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患上嚴重病的人很快就死去,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是處、非處是在因果上,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衆生所作的事在因果上是對、是錯,佛都非常清楚,就稱爲是處非處。
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一切衆生所應做何業?所應做哪一些行爲?到底應該做些什麼?佛都有能力知道。意思是說,一個有困擾的人來請求你幫忙指示他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有時你也沒辦法給予正確的指示,但是佛都很清楚,所給予的指示都是正確的,絕對不會錯。這裏不是針對衆生有困擾,請求指點迷津,重點是在修行上的指導,佛知道個別修行人的修行步伐與程序,如有人應該先修善業,應修布施,佛就教他先做布施;如果有人應該修定,佛就教他修定;如果有人什麼都不應該修,應該先照顧家庭,佛就叫他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所以佛並不是碰到所有的人都說:"哎呀!來呀,來呀,來修念佛往生淨土;哎呀!來呀,來呀,來修禅定。"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自己都不太清楚,別人也不清楚,佛就有這樣的能力,給予我們正確的指示。
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一個人在修禅定的時候,入什麼定,是在定中,或入了禅定,佛都知道。定有二種類:一種是動中的定,一種是靜中的定。靜中的定叫做叁摩缽底,有時動中的定只叫做叁摩地,叁摩地在動中、靜中都有。佛都知道這種種不同的定。經典中有載,曾經有一個人入了定,連文殊師利菩薩都不知道他所入的定,要叫他出定都沒辦法。某些定境,菩薩都未必有能力知道。關于各種不同的定,在小乘的教法中,只闡述四禅八定;在大乘的教法中,有無量無邊各種各樣的禅定,名稱說不完,數都數不盡,超越我們的所知。關于這些禅定,佛全都知道。外道也有入不同的定,以世間的禅定來說,一般都是指四禅八定。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關于各個衆生的根性、智慧,是比較有智慧,或是比較遲鈍,佛不必詢問都知道。也就是說,佛
知道所有衆生的根性。一般上,你去參學,法師往往都會問:你學過什麼?修得怎麼樣?然後他才看要怎麼教導你,這就是他沒有能力知道你的根性。因爲衆生有各種不同的煩惱、業習、執著,造成他有一些偏好,造成學習能力有限,就是所謂的根性。有些人對音樂很敏感,我們說他有音樂細胞,有些人Do,Re,Me都分辨不清楚,五音不全,這就是他的根性;有些人練習氣功,對氣很敏感,有些人對氣很遲鈍,氣功師不說他很有氣功細胞,而是稱贊他很有慧根。
五、知種種勝解智力:佛對不同的衆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很巧妙地把佛法诠釋出來,叫做種種勝解。比方說醫學系統,你生病找西醫,醫生用西醫的方式解釋;你找中醫,中醫師用中醫的方式解釋;你找神醫,那些神鬼用它們的方式解釋;你找氣功師,氣功師用氣功的方式解釋。雖然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你的病情,但是都可能醫治好你的病。佛對不同的衆生,就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佛法,使衆生放下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因此,一旦佛涅槃了,不同的衆生聽聞不同的佛法之後,他們就起爭執,各個執著他所聽聞的佛法是佛說的,他沒聽到的就認爲非佛說,甚至認爲自己所聽到的佛法才是正確的,別人所聽到的是錯誤的,這就造成佛教分裂成各個部派。就舉個例子:有一次,佛在山區講法,山區的石子路難行,石頭尖尖的,沒有穿鞋,每每踏破腳,如果穿木屐則很難行走,如果穿草鞋又不耐穿,所以佛准許比丘穿最貴、最耐穿的皮鞋。佛不允許平地的比丘穿皮鞋,不但不許穿皮鞋,還必須赤腳,因爲平地的很多窮人沒有鞋子穿。如果你們到過印度,就可以看到那裏的人是赤腳的,我們這裏最普通的一雙塑膠拖鞋,是他們出遠門才穿的。那麼,在這種地方,佛就製定比丘不可以穿鞋。山區的比丘穿了皮鞋來到平地,平地的比丘說:"你犯戒!犯戒!"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依種種方式、種種需要跟衆生講解怎樣修行,怎樣去實踐種種佛法,甚至也根據衆生的能力來解說佛法。以這樣的方式來宣說佛法,唯有佛才有能力做得到,如最基本最重要的佛法--四聖谛的內容,唯有佛才能夠把它圓滿地闡釋。佛還沒有出世以前,沒有人有能力宣說。意思是說,在
佛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已證悟辟支佛果,都沒能力演說四聖谛。這就是佛的種種勝解善巧,唯有佛才有這種智慧。
六、知種種界智力:"界"就是界限、範圍的意思。世間事物的分門別類;佛法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種種心念,比如嗔心是屬于哪個界的心念,掉舉是在哪個界生起,佛全都一清二楚。
七、知遍趣行智力:"趣"就是興趣的意思。衆生因煩惱、行爲造成心朝向某個方向。在小乘教法中,就以貪嗔癡叁種類來分,即修行人有種種的興趣,比如嗔心重的人興趣于丟東西;貪心重的人興趣于收東西;癡心重的人,就不知要或不要。如果要教導這些不同的人修行,要知道其趣向,要教導不同的修法--嗔心重的人聽聞很多佛法,他會很厭倦;貪心重的人聽聞很多佛法,他越聽越高興,就越修越有樂趣。在如此的教導下,他們的修行很快就會有成果。對于各種不同的趣,不同的行爲,要怎樣地去教導,佛都一清二楚。我們的貪心、嗔心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如果你很在乎食物的口味,那麼,你去到菜肴很差的道場,食物不如意的地方,就不能修行。如果你對別人的斥罵無所謂,你去到一個是非很多的地方也無所謂,可以修;有些人去到有很多是非的地方,就受不了,走了!這是衆生不同的志趣和方向,這些人應該怎樣教導,佛全都知道。衆生的根性是其智慧的遲鈍與敏捷;衆生的志趣是其所愛好的方向,兩者是不一樣的。根據佛法說,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老師要具備這些能力,如果缺少這些能力,就不是一切智者,只是覺悟不圓滿的聖人。
八、知宿命智力:佛知道一切衆生過去世的任何一種因緣。比方說,現在你們兩個人並肩地坐在一起聽聞佛法,必定有其因緣,我們不知道,但是佛就知道,甚至兩個人在某個時候發生一件事情,那件事情的因緣,佛也知道。就是你過去種種因緣、行爲,反應到現在,佛都知道,這叫做知宿命智力。
九、知死生智力:衆生死後投生到哪裏,在那邊做什麼事,佛都知道。
十、漏盡智力:衆生的煩惱斷除的程度,佛都一清二楚,叫做漏盡智力。佛曾經說過,只有佛才清楚地確定誰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其他的人不一定很清楚。有些阿羅漢能夠知道某某人證什麼果位,但是並不是一定全部都清楚。漏盡通跟漏盡智力是有差別的:阿羅漢知道自己的煩惱斷除了,可能也知道某一些阿羅漢的煩惱斷除了,但是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人的煩惱斷除的實際情況,這就是漏盡通;佛是知道所有衆生的煩惱斷除到怎麼樣的程度,稱爲漏盡智力。
以上是以佛的十力來诠釋佛的功德。佛稱爲正遍知,也稱爲一切智者,佛什麼都知道,就是佛的智慧有這十種力,如此才有資格當人天的導師,才值得我們贊歎爲人天師,才有資格說覺悟圓滿;如果缺少了這些能力,就表示覺悟不圓滿。所以覺悟圓滿的十種力,是覺悟不圓滿的人所沒有的,叫做佛的不共法,這些是值得我們贊歎的佛的智慧。
四無所畏:佛具十力的智慧,明了決定,而于大衆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所以叫做無所畏。
一、說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是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這有如佛所說:我是一切正智人,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一切智無所畏。
二、說漏盡無所畏:"漏盡"是惑業生死俱盡;這有如佛所說:我一切漏盡,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漏盡無所畏。
叁、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是說彼魔外障蔽聖道之法;這有如佛所說:我說障法,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說盡苦道"是說能盡諸苦之道法;這有如佛所說: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所以得安穩,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天王,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說盡苦道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佛的功德、智慧超過一切,不與凡夫、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共有,稱爲佛不共法,總計有十八種,所以稱爲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失"是過失的意思。佛從無始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圓滿,所以一切煩惱俱盡,身體的行爲舉止完全沒有過失,不會令衆生起煩惱,稱爲身無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的法,隨衆生的機宜,皆得證悟;同時佛所說的話,統統沒有過失,稱爲口無失。
叁、念無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絕對沒有過失,佛的心不會散亂,不會想歪邪的事情,稱爲念無失。佛的心念一點過失也沒有,不用去保護、維持;阿羅漢還要保護、維持正念。
以上叁個不共法合起來,稱爲身口意無失。
佛身、口、意叁業都無過失,在行、住、坐、臥中所做的一切,不但不會損害衆生,而且衆生看到都會生起歡喜心;阿羅漢的行爲就沒有那麼清淨,可能會有一些過失。比如有一位阿羅漢叫做牛食比丘,因爲過去世做牛的業習,吃東西時,會把食物吐出來,然後再把食物吞回去,這就是身有過失。人講話時,喜歡眉來眼去,佛絕對沒有這些身體的過失。佛在語言上絕對不會損害衆生;阿羅漢解脫生死後,心中雖然沒有煩惱,但是講話無意中可能會刺傷人。《大智度論》中記載: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經常要過一條河,知道河中住著一個…
《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2、稱贊如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