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候,你不懂是什麼,當我把的k寫出來的時候,你說我這個是“monk”,是指出家人。什麼叫因呢?monk這個字的發展過程,我的意思是說,當我寫m時,它已經在發展monk了,知道嗎?當我這個m一寫下去的時候,就是前際的因,但是,龍樹菩薩說:這個前際的因,如果它固定下來了,它就不應該再改變了,知道嗎?它就保留在m了,不應該有k出來,意思是這樣,明白嗎?聽懂他那句話嗎?所以他說:“雲何前已生,”就是前面的因建立那個果的因出現了,你呢,爲什麼說它還要轉變?他就說這樣子哦。“故前後邊際,”開始,是前面的邊;結束,是後面的邊,就是結束。所以,開始的那個邊就是因,但它都不能保持它的自性。結束,即果,跟果也是如此哦。所以,龍樹菩薩說:“故前後邊際,如世幻所見。”就是如是世間所見的幻事,不實在。他在這裏主要的意思是:如果你認爲有實在的因變成果的話,這句話是不能成立的!比

  如知道嗎?確實呀!你看:“o”寫下去還沒有確定實,“n”寫下去還沒有確定實,“k”寫下去,你說:“哦,“monk”出來了!”之後呢,你說:“m”是“monk”的開頭了。“k”是“monk”的結束了。這那樣呢,就是法的生滅了。因爲你執著于法的生滅的一個形象。所以然後呢,“monk”寫出來後了,你才說“m”是開頭——前際;“k”是結束——後際。當你知道這樣的話,當我再重複寫一次,我的“m”寫下去,你會知道那是“monk”的開頭了。我的“k”寫完,你會知道:m,o,n,k,統統確立了!你才可以說那個果。這知道嗎?聽懂我說什麼嗎?裏面有很多矛盾哦。因中究竟有沒有果?有果就不需再生,沒有果,就不可以說。明白嗎?“m”寫下去的時候,“onk”也沒有一起出來的,“monk”有沒有在裏面?也就是說:在我們佛法的因果的說法裏面,有一句話你們千萬要記住:“果還沒出現時,因不可說!”但是,我們不是這樣子,我們往往已經定位因了,然後再說果。“我曾經造了無數的業,下一世要受報。”你確定你造了某個業它要受報?你肯定嗎?不一定。決定沒有一定!因果肯定,是因爲它的勢力很強,我們知道它一定要發生。我們知道它要發生也是我們以前經驗過,是那個經驗告訴我們的!然後你建立範圍說這是因果發生。世間一切都是如此哦。所以他說“如世幻所見”。呢,這個因果——前因後果,是他說,世間的幻覺所見的,沒有確實是如此的,而然後,我們一直認爲確實是如此的!我們往往這樣說:你看佛講的因果,哪裏不是沒有呢?我們往往這樣子說。但是在這裏呢,龍樹菩薩他跟你說:因果本身是沒有確立的,是我們的思想分別而建立起來的,我們建立的是——我們煩惱在裏面滾,我們就造業!

  ——第16頌——

  “雲何幻可生,雲何有所著。癡者於幻中,求幻而爲實。”

  憑什麼幻化中有一個法生出來呢?憑什麼幻化中有所製造的法?那麼,愚癡的人在幻化之中怎麼樣呢?他認爲有他追求的如幻的心境以爲是實在的。那我後面的那些評語,我就說呢,好象影片裏面看到的那這些幻化像,但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生出來。但在影片裏面的悲歡離合,卻被是我們所執迷。但是,我們認爲真有悲歡離合。那麼,愚癡的人就依當時所幻化的心境來安身立命。我們現在是以人的心境來安身立命。下一次就不懂你以什麼來安身立命,然後你認爲你那個時候是真實的!那麼,當給你這個“不真實”的時候,你很難接受的。因爲一生下到現在,你都認爲是真的。爲什麼是這樣子呢?因爲你一生下來就用六根去判斷,而六根本身就在欺騙你了。(暫停五分鍾)

  ——第17頌——

  “前際非後際,執見故不舍,智觀性無性,如幻焰影像。”

  龍樹菩薩他說:“前際非不是後際,執知見故不舍轉。”我們衆生認爲有前際,前際就是過去,是開始,不是後際,不是未來,不是結束這些概念。那這些概念,龍樹菩薩說是我們一直的執著“前後,始終”的這些時間概念不願意舍棄。那麼,這些前後始終的概念是怎麼形成的因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觀察一切法的有無的性質,在這裏面頭呢,我們生起這些生滅、的因果、現象,然後再生起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他說“智者觀察,有性即無性。”一切時間,空間,物質,心……種種法的性質,有跟無……智者在觀察有跟無的時候,他的心中並不是執著有無,他知道“如幻術,如陽焰,如影像……不實在。

  關于時間的概念,龍樹菩薩講前因後果這些情況,根據龍樹菩薩在這裏講的,我們是從因果建立起時間的看法,那麼,這裏講到一些時間的概念,龍樹菩薩說是我們的執著才覺得有的。實際上時間是個幻相。那麼,當我講“時間是幻相”,有些人就問了:“可是那麼前因後果實在有又在發生啊呢!?”他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見呢,他時間的概念是從前因後果得來的!但是,龍樹菩薩說:前因後果的情況是不能確立的!一切是一個過程。

  在你們看第14頌的第四行,我寫“因是一個過程”,同樣果也是一過程樣的。在這個過程裏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法完成因,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法完成果。知道嗎?它是我們暫時給它的一個名稱,說它是某個東西,你就才生起因的見解;又說那是一個東西,你就說這是果。意思是說,當我在寫“m”的時候,你說是m個東西。那m寫上,再寫monk的時候,你說“monk”是

  另外一個東西,因爲這樣,你說m是因,monk是果。聽懂嗎?其實我從m寫到monk,不過是個過程,這個過程到時候它會被擦掉了,是不是?它不會還沒有停留住的,明白嗎?如果以已這個過程來我看呢,從m來看,你從我走到黑白板畫起看,你不從算我坐在這邊算起,也就是你只截取一段算起來說,所以,“因”本身是不能保持住的,它是不實在的,但是,因爲你從這個“monk”,m,o,n,k,這樣過去,是從m轉到monk,出來了!你看:不是有前面時間,後面時間喽?明白嗎?你就生起這個時間的概念,正因爲你有因果,有前後的看法,就産生了時間的概念。出來!而因此時間呢,是我們錯誤的一個概念,那麼,對這個錯誤的時間是概念,要解釋需要一個多解釋一個小時也講不完,因此這裏我不全部解釋。

  ——第18頌——

  “若諸生非滅,是有無分別。而彼緣生輪,隨轉無所現。”

  “若諸生非滅”,什麼叫諸生呢?生前呢,爲什麼還要加有個“諸”字呢?因爲生,有幾件事情在發生:一個是生的時間候,一個是所生出來的法,生的那個動作……這些統統跟“生”有關系。那麼,這些生呢,當時不是滅,“諸生非滅”,當時它們都是生不是滅,如果是那樣的話,龍樹菩薩說這是有無的分別。(這裏他不從生滅來破你,而這裏是從有無來說。後面他用生滅來破你。)怎麼講是有無的分別呢?就是因依那個法來建立的,由!因爲那個法而生起是有無的概念,然後生起種種的分別。但是,龍樹菩薩進一步說:雖然你那樣分別,“而彼緣生輪,隨轉無所現。”就是說,這個緣生的,爲什麼用“輪”來形容呢?有意思是很巨大的意思,這個緣生是輪轉非常很巨大。這個緣生巨輪的本身,隨因緣轉動,而沒有一個法這樣可以顯現。任我們怎麼去分別,有無裏面去分別,但是,緣生輪轉動的本身,它那麼,我這邊寫:這個緣生法離開緣生的相。緣生相,是我們聽了之後去分別出來的。不是一個,不是多個。好象這個“monk”,你認爲是四個,加上一個“monk”是五個,五個中間還有一個“o”,六個,再加“m,n”,七個,八個,很多個,你會不斷去分哦。明白我的比喻嗎?它本身不是一個,不是多個,是我們種種對的法的分別而生出來的!所以這個緣生法,本身沒有這回事,知道嗎?它沒有說是一個還是多個。

  “隨轉如所顯”,隨著這個因緣的緣生在轉動的當時,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法可以顯現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緣生法的現象。而我們卻去迷惑,分別,執著

  出來,認爲裏面有東西生,有東西滅,這是由我們錯誤的概念生出來的!生滅的概念是因有無的概念建立的!有無的概念是依法的自性而建立的。那麼,法的自性的建立是我們取外境,是我們心的習慣。你去觀察,是取那個境而生起來的。所以,它實際上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出現,但是我們認爲有。所以,我說是在18頌第四行寫:隨緣生轉變。輪,是動轉,並不是有東西在動轉哦。那麼,沒有一法顯現也並不是沒有。爲什麼我這樣講,並不是沒有呢?因爲我們說有沒有法顯現,是依“法”而說有沒有,當你不去建立法的時候,有沒有不可說。

  聽懂嗎?就是說,這個“無一法可顯現”這句話,我說不是“無”的是意思哦。剛才有一件事情:我走到那邊,又走去廁所,你有沒有生起一個法的概念?如果你認爲那是一件事情,你就産生“有無”了;如果你不把它當成一件事情,那麼,包括我坐在這那邊,走去那邊,又走回來,這只是一串的因緣在轉動,知道嗎?並不曾有一個東西是:我去那邊下去,叫“上廁所”,明白這個比喻嗎?“上廁所”這件事情實實在在沒有這個法生起來,即沒有就是一個這樣的法在顯現。如果你說有的話,包括我坐在這裏也要包括進去算數,聽懂嗎?所以,他說緣生輪的轉動的當時,沒有法出現的哦。

  ——第19頌——

  “若已生未生,彼自性無生,若自性無生,生名雲何得。”

  這裏是“已生”“未生”是指了。在“生”裏面,有所謂的已經生的法,還有未生的法,以及那麼,還有生的這件事情;生、已生、未生、及還有所生的,這些都是對法生起有無的見!對此那麼,龍樹菩薩說:“彼自性無生”。即他說:已生、未生的自性無生,意思是說:已生沒有生,未生也沒有生。那我這邊寫的:“已生者不再有生相,未生的也不可能有生相。”這個…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