頂射上天空的光,你可從泰國佛像中看到佛的頭尖尖的,就是那一道光;不論是坐著,或站著都是如此,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如果你看斯裏蘭卡的佛像,它們塑佛像的頭上有一把火,有火光,這表示佛無時無刻都在定中;阿羅漢只有頭上圓圓的光圈,頭頂沒有一道光射上天空。

  六、無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經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沒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萬法,都時時刻刻保持在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門,忽然間下雨了,認爲天不作美,心就不歡喜,這就是沒有平等心。在此"舍"有舍棄的意思,如舍棄貪嗔癡叁毒煩惱,或原諒他人的過失。阿羅漢有時候也會沒有平等心,不是時時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知道任何東西的時候,都保持平等心,稱爲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欲"是心中的志向。比方說,今天我一定要靜坐一個小時,而靜坐一個小時就是心中的志向,稱爲欲。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絕對沒有放松過,心無厭足。雖然佛對衆生沒有期望,沒有執著要找誰來度化,但是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要度衆生的狀態,甚至佛要涅槃的時候,有一個外道來找佛,五百阿羅漢都說不行,連阿難尊者也不讓他見佛。佛知道了,還是讓他前來問法,可見佛有多慈悲,至死前那一刻還說法度化衆生,所以稱爲欲無減。佛要給衆生利益的心,從來沒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脫道的人,他的欲是時時保持內心自在、解脫的狀況。

  八、精進無減:"精進"就是努力。修解脫道者,進入修道的狀況,時時刻刻都會生起精進心所,這就是精進的力量。當精進心所退失了,修道就沒有那麼精進。世間人很努力做事,是因爲心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計劃、任務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去幹,這也叫做精進,但是不叫做精進的心。精進無減中的精進是一種心念,不只是精進的行爲罷了,它是一直存在著的精進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者惡心,都不過

  是偶爾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減的。當修行人的精進心所在的時候,就會持續地自動觀察佛法,這屬于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在修種種善法、利益衆生、度化衆生等種種行爲上,佛都很努力地做,其心也一直在很努力著,稱爲精進無減。

  關于精進心所,我這樣講述你們可能聽不懂,但是當你在修行,它生起來的時候,就會知道,它一直存在著。我再舉個比喻:有個孩子出了遠門的母親,開始時的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著孩子的心態;精進也是一樣,就是修行者對他所修的法,無時無刻都在那邊想著做它,正在進行中,或正在做。佛度衆生、做善事……都時時刻刻保持著精進的心,而我們衆生有時候要做,有時候不要做,好像今天要布施,明天不要了。我們在修道時也是一樣,有時候精進心所很強,有時候就沒有,放假了。當阿羅漢的精進心所退失時,也會放假去了。

  九、念無減:"念"是指念力。當修行者有了一定的修行功夫,他現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記得清清楚楚,這個叫做念力。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每一念,過去、現在、未來佛都清清楚楚,稱爲念無減。

  十、慧無減:當我們觀察世間的時候,專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就叫做慧。如果沒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沒有智慧;有智慧的觀察,就是看到任何東西,都對它生起選擇,看它是對呀,是錯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離開慧的觀察,稱爲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的心境,稱爲解脫無減。阿羅漢雖然解脫了煩惱,但是並不是解脫無減,他解脫的狀態會減輕。意思是說,當阿羅漢的定力退了,就沒辦法享受證果的快樂--現法樂住,那快樂就退了,解脫就減了。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