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超法師華語講解, 果逸居士筆錄

  敘緣起:

  講經的方式:

  《心經》簡介:

  《心經》的譯本:

  《心經》的注解:

  《心經》的內容簡介

  十個波羅蜜:

  一)布施波羅蜜:梵音檀那。

  二)持戒波羅蜜:

  叁)出離心波羅蜜:

  四)智慧波羅蜜:

  五)精進波羅蜜:

  六)忍辱波羅蜜:

  七)真心波羅蜜:

  八)決心波羅蜜:

  九)慈心波羅蜜:

  十)舍心波羅蜜:

  五蘊

  一)色蘊:

  二)受蘊:

  叁)想蘊:

  四)行蘊:

  五)識蘊:

  經文:度一切苦厄

  一)生苦:

  二)老苦:

  叁)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蘊熾盛苦:

  智慧。

  一)凡夫的智慧:

  二)阿羅漢的智慧:

  叁)菩薩的智慧:

  以心來解說智慧:

  一)散心:

  二)定心:

  叁)清淨心:

  四)智慧心:

  空的不同見解

  體悟空的程序:

  四念處: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識,亦複如是。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經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經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經文:無苦集滅道。

  經文:無智亦無得。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經文: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

  等等咒。

  經文: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經文: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

  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敘緣起:

  今晚,我在這裏給大家講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爲什麼我會選擇講它呢?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區域,如:中國、日本,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誦念,它是佛教界最通俗最簡短的經典之一;其所闡述的佛法極其宏富,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大衆學佛研究會的弘法主任邀請之下,我來講解這部《心經》。

  講經的方式:

  在佛教裏講經有很多方式。

  (一)宗派的方式

  有些法師是依宗派的方式講經,比方學天臺宗的法師,就用天臺宗的方式來講經;學唯識的法師就用唯識的道理來講經。

  (二)一廂情願的方式

  有些法師以個人喜歡的方式講經,這又分爲兩種:

  第一種是個人在修行中有些證悟與體會,就借用講解某部經典來發揮他對佛法證悟的見解。這類講經的方式,就只講個人的證悟的意見。

  第二種是法師每講一段經文,就作一首詩來诠釋經文的義理,這類講經其實也是在發揮個人修持的見地,如此講經的方式往往沒有顧及聽衆的理解程度,顯得深不可測。

  (叁)玄學的方式

  把佛法當成一種玄學,即是哲學思想,講得很深很玄,其實它是不符合佛教的講經方式的。

  (四)學者教學的方式

  有些法師講經好像學者在教學,到處抄錄經典,收集資料,把許多經論綜合在所講的經典中,引經據典的講述。當聽衆聽完一部經後,實際上是聽了好多部經。此種講經方式也不符合佛陀的教導。

  根據佛陀的教導,講經要對機,也就是講經不應該以宗派的方式,專講某宗派的見解;也不應該講個人修行證悟的境界,不管聽衆的理解程度。講經應該依據聽衆的能力來講,因爲聽者學習佛法的程度、智慧深淺各有差別。實際上,用“講經”這個詞語是不太正確的,爲什麼呢?因爲經是佛陀講的,後來的法師們只是解釋佛陀講過的經典義理罷了。佛陀是針對某類衆生、某件事而講某部經,所以經也稱爲契經,即是契合當機者的需要。現在公開演講佛法時,前來聽法者的根機不同,理解程度參差不齊,已經不是佛陀爲當機者講經的方式了。

  如果要依據聽法者的能力來講經,那又有幾種方式:

  (一)借題發揮

  法師借講某部經典,介紹一些有關的佛教基本知識及故事,聽經者會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這樣很能夠引起剛剛學佛的人對聽經聞法的興趣,同時也很容易明白佛法的義理,很適合初學佛者。

  (二)依文解義

  佛學是一種很專門的知識,初學佛者對這些佛教專用名詞根本聽不懂、也看不懂,所以有些法師在講經時,就依照經文,逐字逐句地作專門、深入、詳細的講解,把整部經典的內容解釋清楚,好讓聽法者明白。法師的學識淵博與否,是這種講經方式好壞的關鍵所在。

  (叁)人法相應

  即是聽法的人與所聽的法相應。實際上此種講經方式佛陀發揮得最圓滿。佛陀在講經的時候知道聽法者是什麼機緣,應該聽什麼佛法,就講既簡單,又扼要,並且適合那個人的佛法。所以佛陀說法,不是隨自心意,要怎樣說就怎樣說,而是必須顧及衆生的程度。佛爲當機者所說的經典,如果現在你有機緣讀到,也不一定懂得經典的含義。

  現在有沒有對機的講經說法情況呢?有!譬如在中國古代有許多修行人到某地“參學”,跟隨著一個法師修學,到了某個程度,法師就會特別爲他說適合程度的經典,好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單獨爲惠能法師開示《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法師言下大悟。聽法者與所聽的法相契合,這樣學習經典是最有效的。以這樣人法相應的方式講經時,只有幾個同等程度的人適合聽而已,這是不可能在大庭廣衆中公開演說佛法所能辦到的;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流傳是一對一傳授的。

  今晚我在這裏爲大家講解《心經》,我不了解在場的每個人,要講得跟你們相應,適合各位的程度是辦不到的。但是,我先大概地介紹講經的各種方式讓你們了解,以後各位在聽經時就會發現:如果法師特別爲你們講的經典,受用會很大;隨緣去聽公開演說佛法,受用就比較小。

  《心經》簡介: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遺留下浩瀚如海的教法,全部的經論被後人分門別類編輯成《大藏經》。在《大藏經》中,《心經》是屬于大乘經典中的般若部。

  什麼叫做“大乘”?佛的本意沒有分大、小乘,但是衆生的發心不同,有些人只求自己得解脫,不想廣度衆生,以得阿羅漢果爲最終目的,就是“小乘”。有些人不但要自己解脫,同時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廣度衆生,自利利他,以證佛果爲究竟目的,就是“大乘”。因爲修行人的根機不同,發心各異,佛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經典,如此才分出大、小乘的教法。教法依衆生發心不同而有大、小乘,真理是不分大、小乘的,這要弄清楚。很多人認爲大乘的真理比小乘的更加真實,這是錯誤的。

  般若,讀音爲BoRe,即是智慧的意思。在《大藏經》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四十萬字,是一部卷帙繁多,文義廣博诠釋般若的經典,而寥寥兩百六十字的《心經》義理,就包含了《大般若經》的精華、心要;也就是說,《心經》可以代表整個般若經的思想,把握了《心經》的思想,就等于把握了全部般若的思想。《心經》是由佛教重要的般若名詞撰寫而成,但它對般若並沒有作深入的解釋,如果廣釋《心經》,就變成一部六百四十萬字的《大般若經》了。

  佛教源遠流長,因爲佛滅度後弟子的思想不一樣而開始分裂,形成很多派別。在印度小乘有十多派,大乘也有好多派,傳到中國就分成很多宗,如:華嚴宗、法華宗、淨土宗和律宗等等。因爲各宗的見解、所跟隨老師的不同而分派,甚至所推崇、喜好的經典不同也分派。比方說,有些人認爲《楞伽經》是屬于唯識宗的;《華嚴經》是屬于華嚴宗的;《法華經》是屬于天臺宗的等等,所以不同宗派有其尊崇的經典。《心經》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爲普遍,所有宗派都接受,所以,它不屬于任何一宗,任何一派,但是屬于大乘經典。《心經》在小乘佛教裏是不被尊崇與提倡的,尤其經中的咒語,更是不爲其所接受。

  《心經》的主要教義:

  從佛經的內容來看,佛陀有時候講某種道理,有時候講一件事情,有時候講過去到現在,有時候講現在到未來,有時候講世間的現象。佛陀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不同的人講經,曾經給國王講過經,也曾經跟老百姓講過經。佛爲不同人講各種各樣的教法,有時講一件事的前因後果,有時候因某件事的引發而講出一個真理來,有時候講一套修行的方法,因爲這樣就産生不同的經典,這使得佛陀的教法充滿了靈活的性質及多姿多彩的風格。

  那《心經》呢?《心經》是直接講“空”的經典,所以經中第一句就有“照見五蘊皆空”;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它主要是講般若智慧和緣起性空的道理,教導我們怎樣觀察“空”;它沒有講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教條,也沒有講修行的方法。《心經》主要是講大乘佛法裏所謂的實相般若和真理。

  《心經》的地位:

  在中國的佛教中,《心經》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早晚課誦本中都有編錄《心經》,是中國佛教徒早晚必誦或常誦的一部經;在藏傳佛教中就沒那麼重要,雖不被重視,但承認它;在南傳佛教的巴利藏中並沒有這部《心經》,然而有些南傳法師是知道這部大乘經典的,但一點都不被重視,一點地位都沒有,甚至于否定它。所以對于《心經》的地位,在不同的大、小乘,不同的宗派中有不同的看法,即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心經》的來源:

  釋尊時代,雖已有書寫的文字,但佛陀只是用語言講法,沒有用文字來弘揚佛法;佛法中所說的文字,還是語言的文字,不是書

  寫的文字。佛涅槃後,弟子們深怕佛法在展轉傳誦中失真,就把它結集成經典。結集後,依然靠口傳方式弘播。在印度共結集了四次經典,開始是口傳,後來才以文字記載。大乘經典都是用梵文記載;小乘經典北傳用梵文,南傳則用巴利文記載。梵文有書寫的文字,可以寫成經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